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2011年2月25日)
各位记者,大家好: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清华大学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思路和举措。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从“穷国办大教育”转向“大国办强教育”的阶段,“由大到强”的转变既是全国教育事业面临的难点,也是清华大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清华大学坚持“学校培养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了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路。
“大国办强教育”的核心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要在创新性教育中培养。在创新性教育中,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提出问题,开展针对问题的研究型学习,经受锲而不舍解决问题的过程磨练,体验成功解决问题时的顿悟瞬间,从获得创新成果的欣喜中,形成自豪感,树立自信心。
目前清华大学在学研究生达到19500人,已经超过了本科生规模。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清华大学培养创新人才体系中的重点。我校的创新性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研究生、导师、学术团队三支队伍。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学术团队建设。(2)大力建设课堂、科研、课外三大核心培养平台。加强课程建设、打造理论基础培养平台;依托科研体系、打造科研能力培养平台;开拓内外资源,打造综合素质培养平台。(3)牢牢树立招生、培养、发展三个全周期质量关。重视研究生的科学选拔;严格环节要求,确保培养质量;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未来成长。
考虑到时间关系,这里我重点介绍几个方面的情况。
(1)完善综合性学科布局,为创新人才的孕育和成长提供丰沃的学术土壤。充分发挥我校文、理、工学科设置齐全的优势,在研究生培养层面营造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在本科生层面,全面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的融合。
(2)努力将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结合,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发挥高水平科研对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提倡研究性教学,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前沿性、引导性。鼓励师生开展原创性学术研究以及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大博士生科研创新投入,为提高博士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撑。搭建坚实的学科研究平台,形成以国家实验室(筹)、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类研究基地为代表的众多研究中心和基地,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为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3)改革创新导师选聘制度,提升导师队伍活力。近年来,我校以能胜任博士生指导工作为准则,培养了一批学术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突出的副高职称青年教师进入博士生导师队伍。最近,我校已决定,认同全体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是教师第一学术责任”的指导理念,增强导师队伍的活力。
(4)借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培养有助于学生增强全球意识,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我校积极引进和吸纳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和完善学生的国际化培养环境,建立完善包括联合培养、双联学位、交换生、海外实习、素质拓展、暑期学校、国际会议以及合作研究、海外志愿服务等在内的学生国际化培养体系,为学生在学期间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提供条件。
(5)强化大学精神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激励作用。清华大学在百年办学历程中,积淀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我校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大力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强化文化育人的作用,不断推动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促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创新人才培养初现成效,学生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研究生为重大课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70%以上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参研两项以上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课题,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占全校SCI论文的60%(约1700篇/年)。
近两年,每年都有三篇以上以博士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
数理基础科学班学生表现优异,基科班毕业生郑维喆获第四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新世界数学奖”论文金奖。
以祁晓亮为代表的一批我校博士毕业生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顶尖大学或知名高校任教,成长为各学科领域初具影响力的学者。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