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从1999年起,我国实施了“985工程”。经过前两轮“985工程”建设,有关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有力地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2008年以来,伴随新一轮“985工程”的建设,我部与有关地方政府积极开展了重点共建签约工作,为加快“985工程”实施的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985工程”重点共建工作的背景
(一)开展“985工程”建设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中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这是党和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提升整体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开展“985工程”重点共建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世纪之交,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革。按照当时指导高等教育发展工作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经过多年努力,很多高校的构成及主管部门发生变化,使得高等教育学科布局日趋合理,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共建”方针的提出与实施,适应了教育体制改革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有利于扩大“985工程”建设的成效。
(三)开展“985工程”重点共建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创新举措。“985工程”实施之初,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相对集中国家有限财力,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从重点学科建设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对于若干所高等学校和已经接近并有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从我国国情出发,调集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是“985工程”建设的战略选择和鲜明特色。
二、新一轮“985工程”重点共建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党和国家对“985工程”建设提出新要求。2008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北大建校110周年时指出,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也对加强“985工程”建设多次作出指示,并要求进一步拓展共建的范围和领域,丰富合作内涵,提升合作水平。2010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这为“985工程”共建工作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
(二)转变发展方式对高水平大学寄予新期待。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战略举措不断完善,特别是国家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建设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和天津滨海新区,这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广阔舞台、为“985工程”重点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寄予新的期待。
(三)新一轮“985工程”重点共建面临新挑战。通过“985工程”前两期重点建设,地方政府积极支持重点共建高校,加快了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但第二期重点共建也存在签约率及地方配套投入较低的问题。新一轮重点共建工作开始之初,地方政府面临加大义务教育、地方高校投入的压力,这些都对重点共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新一轮“985工程”重点共建工作签约情况
我部32所直属“985工程”高校,分布于16个省市。2008年7月以来,我部与32所直属“985工程”高校所在省市均签署了重点共建协议。新一轮签约工作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首次实现签约全覆盖。新一轮重点共建工作的启动与实施,得到各方高度重视。部党组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新一轮重点共建工作,并会同财政部制定、实施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高等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尤其是“985工程”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综合实力很强,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等方面发挥的作用,难以替代。所以,在新一轮重点共建过程中,地方政府也更加积极主动。在各方高度重视下,我部先后与16个省市政府签署了重点共建32所部直属“985工程”高校的协议,首次实现了重点共建签约全覆盖。
(二)共建高校增强服务意识。通过“985工程”重点共建工作的推进,有关高校更加注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一是共建高校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努力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集聚创新团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生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积蓄力量、发挥作用。二是共建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政府号召,把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作为导向,强化社会服务意识,积极拓展共建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扩大深层次社会合作,构建稳固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三是共建高校不仅注重自身改革发展,而且能发挥其学科门类齐全、科研设施先进、高层次人才密集的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支持地方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地方政府强化区域发展需求。一方面,各地方政府都把共建高校的改革发展纳入地方整体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积极为学校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等多方面支持;在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校园建设、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政策倾斜;积极鼓励、协调相关部门、企业通过产学研用合作投入项目经费。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提供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资金使用的监管和引导,共建协议中,上海市政府提出配套投入资金的40%由其引导使用;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也都提出了对配套资金使用方向的政府约束条件,凸显出地方政府对共建高校的期待,希望其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共建投入力度加大。新一轮重点共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264.9亿元,地方协议配套资金投入186.33亿元,分别比“985工程”一期增长102%和93%(未计浮动额度配套)。“985工程”分期签约数和资金投入数详见下表:
|
部属“985工程”学校数(所) |
签署协议数(所) |
签约率 |
中央投入(亿元) |
地方配套(亿元) |
地方配套与 中央投入比 |
“985工程”一期 |
29 |
27 |
93.1% |
131.05 |
96.65 |
0.7:1 |
“985工程”二期 |
32 |
15 |
46.9% |
158.05 |
67.78 |
0.4:1 |
新一轮“985工程”建设 |
32 |
32 |
100% |
264.9 |
186.33 |
0.7:1 |
在签约的16个省市中,11个省市达到或超过1:1配套。东部地区一如既往,大力支持共建高校发展。广东、福建、辽宁三省除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基本额度1:1配套外,还将按中央与绩效挂钩的浮动额度予以资金配套。中部地区更加积极主动地与教育部沟通,较早地完成了共建工作。湖北省承诺,在2013年以后,将根据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情况,继续给予必要的支持。西部地区支持重点共建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以及灾后重建等因素影响,四川、陕西、甘肃等省虽然配套资金没有达到1:1,但比照“985工程”一期和二期,配套资金显著增加,而且对共建高校在校区建设、税费减免、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承诺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
四、在新一轮“985工程”重点共建签约工作中的体会和认识
(一)共建发挥了体制优势,有效促进了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1.共建是转变学校办学观念的有效途径。通过继续实施“985工程”重点共建,推动了相关高校转变观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融入区域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加快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进程。
2.共建是增强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举措。通过重点共建,调集了各方资源,特别是争取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充分体现了我国特有的体制优势,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增强办学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共建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有力推手。重点共建增强了学校办学信心和活力,促使学校扩大实质性深层次社会合作,构建稳固的产学研用合作联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为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进程积累了鲜活的经验。
(二)共建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强化了共建高校的地位和作用。共建启动和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和高校对共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升。地方政府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越来越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而高校恰恰是高端人才的集中地,科技成果的研发地,创新知识的发源地。所以,新一轮“985工程”重点共建动力机制,已由过去单纯的外部驱动逐渐过渡为自愿合作、互利多赢的内外部结合的驱动机制,逐步形成了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良好风气,凸显了学校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展现出高等教育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促进协议落实,健全共建长效机制,继续推动共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虽然重点共建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共建工作要取得更多的实质性成果,仍需共建各方共同努力。首先,要认真落实共建协议。地方政府要认真落实协议中明确的有关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推动重点项目合作、重大课题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共建高校与有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促使相关高校在区域整体规划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并获得稳定支持。我部及共建高校也要认真落实共建协议中的承诺。其次,要逐步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提升合作水平。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长远需要,充分发挥共建高校学科综合、人才聚集的优势,更多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投入方式、政策倾斜方面鼓励思路创新,因地制宜,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予以推进。第三,要健全长效机制。优化有利于共建工作深入持久推进的政策环境。鼓励高校与地方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共建合作载体,重视引导共建各方的深度、持久合作。建立资金使用监管机制,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和安全。完善共建协调机制,及时交流信息、交换意见,协调解决共建中的相关问题,推进共建协议的落实和共建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