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通过到德国实地学习,系统地了解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模式、技术,从而分析德国的工作过程导向和中国的就业导向,德国的双元制、三元制(企业、技术与教育中心、学校)和中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德国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中国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质相同;学习了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了16号文件的内涵和如何贯彻16号文件。转变了教师们的观念,开阔了课程开发的思路,找到了课程开发方法,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取得显著的成果。
一、成果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尤其在课程体系方面。正是这种类型特色,使高等职业教育得以可持续发展,也正因此,使高职成功扮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我们知道,课程体系是区别教育类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理论和方法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1995年开始,学院在十余年的富有高职特色“基于能力培养,面向岗位集群”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经历了课程模块化、综合化改革的结构量变和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结构质变的改革。2007年,基于市场调研和系统性设计,借鉴北美DACUM课程开发形式和德国工作过程导向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和学院课程改革基础,在7个重点专业中开展了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和课程建设,形成了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并在62个学生班级中实施。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
成果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1)“3343”高职课程开发的理论
在长期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凝炼出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高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指导学院乃至全国高职院校系统化地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
(2)“3343”高职课程开发的模式
“3343”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校企合作开发高职课程的新模式。
第一个3,指课程开发经历的三个逻辑阶段,
第二个3,是指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三个工作步骤;
4指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技术课程要经历的四个工作环节
最后的3,是指运用课程开发技术,经历四个工作环节后,实现三个转换。
第一阶段,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行业、企业、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为依椐,确定专业服务面向、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
第二阶段,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框架,明确合作方式、责任义务、运行方式和资源整合。
第三阶段,课程开发。此阶段中包含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开发专业技术课程。
在专业技术课程开发中,按照四个工作环节进行:
1.第一个环节,行业企业专家的“头脑风暴”,论证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提供《岗位(群)工作分析表》;
2.第二个环节,校企课程开发团队分析开发“典型工作(群)”,实现了实际工作向典型工作转换;
3.第三个环节,行业企业专家论证完成典型工作具备的职业能力能否胜任岗位实际工作;
4.第四个环节,校企课程开发团队对“典型工作”进行教学加工,获得课程。行业企业专家论证所开发的课程与课程体系。
完成四个工作环节就实现了实际工作向典型工作,典型工作向课程,课程向学习情境的三个转换。
第二个步骤,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技术课程的要求,调整公共基础课程内容、拓展课程、选修课程和第二课堂,确定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三个步骤,系统构建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保障体系。以课程开发为龙头,全方位推进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的机制、制度建设的进程。
(3)“3343”高职课程开发模式的技术
包括:
1)凝炼“典型工作”的方法
2)能力转换法
3)构建课程体系与开展教学设计的程序
(4)运用和检验高职课程“3343”开发的理念、模式与技术
学院7个重点专业及20个相关专业运用“3343”高职课程开发模式,开发出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并在2006、2007、2008级的2400余名学生中开始具体实施,取得良好效果,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可。
三、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高职课程如何来?
2.高职课程如何排?
3.高职课程如何教?
4.高职课程如何学?
四、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要方法
(1)凝炼“典型工作”的方法
高职专业面向岗位群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并具备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因此,高职课程开发是综合分析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按照生产(服务、管理))流程,将完成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也就是“典型工作”,并以其作为课程开发的技术模型。“典型工作”来源于实际工作,高于实际工作,满足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是实际工作向课程转换的桥梁,由此破解了高职课程如何来这一难题。
(2)“能力转换”(包括“能力递减法”、“能力递增法”和“能力分担法”)
在归纳整合职业能力形成三个层次的能力模块后,用“能力递减法”,分三个步骤先后凝练和开发出顶层、中层和底层三个层次的“典型工作”,将系列“典型工作”由难向易(由顶到底)进行排序,为构建系统化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奠定基础。由此破解了系统化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
“能力递增法”,将系列“典型工作”由易到难进行教学加工,解决课程及其教学内容的排序问题。
“能力分担法”,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行分配,以完成“典型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划分课程的内容。由此破解了课程内容和知识序列的重构问题。
(3)课程体系开发与教学设计的程序
在专业技术课程改革基础上,选择和调整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之间的接口。从公共基础课程到专业技术课程的排序,课程间体现能力培养的基础性、连续性、支撑性和递增性。
从树立职业理想到职业素质养成至职业发展体现素质教育的连续性、成长性设置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和延伸专业知识两个方面,设计拓展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特长,设计选修课程和第二课堂。最终形成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下面是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和航空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示意图。
高职课程教学设计实质上是课程体系开发后,教师进行的第二次课程开发,分为十个步骤进行,从而形成课程的整体解决方案。
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中,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课程具有能力描述的课程目标,任务陈述的教学内容,适应能力训练需求的、多种时间形式、集中或分散的教学组织的方式。例如,有每周8学时的教学方式,也有一周连续进行的教学和实训方式;有适应教学内容的学中做、做中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环境,由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来教学实施,同时,学生“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成果就是教学成果,结果也在不断地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五、成果的创新
1.创新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校企合作开发高职课程的模式,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具有普适性的、可推广、可借鉴的课程开发模式。
教师们在实践该模式过程中,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学设计能力,锻造了一支能做、会说、善于合作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为学校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该模式的实施还推动了师资管理制度的创新;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多种模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促进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构建了开放式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7个重点专业62个教学班级实施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06级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2.创新了高职课程开发的方法,解决了高职专业课程开发的关键技术问题。
3.探索出了校企合作建专业、工学结合育人才的有效途径,即:
在战略层面设计上,学校和产业中各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搭建服务于学校各专业发展的大平台;
在机制层面设计上,专业与行业中企业(群)建立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服务于课程建设的平台;
在操作层面设计上,课程组与企业合作,校企专家融合职业性与专业性,共同开发课程;
在效果层面设计上,课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六.成果应用与推广价值
1.普适性
本成果成功应用于学院的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交通运输类、管理类等7个专业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指导了7所对口支援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使得这些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有百余所高职院校800多人来校学习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课程改革取得实效。2007年11月、2008年12月,教育部委托学院承办“中德师资培训班”,推广“3343” 高职课程开发模式。受训学员已成为各学校的课程改革骨干,并取得课程改革成果。
“3343”高职课程开发模式与技术具有较广泛的指导和可借鉴价值,适用于高职院校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2.系统性
本成果在实施过程中系统地解决了高职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中的系列问题,形成了可供各高职院校借鉴的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解决方案,凝炼出了相应的教育研究成果,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第三期专刊的24篇成果论文,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集》。
3.示范性
本成果引领、带动了国内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建设。学院面向四川省高职院校举办了三届“说专业”和“说课程”等示范活动,推进了本省兄弟院校的教学改革步伐;通过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协作会、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系会议,面向全国高职院校推广课程开发经验和方法,受众数千人次。
4.国际化
今年3月,受教育部委托,本成果团队到德国与教育部门、教育专家、教师交流了“3343”高职课程开发模式,得到了德国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为中国高职教育走向世界、开展国际化交流迈出坚实的一步!
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期待和德国同行一起探讨持续改善教学质量的管理理念、模式与技术,让我们的学生学到真本领,让企业满意。
(2009年11月3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