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国产大飞机打上‘湖南标签’,正是部省共建‘985工程’大学的成果体现。”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说。今年11月,中南大学凭借航空刹车材料和高轻铝合金等新材料研发领域的突出优势,使国家重大科技专项C919大飞机项目机轮、轮胎和刹车系统制造基地落户湖南,加速了湖南省战略新兴产业崛起。

  记者12月27日从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教育部与直属32所“985工程”高校所在省市均签署了共建协议,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效促进了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中央、地方配套投入450亿元

  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从1999年起,我国实施了“985工程”。经过前两轮建设,从2008年开始,教育部与地方政府开始了新一轮“985工程”重点共建签约工作。

  “新一轮重点共建得到各方高度重视,签约首次实现全覆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介绍说,“教育部所属的32所‘985工程’高校分属16个省市,其中11个省市达到或超过1∶1配套。”

  数据显示,新一轮“985工程”重点共建,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64.9亿元,地方协议配套资金投入186.33亿元,总额450多亿元,几乎等于“985工程”建设前两轮资金投入的总和。

  “在新一轮重点共建工作中,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张大良分析说,“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建设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和天津滨海新区,为‘985工程’高校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寄予了新的期待。”

  广东省作为率先提出“中央立项、地方资助”共建模式的地区,先后为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投入32亿元,支持两校“985工程”建设。广东省教育厅巡视员罗远芳说:“重点共建对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是广东省创建新兴省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教育强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需要。”

  据罗远芳介绍,新一轮重点共建,广东省除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基本额度1∶1配套外,还将按中央与绩效挂钩的浮动额度予以资金配套。记者注意到,福建、辽宁两省也采用同样的方式投入。湖北省承诺,在2013年以后,将根据学校改革和发展情况,继续给予必要支持。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支持“985工程”高校新校区建设已写入共建协议。四川、陕西、甘肃等省也对共建高校在校区建设、税费减免、产学研结合方面承诺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

  为一流大学创设良好环境

  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库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山大学有13个学科领域进入国际排名前1%,居国内高校第五位。华南理工大学成功打造了12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高校前八位。

  在大学校长们看来,部省共建的决策是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一步。

  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说,复旦大学在“985工程”一期建设中,结合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安排了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学生素质提高、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教学条件改善等项目,二期主要集中在大平台建设,根据国家和上海市战略需求,重点建设了先进材料、生物医学、脑科学研究、微纳电子等一级科研创新平台。第三期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学校发展,不仅推进学科发展、科研能力提升,还要求学校有更强的社会贡献力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传统意义上,部属院校与地方有距离,往往是关门办学,只追求自我意识。现在,真正把门打开,感觉大学变得脚踏实地了,也找到了自己生长和发展的基础,从封闭的校园变为向社会开放的大学。”林尚立说。

  在张尧学看来,重要的是“地方把我们当成自己人了”。“原来,在地方上办个事很费劲,小到学校周围环境的治理,基本上都不管,它认为你是中央的学校。科研上的需求更不可能来找我们,即使做不出来,它也要找地方高校。”张尧学说,“现在很多科研项目都是湖南省委、省政府支持学校去搞,比如飞机起落架系统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如果没有省里的支持,单凭学校的力量是做不成的。”

  如今,中南大学已开始充分利用湖南省的各项科技资源。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中南大学拥有世界上整体水平最高的有色金属学科群,被誉为“没有矿山的有色金属之都”。湖南省需要解决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问题,中南大学就获建“国家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中南大学的“难冶钨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中南大学的科研团队中,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技术发明奖得主,大多都曾入选过地方人才计划。

  大学“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陕西省对人才引进的大力支持,同样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赵忠颇感自豪:“每引进一个人才,省里配套20万元经费,累计2050万元,这待遇连省属学校都没有,唯独给了我们学校!”

  在陕西,每到秋天,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白水县的农民都会想起“西农的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们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使渭北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农业大省陕西,学校坚持以农为本,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赵忠说。学校和陕西省政府合作建设苹果、猕猴桃、甜瓜、核桃、红枣、茶叶、蔬菜等9个永久性产业试验站,为陕西及西部省区提供小麦、玉米、蔬菜瓜果、牛羊等众多优良品种,并且培训乡村干部、基层农技骨干、技术农民累计30多万人次。

  在广东,“华南理工大学支撑珠三角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正在实施,600多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进驻广东21个地市的500多家企业,被企业誉为“产品升级的一把钥匙”,引领“广东制造”走向“广东创造”。

  在天津,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规划、空客A320、中新生态城……滨海新区的众多重点建设项目中都有天津大学师生的身影。

  在上海,为制定“服务地方行动计划”,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带领学校规划人员走访了上海市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在“985工程”三期总体方案中,复旦大学增加了“帮助上海地方高校发展”的内容。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实现共赢,这样的事例在“985工程”高校所在地不胜枚举。林尚立感叹道:“高等教育发展的很多机会就在地方政府的迫切需求中,空间非常大。地方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大学只有与地方战略相结合,才能找准服务国家的路径、战略和平台。”(本报记者 高靓)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