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顾明远

(2012年11月5日)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前夕,教育部组织,由袁贵仁部长担任主编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大型丛书出版了。丛书展示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总结了全国各地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新经验,汇集了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新思想、新理论。丛书的出版,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这套丛书内容十分丰富,第一辑出版了19种,有教育新思想、新理论的论述、有教育政策的阐释、有各地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案例,可谓是理论和实际的典型结合、领导和群众的智慧结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套丛书,不可能几天都读完,我翻阅了丛书的整个目录,阅读了其中几篇文章和报告,觉得丛书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丛书从理论和实际上全面论述了教育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方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社会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拥有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特别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发展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培养拥有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使我们不断深化对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认识。

  第二,丛书全面论述和贯彻落实育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了素质教育主题。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内涵。素质教育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提出来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教育的根本问题。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民。

  尽管推进素质教育遇到许多困难,但素质教育观念已经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步转化为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创造了很多宝贵经验。而且各地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很高,开展了许多实验研究,创造了一批成果。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阳光体育和科技艺术活动,以及评价、招生考试制度等环节正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

  当然,推进素质教育还有许多观念上和制度上的障碍,仍然是今后工作的主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三,丛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刻地论述和解读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的理念,把实施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各地都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教育公平首先是入学机会的公平,免费普及义务教育、实行农村地区两免一补,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使所有的孩子有学上,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步。同时要创造条件,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使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好学,上有质量的学。这就是教育过程的公平。最后通过课程和教学改革,使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获得学习的成功,达到结果的公平。

  在具有13亿人口,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大国,实现教育公平将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

  第四,丛书论述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介绍了各地在现代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体制方面的改革经验。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而且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后的工作重点需要从数量发展转到质量提高上来。这种转变的关键是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和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要用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管理理论来改造旧式的管理模式和培养模式。要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利用各种资源来为培养人才服务。

  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核心,一切为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大家都在讨论钱学森之问,要破解这个问题,固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最重要的一环。我们与各国教育相比,我国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不差。缺点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我们的学生学习时间长,可以说,是牺牲了休息时间而取得的成绩,这样会损害学生的健康和其他能力。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启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当前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

  第五,丛书介绍了各地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从各地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案例来看,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切教育方针政策和课程改革都要落实到教师身上。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让懂得教育的教育家办学”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让懂得教育的教育家办学”的提出的意义,首先是让全社会都尊师重教,其次是号召教师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不断学习,钻研业务,成为学生欢迎、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教育家。从各地的教育规划来看,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培养名师和教育家采取了各种措施,许多校长和教师都在为成为教育家而努力学习和实践。

  教师专业化是当前各国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今年4月,经合组织发表了一份名为“为21世纪培育教师 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的报告。提出,21世纪的学生必须掌握以下4个方面的技能:

  (1)思维方式:包括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

  (2)工作方式: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

  (3)工作工具:包括掌握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

  (4)生活技能:包括公民、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

  报告指出,“这些变化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有深远的影响,教师必须将21世纪的生存技能更有效地教给学生……,使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掌握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这些理念对于我们培训教师专业化和人才培养都有参考意义。

  总之,这套丛书,既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成绩的总的展示,又是对今后工作在理论上、政策上的指导,值得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认真学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