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散发材料五:

充分发挥省部共建优势
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85工程”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2012-12-27 来源:教育部收藏

  为推动国家科教体制改革试点建设,在教育部的主导和支持下,1999年由地处杨凌的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校合并组建之初,就由教育部和陕西省进行共建;2011年8月,教育部与陕西省政府签署新一轮协议,继续重点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省部共建模式推动下,陕西省近年来对学校各项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学校新一期“985工程”建设配套建设经费2亿元,提供人才引进专项2050万元,配套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每年500万元,此外还在科技立项、平台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基本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倾斜支持,有力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学校以省部共建机制为动力,通过实施“985工程”建设,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认识

  教育部与地方政府共建高校机制,是新时期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共同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高校只有充分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致力于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满足人们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需求,带动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才会更有意义,也更具活力。

  省部共建高校既是教育部的重点大学,也是地方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只有充分发挥在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建设与示范带动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才能切实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才能在社会服务中实现高校的自我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农为本,如果脱离农业、农村发展的主战场,学校就会失去根基。长期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传统,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理念,始终把发展旱区现代农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方针,积极主动的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学校的地位,在解决国家、地方重大需求中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学校合并组建以来,学校紧密围绕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经济建设需求,以“985工程”建设为契机,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调整和优化原有学科结构,构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等重要支撑。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我校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校将社会服务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校内体制、机制上保证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共建优势,把学校的建设发展与杨凌示范区的建设发展紧密结合,依托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一大平台,以杨凌为中心,以陕西为重点,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积极探索实践了“在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重点通过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职能于一体的永久性试验示范站,形成以永久性试验示范站为基础,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核心,以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和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为支撑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有效解决了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两张皮”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需求,统筹“985工程”创新能力建设,构建了由8个国家级、52个省部级、40个校级研究基地组成的面向旱区农业、服务地方的创新平台体系,成为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和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

  四是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和专门的技术推广队伍,以试验站为基地开展科技创新创业与技术服务,实现校内创新平台与校外示范转化平台的有效对接,学校专家与基层农技力量的有效对接,科研课题与农业生产问题的有效对接,技术推广服务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辐射推广。

  五是围绕地方农业主导产业,积极承担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集成、组装一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建立从“土地”到“餐桌”的技术标准与生产规范,促进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不断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六是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教优势和育人功能,通过扩大人才培育规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等,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大批农林学科专门人才和基层建设与管理骨干人才。

  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自实施“985工程”以来,学校以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为目标,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突破了一批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集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先进适用技术,建立了一批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了学校科技创新与生产需求的直接对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十一五”以来,学校累计承担陕西省各类科研项目639项,累计获得经费支持1.08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26件,为地方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二是选育了一批适宜中西部区域生态条件的动植物新品种,从根本上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合校以来,学校审定动植物新品种298个,为陕西及西部省区提供了小麦、玉米、油菜、蔬菜瓜果、牛羊等众多优良品种,许多已成为主产区的主要推广品种。我校王辉教授选育的“西农979”小麦品种,被农业部推荐为国家优质小麦主推品种,现已成为黄淮麦区的主栽品种。为此,王辉教授荣获201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

  三是与陕西省政府合作建设了白水苹果、眉县猕猴桃、阎良甜瓜、阎良蔬菜、西乡茶叶、清涧红枣、山阳核桃、安康水产、合阳葡萄等9个永久性产业试验站,带动陕西苹果、甜瓜、猕猴桃、核桃等农业主导产业的升级与壮大,并辐射带动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相关产业发展。如渭北苹果已发展成为陕西的优势主导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果生产基地;关中甜瓜产业从无到有,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早春厚皮甜瓜生产基地。

  四是建立了多渠道的示范推广通道,增强了学校科教优势对地方产业经济发展辐射带动。学校利用试验示范站和基地,通过按产业分布建立若干示范村、示范户,开展基层农民培训服务,建设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信息网络,形成了“多渠道、全方位、宽覆盖、快反馈”的农业科技普及体系,促进了学校科教优势直接转化辐射农业生产一线。

  五是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了“村官”培训和农村技术骨干培训工作,2006年以来先后举办培训班80多期,培训人数超过13000人,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依托大学推广模式,累计培训乡村干部、基层农技骨干、技术农民30多万人次,充实了基层技术人才队伍;发挥高等教育优势,本科在陕招生量占到学校招生总数的20%左右。

  六是进一步密切了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搭建更高平台。多年来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和突出贡献,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肯定和群众的欢迎,也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与大力支持。特别是学校创建的“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得到各级政府的肯定与社会各界的关注。

  今年,在教育部、科技部的支持下,学校成为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共建高校之一。为了建设好新农村研究院,切实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为此学校专门召开了加强科技推广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深入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意见》,进一步强化各项支持措施,为推动学校社会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为我校社会服务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

  “十二五”期间,陕西省把学校纳入全省整体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为学校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学校将进一步发挥共建优势,不断强化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高学校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争取为陕西及西部地区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以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推动学校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

(责任编辑:王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