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鸣
世上有一样顽固到家的“东西”,它比岩石坚硬,比河水缠绵,虽无形无色,却主宰着人的话语世界--它就是方言。
方言现象的确令人纳闷,如京、津两地相距甚近,口音竟能差老远。您再到北京郊区听听,一个县一个味儿,甚至一个乡一种腔儿。老百姓形象地说,这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很多场合中,口音代表着身份地位。譬如,京腔京韵的北京人走到哪儿,一句“回见您?取保?连下颏上都挂着首都的优越感;银幕上的领袖们操着方言,显得威严且魅力十足。曾有导演试图让他们说普通话,但一开口,便味同白水。
久而久之,观众甚至形成如此思维定势:凡是讲南方话的都是大领导,而利用方言搞关系,乃是最省事儿的投资方法。在许多场合,一句乡音,相当于糖和粘合剂。
我猜,方言的生命力之所以顽强,主要是由于它根植于乡土文化,即使叶子被拔光,那粗大的根茎犹在。没人怀疑,推广普通话具有深远意义。但也不排除这种可能--当某种方言被消灭之日,则意味着这一地区文化的灭绝。所以,俺估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普通话和成百上千种方言仍将和平共处,就像大家族里的兄弟们,虽然打架拌嘴,最终叫一根血缘的“绳儿”拴得牢牢的。
摘自《人民日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