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985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做出的重大决策,旨在通过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有限的财力,对具备条件和基础的高校进行重点支持和建设,推动这些高校向世界知名乃至世界一流水平迈进。十多年来,在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在有关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下,“985工程”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成为我国社会发展领域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品牌工程。
一、重点共建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对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一)重点共建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是广东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拥有一批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也集聚了一批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创新领军人才,是广东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通过部省联合重点共建,进一步发挥两校的创新潜能,更好地为广东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二)重点共建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是广东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需要。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承担着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其在校博士研究生数量超过全省总数的一半、在校硕士研究生数量超过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是广东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通过部省联合重点共建,进一步提升两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能够有效推动广东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
(三)重点共建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是广东建设教育强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需要。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是位于广东省内的两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代表着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广东省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部省联合重点共建,可以更好地发挥两校对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广东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广东省支持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发展的有关做法
(一)在“985工程”和“211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上予以重点支持。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985工程”和“211工程”等重点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启动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广东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以“中央立项、地方资助”的省部共建模式,大力推动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随后又积极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协议支持两校开展“985工程”建设。在投入超过8亿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两校“211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广东省财政又投入32亿元支持两校的“985工程”建设(比中央财政投入还多出10亿元),使两校初步形成了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格局,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给予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充分的建设自主权。广东省与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在其重点工程建设上达成了共识,省委省政府给予两校充分的自主权,在遵守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规定的前提下不干涉两校“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两校也秉承“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在其建设发展中紧紧围绕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着力为广东解决实际问题。
(三)支持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通过自身的竞争优势广聚资源。除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上支持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以外,广东省还在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教育项目、科技项目等方面支持两校通过自身的竞争优势争取、汇聚省内各类资源,逐步形成资源优势,不断推动两校各项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多年来不断深入和强化的部省共建,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建了一批战斗力强、团结协作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形成了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组建了一批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和应用研究中心;承担了一大批国家973项目、863项目以及国家基金重点项目,获得一大批国家科技奖项及发明和授权专利;科研经费成数倍增长,获得一批具有标志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为国家特别是广东省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建设人才。目前,两校不仅成为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龙头,而且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例如,中山大学有13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排名前1%,居国内高校的第五位;华南理工大学成功打造了12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位居国内高校的前列,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高校前八位。
部省联合重点共建的模式备受肯定,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取得的进步令人振奋。今后广东省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认真履行重点共建协议,在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为两校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两校加快创建世界一流或世界知名大学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