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散发材料之四: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学生人群部分有关情况

2011-09-02收藏

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自1985年以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每隔5年共同组织一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至今已组织了6次。通过调研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健康状况,发现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干预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政策与措施,积极促进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体质健康水平。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个民族、995所学校,调研人数为348495人。检测项目涵盖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4个方面24项指标。历时近一年,经过各级教育、体育、卫生、民委、科技、财政等相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按照统一的调研方案,顺利完成了现场检测、调研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等工作。

2010年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乡村小学生蛔虫感染率持续降低,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与2005年相比,有了不同程度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对学生体质健康高度重视,2007年5月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具体改善措施。教育部与体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从健康第一理念树立、政策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办学行为规范、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环境与条件改善、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推进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政策措施,先后颁布或下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完善校园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的通知》;二是加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了加强青少年体育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大课间体育锻炼制度、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机制;三是连续3年召开了全国性学校体育卫生经验交流会议,并通过举办大型宣传活动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四是将学校体育卫生条件改善(包括师资、场地器材等)纳入相关教育工程和国培计划。

2010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同时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出现下降,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且出现低龄化倾向等。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将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把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情况作为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对不能落实和保证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将在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保障机制。通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以及国培计划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大学校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的改善与配备力度,加强专职体育教师配备和现有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三是建立健全推进学生近视眼防控的工作机制。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学生视力保护意识和科学用眼习惯,认真落实眼保健操制度和视力定期监测制度等,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推进机制;四是努力改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实施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对城市学生的营养宣传教育和营养指导。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