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 顽强拼搏
徐文凯,出生于上海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他的生活一直十分拮据,在文凯的记忆里,家中最艰难的日子是父母双双下岗的时候,那时他临近高考,在所有同级考生家庭中为吃什么补充大脑营养而烦恼时,他有时只能以咸菜和干粮果腹。幼年时代文凯就十分懂事,不仅更加刻苦学习,更在课余的时候力所能及做些帮工,赚钱补贴家用。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徐文凯成长为一名正视苦难、自强不息、品学兼优、热心公益、乐观向上的当代学生。
天道酬勤,2005年9月,徐文凯直接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习。燕园四载,徐文凯不仅在知识、文化、道德、修养等方面不断提高,专业成绩名列前茅,综合素质测评始终保持全班第一,连年荣获学校最高额度奖学金,而且多次被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周围的同学谈起徐文凯,无不动容的说:“老徐是好样的!牛人!”
厚积薄发 才华横溢
燕园四载,北大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办学理念与优势为他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赋予他更多为国家和社会贡献才智与力量的机会。在学校图书馆,你总能在文科阅览室找到如饥似渴阅读中的徐文凯;在夜深人静、灯火通明的校外通宵自习的参观中,你能在喧闹中看到在角落里旁若无人、奋笔疾书的徐文凯;在缅甸驻华大使馆的官方宴会上,回荡过徐文凯充满民族气息的歌声;在国际广播电台第二亚洲中心的演播室里,他曾作为特约嘉宾录制节目;中央电视台“今日亚洲”节目组,邀请他担任节目翻译;中国石油国际管道建设团队里,他以一名实习生的身份积极地投入其中。
正是在无数的汗水和拼搏中夯实了基础、提升了才干,2007年徐文凯以年级综合素质排名第一的成绩通过学校全面考核,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的机会。一年后,他更是带着国外大学A级证书,回到熟悉的校园,继续专业和双学位学习。
党员先锋 勇挑重担
徐文凯早在高中阶段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北大的四年里,担任外国语学院05级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外国语学院团校秘书长,班级团支部书记等职务,并负责学院学生服务总队的志愿工作。
为增进党支部同学对于党性的理解和认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他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辩论、知识竞赛、讲座等。为更好的回报社会,他还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同学前往社区做志愿服务,为老年人讲习英语、为社区人民义务修车等。徐文凯不仅胸怀祖国,更兼济天下。平日里十分勤俭的他,得知缅甸遭受特大风灾后,第一时间自发组织广大师生进行募捐活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不仅立即在党支部内部发起“多交一份党费”抗震救灾的活动,更将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全部捐出。
回首忙碌而又充实的大学时光,徐文凯心中充满着欣慰与感激。当被问起,为什么能够在精英汇集的燕园崭露头角的时候,徐文凯憨厚的笑了,他说,自己仅是二万名北大学子中最普通的一员。他只是想着并坚持着做好每一件应该去做的小事,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采访中,一位同学这样评价徐文凯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始终不渝地做好事,感动于老徐默默的奉献和不计名利的宽广胸襟,他是这个时代的稀有者。”
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要求在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优秀,是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高度重视,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奖学金的设立,使一大批同学能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使他们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这对他们个人的成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徐文凯和其他获奖者一样,深知奖学金背后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也深知荣誉鉴证历史,梦想开创未来,他们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和人民。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春常寓意着未来和希望,因为青年将成长为国家的主人、民族的脊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需要一代程序的青年去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需要一代自豪的青年去绘就。正是在徐文凯等国家奖学金获奖的青年学生身上,我们欣慰的看到了中国民族最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 张珏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