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4日电(记者吴晶)一个新的择校趋势正悄然发生在北京市东城区:在最有名气的史家小学和打工子弟聚集的东四七条小学,有家长选择了后者送孩子入读。
“一些家长们已经意识到,史家小学和七条小学正在分享优质的硬件与软件。”在教育部24日举行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案例介绍会上,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主任冯洪荣这样对记者说。
近年来,东城区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均衡配置硬件资源,使区内中小学办学条件大体相当。同时,通过“名师名校长工程”、干部教师跨校交流、以街道为单位划分学区等方式,进一步平衡各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基础资源和师资配比。
“可以让每一所学校都变为优质学校,但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品牌学校的追求,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展特色,让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品牌,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冯洪荣说。
2008年,“学校深度联盟”试点启动,史家小学和七条小学由此开展“一长执两校”,即一个校长、一个法人代表、两所学校的探索。
“两校由一个校长管理,由一个年级组长来统筹安排班级和课程,史家小学的教室、设备及课程资源全部向我校开放,教学骨干也全部要来我校授课。”七条小学副校长吴玥说。
学校软实力的均衡,绝非一日之功。史家小学、东四七条小学共同的校长王欢说,对于到七条小学任教的教师而言,他们要克服学生使用方言而造成的交流障碍,更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引导学生拥有与史家小学的孩子一样的精气神儿、自信心。
对于师生们而言,校园在“无限扩大”,视野在分享中拓展。
同样担任西中街小学、北新桥小学两所学校校长的张连洁说,学生的基础、起点确实有差异,我们鼓励教师把差异作为校验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基点,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因材施教的思考和实践。
在交流中获益匪浅的北新桥小学年轻教师蔡韵说,在跨校交流中,我们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形成团队,我们的思想境界和自身潜质都得到充分激发,回到自己学校,我们会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先进经验本土化的路径,得到最大化的效果。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说:“缓解义务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实践证明,东城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一系列措施使老百姓就近接受优质资源的机会在改革领域明显增加。据初步统计,过去相对薄弱的学校仅能留住30%的学生,现在已经能够留住100%的学生。
在高洪看来,东城区的探索都是针对问题、着眼于整体提高所有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的。
东城区的案例表明,这些改革并没有使优质教育资源稀释,也没有简单形成“巨无霸”学校,而是让优质资源和普通资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使每所学校在“强基建骨”中寻找着自己的特色。
冯洪荣说,现在,有的学校并不知名,却因篮球运动独树一帜,很多家长争着要把孩子往里送。这表明在逐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均衡的问题后,学生家长的需求在转变,我们更要关注学校的品牌和特色。
“我们要高度重视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创新,有些难题我们坐在办公室里是想不出来的,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答案。”高洪说:“希望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有益经验,让好学校更多,让近的学校更好,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