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散发材料三:

为上海发展贡献复旦的力量

——复旦大学“985工程”建设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012-12-27 来源:教育部收藏

  自1999年7月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签署继续共同重点建设复旦大学的协议,正式揭开复旦大学“985工程”建设的序幕以来,将学校的发展和上海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切实有效地实施和推进服务上海战略,为上海发展作更大贡献的理念就始终贯穿于复旦大学“985工程”建设中。上海市政府一向重视复旦大学的发展,为复旦大学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给予极大的支持;复旦大学也一直把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非常愿意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001年—2003年,在复旦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即“三年行动计划”)中,结合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安排了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学生素质提高、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教学条件改善等项目。在13.32亿元的建设总经费中,上海市拨款为6亿元,占45.0%。其中,学科建设项目确定了旨在冲击世界先进水平或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重中之重”项目13个;旨在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合作,以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和新的优势学科的项目12个;旨在为各类学科的发展和水平提升起骨干和示范作用、同时努力保持或争取进入国内同学科前列的重点学科项目27个;希冀继续发扬并发展原有特色的特色方向学科项目7个和对于整个学校学科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或应该对国家、特别是上海市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扶植学科项目6个,基本上构成了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目标及建设内容的学科建设新格局,促进了学校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学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极大地提高了服务国家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004-2008年,在复旦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期间,学校从上海市获得的“985工程”专项建设资金为6亿元,占建设总资金12.98亿元的46.2%。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科技发展战略需求以及世界产业结构转移的趋势及上海的特点,在生命、材料、信息、医学四大关键领域作了战略性布点,重点建设了先进材料、生物医学、脑科学研究、微纳电子和数理研究五个一级科技创新平台,增强了上海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秉承“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理念,发挥了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积极关注中国和上海现代化进程以及全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努力为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和“四个中心”服务,重点建设了历史地理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国研究、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文化传承与中外文化交流等七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为上海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有力的知识服务。

  2010年,复旦大学启动“985工程”三期建设,明确提出加强区域合作,更加直接地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尤其要为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做更大贡献。在建设总资金26亿元中,获得上海市财政专项资金13亿元,占到50%。在制订“985工程”三期总体方案,尤其是学科建设项目时,学校分三次对服务上海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类项目进行了项目深化,分为“985工程”高校自身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进、“985工程”高校帮助上海地方高校发展和服务上海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等三大类项目,其中服务上海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类项目又包括促进地方服务业发展(金融、物流)、服务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张江研究院)、服务城市创新环境建设(大学智库)、医学研究和公共卫生和社会发展评价等项目,形成了申报材料及项目建设资金预算表,使复旦大学重点建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现在,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重点建设的发展研究院、国家建设研究中心、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金融研究中心、物流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复旦丁铎尔中心(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所)、新能源研究所、张江研究院及若干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等进展顺利。依托这些平台,复旦大学将面向国家和上海市的重大需求,凝聚方向,开展协同创新,进而显著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以此为基础,学校加强了与上海市各委办局的对接,对上海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建设面临的重大需求进行了梳理,依托复旦学科优势,制定“服务上海行动计划”,明确服务上海的目标、任务,落实重点项目和组织管理机制,推动学校发展与上海市发展的深度融合,以切实有效的举措和行动,在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更大成绩。

(责任编辑:王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