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经济建设和对外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界同国际教育界的合作交流日益加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一、出国留学事业成就显著
1978年是我国留学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教育部工作汇报时做出了扩大派遣出国留学生的重要指示:“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翻开了我国出国留学工作新的篇章,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确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支持我国公民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别出国留学,鼓励在外留学人员学成回国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放宽政策确保留学人员来去自由。出国留学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从1978年到2007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2万人,出国留学规模由1978年的860人发展到2007年的14.45万人,30年扩大168倍。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89.2万人,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自1996年实行新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选派办法以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按期回归率达97%以上。1990年以来,先后设立了“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基金”、“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项目,与有关部委联合建立了21个“国家留学人员创业示范基地”。2003年教育部设立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并在31个国家实施,奖励优秀自费留学生1100多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1978年到2007年底,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1.97万人,尤其近几年留学回国人员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在教育、科研领域,77%的高等学校校长、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62%的博士生导师和71%的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中心)主任有过出国留学经历。一大批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已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
二、来华留学教育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伊始,于1950年接受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留学生,从此开始了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社会繁荣,使来华留学的吸引力和潜在价值越来越大。
1978年,来华留学生仅1236人。2007年,共有195,503名国际学生在中国544所高等学校和其他教学、科研机构学习,来华留学的专业整体上涵盖了全部学科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累计接受来华国际学生123万人次。
来华留学工作的成效和影响正日益显现出来。他们遍布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为其本国的建设和发展,并为促进本国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事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30多人在本国担任了部一级的领导职务,还有20多位先后担任驻华大使,有30多位担任驻华使馆参赞,有200多人在各国的大学担任教授或副教授。各国驻华使馆中的中、青年外交官,大部分都曾在华学习过。来华留学毕业生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在从事同中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三、双边与多边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
我国对外教育合作与交流,已经由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主要向国外学习和借鉴经验的单向需求,逐步转向双向需求,依据“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国际组织是重要舞台”的原则,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分步骤的官民并举、双边多边互动的开放格局。
迄今为止,我国已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设立了18个双边教育高层工作磋商机制,构建了若干双边及区域性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签署并尚在执行的教育合作协议达154个,正在实施的政府间项目共有77项。与33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相互承认学历学位协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与40多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发计划署等长期开展了大量的项目合作,有效利用了世界银行的教育贷款,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FISU)等组织的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联合国机构30年来共为教育合作项目提供无偿援助1.1667亿美元,世界银行向我提供教育贷款14亿美元贷款。
四、教育对外援助成效显著
教育援外工作积极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我教育援外工作对象由非洲拓展到包括东盟、阿拉伯国家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覆盖面越来越广。
在人力资源培养和培训方面,2000年以来,教育部共举办了54期研修班,有1039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官员、校长、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学习。2000年到2007年,中国共接受非洲留学生19948人次,其中政府奖学金生12156人次。
2005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与非洲国家教育部长论坛,签署了《北京宣言》。2006年,浙江师范大学承办了首届中非大学校长论坛,为国内和非洲高校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援外工作中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性意义的典型单位,共建立了10个教育援外基地。10所高校已经成立了非洲研究中心,实施了“非洲高等教育国别研究工程”并开始选派涉非专业研究生赴非留学深造。
五、汉语国际推广取得新的突破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逐年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交往日益广泛,世界各国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目前,全球已有4000万人学习汉语。全球“汉语热”正在悄然兴起。为满足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多的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充分发挥汉语国际推广在经贸合作、文化教育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协调配合,发挥优势,加大投入,使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进了一个新的时期。 主要工作成绩有:
孔子学院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截至到2008年8月底,我们已经在77个国家建立了27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已经有200所投入运作。孔子学院成为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以孔子学院为品牌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重要形式,扩大了国家软实力的影响,树立了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成为增进我同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信任和友谊的一座桥梁。
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师资培训的体制也越来越规范,制定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等,规范了教学标准。2007年我共派出汉语教师1532人,向42个国家派出志愿者教师1426人。派遣专家赴海外推行汉语师资培训和邀请外国汉语教师来华培训,2007年共培训海外汉语教师16782人次。
加强了教材的编写与研发。
加强了对教材建设的统筹规划,学习借鉴国内外数字化教学的成功经验,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行中外合作,研制一批标准化、资源型、应用性强的通用教材。
汉语考试改革初见成效。
借鉴国外考试产品推广经验,积极进行商业策划和运作,用市场手段推广汉语考试。不断完善汉语考试系列,开发商务、导游、少儿等多种类考试体系,以满足众多海外参加汉语考试者的需求。截至2007年底,我以在全球46个国家设立了116个汉语水平考试(HSK) ,海外考生达13.6万人,比2006年翻了一番。2006商务考试(BCT)和少儿汉语考试(YCT)正式试点考试。
六、教育涉外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初步形成
为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利益和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健康有序发展,对教育涉外活动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外合作举办教育考试暂行管理办法》、《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等教育涉外法规先后出台,成立教育涉外监管机构,开设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加大对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活动的规范管理力度,维护了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的合法权益。其中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自2003年成立以来得到了稳步发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截止到2008年底,网站访问量已经突破5000万,2007年日均点击率超过3万。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