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在“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三十周年庆典”上的讲话

教育部国际司司长 张秀琴

2009-12-02收藏

  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有句老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们与从欧洲远道而来的德国朋友们欢聚在一起,仅仅用喜悦二字已不足以表达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三十年来,中德两国职教界的同事们相互理解和支持,相互尊重和信任,不仅同步见证了中国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更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轨迹。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双方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日益增多,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向在座的各位同事和朋友长期以来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和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所做出的努力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和德国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双方一直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之间的合作更是跨越孔子和歌德,跨越扬子江和莱茵河,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实质性的技术合作时期。作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以“双元制”模式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也一直被许多国家作为学习的榜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的职教中心设在波恩就是对此一个最好的佐证。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德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职业教育为突破点逐步展开,全面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德教育合作,尤其是中德职教合作,已经成为中外教育交流的典范之一。

  中国有句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值此庆祝中德职教合作三十周年之际,我们要特别感谢中德双方为此合作做出巨大贡献的老领导、老朋友,像出席今天会议的教育部老领导明达同志,原教育部职教所所长吴秀方女士。还有德国联邦经济合作部前国务秘书冷格尔先生,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前司长易慕道先生,德国国际继续教育协会前总裁鲍勃先生,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前副总干事长盖博特先生。本来我们还邀请了德国巴伐利亚州文教部前总司长卡尔伯克来参加本次会议,遗憾的是就在前不久,老先生刚刚去世。还有其他很多中德两国的同事和朋友们,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他们为我们共同事业所作出的奉献,我想是在场每一个人都难以忘却的。他们为我们的合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一合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三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国际友人们的支持和关心下,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态势越来越好,规模不断扩大,形式日益多元,内涵不断深化,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分步骤的官民并举、双边多边互动的开放格局,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设立了18个双边教育高层工作磋商机制,构建了若干双边及区域性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签署并尚在执行的教育合作协议达154个,正在实施的政府间项目共有77项;与3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了大量的项目合作。目前,在各国的外国留学生群体中,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和在各国留学生中的比重都位居前列,其突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也为世界各国大学和研究机构所称道。同时,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留学目的地国家,也受到了海外留学生的普遍青睐。来华留学人数一直持续稳步增长。“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也不断升温。截至2008年底,全球已有4000万人学习汉语,中国政府已在7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5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涉外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中外合作办学与高等学校境外办学稳步发展。一系列相关教育涉外法规先后出台。目前,经审批机关依法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100多个。截至2008年,全国还有24所高等学校共设立海外分校或举办境外办学项目42个。

  三十年风雨路,一朝风采尽展。今天,中德职教合作已经从最初的技术培训和师资培训发展到课程及教材大纲联合开发、职教教学法专门人才共同培养等层次更高,形式更多样的合作模式。同时,双方合作涉及的领域也更广泛:从最初的传统行业,发展到今天对现代工业,电子产业,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全方位覆盖;合作形式不仅有项目合作,教育教学管理,合办培训基地和教育机构,课程体系建设,而且还从中等职业教育扩大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

  让我们特别骄傲的是,经过多年的积淀,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促进中德两国关系,发展中德两国人民友谊起到了积极作用。前不久刚举行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中国是主宾国,而“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成为书展主题,引起世界关注。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经历了三十年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比如我们和赛德尔基金会共同开展的职教项目基地项目、与INWENT联合开展的职教师资及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与GTZ在技术人员培训,尤其是职教理论方面开展的合作项目-职教中心所等,现在都已经成为中德职教合作的核心,并起到了示范性作用。近年来,双方共同将这些项目运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向中国西部地区辐射,通过人才培养为中西部的经济腾飞注入动力,进而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在总结三十年来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政府确立了建立新型工业化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未来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既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大量熟练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技术型、技能型劳动者。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而在培养技术技能新人才方面,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更广泛地学习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这将为中德职教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今年又恰逢我们两国领导人共同倡议的“中德科教年”,按照我们古人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乃成事之三要素。推动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所需的这三个重要条件我们都已经具备。所以,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德职教合作之树必将开出更美丽的花朵,结出更饱满的果实。   

  今天身处“中德职教合作三十周年庆典”活动现场,我们不仅感受到三十年来的合作一一开花结果所带来的欣慰和骄傲,同时我相信在座各位也对未来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也充满憧憬,信心和期待!

  “合作、发展、展望”是本次庆典的主旨。合作是发展的基石,发展是合作的最终目的。通过本次庆典和论坛,我们希望各方代表深入交流、积极献计献策,总结过去,共同为两国合作的未来做出展望和规划,达到加强双边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的目的。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的进一步发展而努力。我相信,在下一次三十周年庆典举行时,当我们再次回首往昔、回顾合作时,我们仍然会倍感欣慰和自豪!

  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也祝各位朋友在北京期间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谢谢!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