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部2006年第11次记者招待会背景材料之五

为你流泪,为你歌唱

荆门日报记者 杨寒毅

2006-08-23收藏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荆门日报社的记者。今年初,中共荆门市委宣传部组织了“精彩荆门”新闻人物系列报道活动,报道中,发现了许许多多令人钦佩和感动的人物,刘芳艳就是其中之一。我有幸参与了刘芳艳事迹的报道。

  第一次见到刘芳艳,是在荆门职业技术学院食堂,她在勤工俭学,正忙着为同学们打饭。尽管忙得团团转,可她的脸上一直挂满了微笑。当时我就想,一个生活如此艰难的女孩,究竟是怎样的力量,让她笑对生活呢?

  刘芳艳生活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在许多同龄人还享受着童年快乐,甚至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她已经懂得帮父母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了:洗衣服,捡柴火,拾牛羊粪晒干了烧炕……每学会做一件事,爸爸夸她出息,乡亲们夸她勤快,她心里就特别高兴,她觉得,自己多做一点,爸爸妈妈就少辛苦一点。

  我知道,现在的女孩子大都很少下过厨房,而刘芳艳6岁时就开始烧火做饭了。妈妈眼睛看不见,干活靠摸索,常常磕磕碰碰弄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幼小的刘芳艳心疼极了。在妈妈指导下,她学着和面,擀面,切面,像模像样地干起来。小芳艳够不着灶台,就踩着凳子,爬上爬下。有一次,她用力过猛,一下子把木凳踩翻了,重重地摔在地上,锅铲也摔出了老远。她抹一把眼泪,又爬到凳子上,终于煮熟了面条。有时候她做的面条虽然碱下重了,涩味太浓,但看到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着自己煮的面条,小芳艳总是觉得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开心极了。因为,她从中学会了生活的本领,更磨练了坚韧的意志。

  在宁夏隆德县城关镇中心小学,刘芳艳小学时的班主任张科军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97年初,最后才来报名的刘芳艳在办公室找到了张老师。她小声地说:“张老师,我的报名费还缺10块钱,但我家里实在没有钱了,您看能不能让我先报名,剩下的钱我以后再补上……”没等她说完,张老师就掏出10块钱,放在她的报名费里。这件事张老师并没放在心上。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刘芳艳找到了张老师,把一叠压得平平整整的零钱,递在他手里,说:“这是我还您的钱,谢谢了。”说完后,刘芳艳转身就跑开了。看着手里的钱,张老师久久无语。事后,他才知道,这是刘芳艳利用星期天,拣废品卖的钱。我和刘芳艳谈到这件事时,她平静地说:“这钱是我借的,哪能不还呢?”

  的确,生活给了刘芳艳太多的艰辛,但她热爱生活;命运对她不公平,但她总是勇敢面对。对她来说,贫穷就是一面镜子,磨难是宝贵的财富,她一直挺直了脊梁,高扬着生活的风帆!了解到这些,我终于明白,在生活重压下,刘芳艳还能始终保持微笑的力量源泉。

  在多次采访刘芳艳的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到了她对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她的孝心深深打动着我。

  吃饭的时候,刘芳艳总是先盛上一碗,递到妈妈手里;天气稍微转凉,刘芳艳就会为妈妈披上一件衣服;在外面接受采访时,她也惦记着妈妈。在我的印象里,刘芳艳和妈妈说话从来都是轻声细语的,陪妈妈散步时,她总是挽着妈妈的胳膊。

  刘芳艳的妈妈谈起自己的乖女儿时一脸的幸福。从小,刘芳艳就是妈妈的“眼睛”和“拐杖”,妈妈想出去走走,刘芳艳就牵着她,这儿有个沟,那儿有道坎,刘芳艳都会一一提醒,什么花开了,是红的还是黄的,刘芳艳都会仔细地说给妈妈听。有一次小芳艳牵着妈妈去姨妈家,路上遇到一条很宽的干水沟,芳艳担心妈妈下沟上沟不方便,就想背她过去。妈妈不同意,但倔强的女儿硬是将她拉到背后。人小体弱的刘芳艳费了好大的劲也没能将妈妈背起来,她猛一使劲,没想到母女俩竟然一起滚到了沟里,所幸都没有摔伤。刘芳艳赶紧扶起妈妈,自责地哭了起来。

