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湖南省与教育部在“985工程”一期重点共建中南大学的基础上续签共建协议。2011年5月,湖南省再次续签共建协议,继续将中南大学改革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给予大力支持。以此为契机,中南大学充分整合和发挥重点共建积聚的创新资源与优势,积极探索主动服务地方发展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之路,成效显著。
一、助力地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南大学凭借航空刹车材料和高轻铝合金等新材料研发领域的突出优势,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的大飞机C919项目。2009年,我校学科性公司博云新材与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在航空机轮与刹车系统研发制造领域拥有全球领先技术的世界500强企业联合竞标,成功获得C919大型客机机轮、轮胎和刹车系统全球供应商资格。2010年,中国商飞、霍尼韦尔和博云新材在长沙签署项目合作意向书。2012年2月17日,该项目在美国洛杉矶签署了合资协议。2012年6月,合资公司项目正式落户长沙。2012年11月9日,大飞机C919机轮、轮胎和刹车系统主合同正式签署,将成为C919大型客机机轮与刹车系统的惟一供应商,总投资5亿美元,有望建成航空机轮与刹车系统的全球核心制造基地。
国产大飞机打上“湖南标签”,标志着作为湖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材料产业正在快速成长和崛起。
二、助推地方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工业化
中南大学拥有世界上整体水平最高的有色金属学科群,被誉为“没有矿山的有色金属之都”;湖南作为“有色金属之乡”,在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等方面“近水楼台先得月”。近几年来,学校获建“国家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启动一批科技部技术与示范项目和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主攻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由我校提供的“稀贵金属高效提取及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已在郴州形成年产值达80亿元的银、铋、锂、铂族等稀贵金属高效提取与深加工产业集群;我校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难冶钨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实现了钨资源高效利用与清洁生产,确保我国钨资源使用年限由原来不足5年延长到25年以上,成果应用于湖南株硬集团等企业,潜在效益超过4000亿元。
我校还通过产学研合作创办科技型企业,其中,中大创远已跻身世界机床同行三甲,山河智能已成功上市,并于2011年7月成为国内首家通过中国民航轻型运动飞机 Aurora SA60L“型号设计批准书”(TDA)认证的企业,为湖南新兴工业化战略重点扶持的先进制造产业提供了新的增长极。
三、引领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
为使“湘雅医学”的优质医疗惠及更广,学校牵头承担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湖南省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与协同服务示范平台”建设,搭建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已覆盖省内40%以上的县级医院,遍及西藏、新疆等14个省区。同时,在教育部、卫生部和湖南省的支持下,承担了以长株潭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的示范性区域医疗共享与协同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近年来,仅我校第一附属医院就已完成远程会诊5800余例,日最高会诊次数达15次。
学校先后与省内20多家基层医院签订了定点指导/双向转诊协议,承担“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扶贫项目,经验做法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
四、为地方“两型社会”及法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学校抓住国务院批准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契机,在新一轮“985工程”建设中立项推进“两型社会”研究,其研究成果“‘两型社会’建设标准体系”已经被国家发改委采纳并以地方标准形式发布,设立“两型”产业基金的建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将募集200亿元资金支持“两型”产业发展。2012年6月,“两型社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在我校正式签约成立,将建成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的重要“智力库”和“思想库”。
学校提出的《〈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立法建议》得到湖南省人民政府的采纳,牵头起草的《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获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成为我国首部规范政府服务行为的地方规章。2009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的“法治政府?南岳论坛”,成为湖南乃至全国法学界、法律实务界共同打造的特色品牌。
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是结合地方人才计划,努力造就高水平创新团队。如,在我校首批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中,邱冠周教授带领硫化矿生物提取创新团队,建成生物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实验室,2011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田红旗教授率领轨道交通安全创新团队,实现了我国机车车辆民族工业在流线型车体设计制造方面的技术跨越,囊括列车空气动力学领域国家科技大奖 ,获得迄今铁路行业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入选长沙市海外高端人才计划的张灼华教授,带领医学遗传学创新团队获得“973”首席科学家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二是结合地方人才需求,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学校适当扩大在湘招生规模,为当地培养更多人才。2012年招收的研究生中,湖南地区生源达60%以上。同时,学校注重实践育人,鼓励学生深入基层、贴近民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贡献。如,学校每年组建百名党员博士团分赴湘西自治州等偏远或基层开展医疗服务、科技攻关等,反响积极。其中,赴永兴县党员博士科技服务团,帮助当地制订有色金属循环产业发展规划并建立示范性生产线,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其“方向对,效果好。”2011年,相关成果获第十二届“挑战杯”管理类全国唯一特等奖。
截至2011年底,湖南综合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11位,位居中部六省第一,中南大学做出了应有贡献。实施“985工程”以来,中南大学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6个学科(领域)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学跻身全球前100名,重点共建成绩斐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