  刘芳艳的生活相当节俭。到荆门上学后,通过勤工俭学挣了一点钱,但她从不舍得为自己买一件衣服、买一点好吃的。对妈妈,她却愿意捧出她的全部。

  2004年暑假,刘芳艳回家看见本就憔悴的妈妈越来越消瘦,心疼得不得了。妈妈肯定是营养不良,因为牙齿掉光了,想吃也吃不上啊。她想,妈妈眼睛看不见,已经无法复明了,现在又吃不成东西,一辈子活得好辛酸!该为妈妈装一副假牙了。妈妈却极力反对:“我这把年纪了,活了今天不知有没有明天,何必花冤枉钱?再说,你读书还要花很多钱呢。”刘芳艳坚决不依,硬是把妈妈拉到医院,花200元钱为妈妈装上了假牙。从医院出来,刘芳艳买来一个苹果,递到妈妈嘴边:“妈,现在您有牙了,这苹果您从没吃过,尝一口吧。”妈妈小心地咬了一小口,慢慢嚼着、品着,说:“嗯,好甜,苹果是这个味呀!”看着妈妈脸上的笑容,刘芳艳鼻子一酸,眼泪流了出来,心里却甜丝丝的。在妈妈有生之年,她要用自己的双手,让妈妈尝到生活的甜头。只要妈妈健康、开心,她宁愿一直受苦受累,一辈子做妈妈的“眼睛”和“拐杖”!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这是动物界的自然本能。“百善孝为先”,刘芳艳感人至深的反哺之情,何尝不是人间最淳朴的情怀呢?她背负的不仅是年迈的亲娘,也是一座感恩的大山,是恪尽人伦的孝道,是中华民族应该大力弘扬的传统美德!

  刘芳艳在坚强地奋斗。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许许多多的好心人向她伸出了关爱之手。

  在刘芳艳的故乡,我们听到了许多好心人帮助她的感人故事。读高中时,隆德县团委把她推荐给了南京大学“接力扶贫西北地区贫困学生”机构,与称作“七朵金花”的7名女大学生结成了对子,她们给刘芳艳寄钱、寄书、寄磁带,每学期还资助她300元。后来,“七朵金花”中一些人到国外读书,她们的爸爸妈妈接过女儿的“爱心接力棒”,继续资助刘芳艳,继续给她写信,激励她战胜困难,用知识改变命运。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刘芳艳一刻也没有忘记关心他人和回报社会,她把善良和爱心献给了每一个人。她到福利院为老人洗头梳头,拿出仅有的10元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把社会捐给她的钱交给学院,用于资助其他贫困学生。她总是说,“我是在许许多多好心人的帮助下走过来的。虽然我能力有限,但只要有一分力,就要使一分劲。没有钱,至少我有一双手,如果双手还不够,至少要有一颗心!”

  有一次,我在刘芳艳的寝室碰到来自宁夏日报的两名记者,她们为刘芳艳带来了两盒特产小吃。望着家乡的亲人和一屋子的记者,刘芳艳热情地打开盒子,先拿出一块,喂到母亲嘴里,激动地说:“妈妈!你尝尝,这是我们家乡的馒头干,是食品厂做的呢,跟我们自己做的不一样!”接着,刘芳艳又把馒头干分发给在场的每一个记者,她巴不得我们都能和她一道分享,一起快乐,把她的幸福传递给我们每一个人。

  采访中,不少记者都感受到了这个女孩春天般的温暖。初春的一天,一名女记者穿着一件单衣到刘芳艳寝室采访。一进门,刘芳艳便拉着她的手,关切地问:“姐,穿这么少,冷不冷啊?”听到这句话,记者的心里瞬间涌过一股暖流,真没想到,一个女孩,背负着如此沉重的生活压力,却还能这样时时想着他人,处处关爱他人,真是难能可贵。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说,刘芳艳对母亲只是一种朴素的亲情,那么,对他人的关爱,就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也许,她的力量还很微薄,但她伸出的手、她捧出的心,无不折射出一个身处逆境的美丽灵魂。

  荆门城区一位女老师听了刘芳艳事迹,感触很深。她说,刘芳艳还只是个学生,就在靠双手赡养母亲。自己的父母就住在不到10里路的城郊,可是总感到工作忙,一个月难得回去看他们一回,就是一个问候的电话也总是忘记打。刘芳艳的事迹感染了她,从那以后,她每天都要给父母打个电话,周末一定会抽出时间,带上孩子,和老人们待上半天。

  刘芳艳的孝心感动着每一个人。一位已为人母的李女士看了她的事迹,拨通了我们报社的电话。她是郑州人,今年40岁,和丈夫到荆门定居16年了。虽然非常牵挂老家年迈的父母,却很少回去看望。5年前,当她回家看望体弱多病的妈妈时,老人泪眼婆娑:“女儿啊,这恐怕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你了!”半年后,老人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这些天来,李女士心中有一种深深的自责感。她近乎哭喊着说:“我真的是不如刘芳艳啊!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好好孝敬尚在人世的父亲!”

  子欲养而亲不在,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刘芳艳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她,不会有这样的痛苦和遗憾。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也能像她一样呢?

  刘芳艳的事迹让我时常眼眶湿润,让我重新触摸到血液中的那份温热,让我看到了一颗感恩之心传递的高尚情操。我的心愿意为她流泪,我的笔愿意为她歌唱!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