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访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张晋峰谈高等教育理念的革新

2005-08-05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点击教育部在线访谈。正值暑期,我们首先祝福那些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迈入理想的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们。近一段时期以来,网站上有不少网友留言,大家围绕高等教育的话题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也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建议和意见。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请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张晋峰先生,请他谈谈高等教育理念的革新。首先请张秘书长给网友打个招呼吧。

嘉宾张晋峰各位网友下午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共同讨论高等教育改革新理念。

[主持人]:网友问你们为什么要提出中国高等教育要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的理念。

[嘉宾张晋峰]:从高等教育在实践人才强国战略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出发,我们认为,在提出办学要有“特色”、培养学生要注重“个性”等理念的同时,还应该从更高的角度,以更宽阔的眼光来研究,即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应当具有特色,即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也应当具有个性,即中华民族的个性,也就是民族性;也应该走出中国自己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路子。这也应该是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具有的观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01年举办的研讨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的论坛上,实际上存在多种不同认识,有的强调所谓“教育要与国际接轨”、“教育的全球一体化”;有的强调要根据WTO教育服务产业的规则进行教育服务贸易运作。而比较多的同志则认为,应当正确认识“国际化”与“多元化”、“多样性”的统一,既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又注重教育的国家化、民族化、本土化。实际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向来是多元的、多样的。正因为具有多元化、多样性,才有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也正因为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并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不断交融互补、取长补短,才使得世界文化不断共同向前发展。可以说,国际化寓于多元化之中。没有多元化,就谈不上国际化;没有多元化的冲突和交融,世界文化的生命和活力也就停止了。这就是我国古代《国语郑语》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所揭示的道理。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与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斗争中,当强势国家公开宣称,为了他们的国家利益要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行推向其他国家的时候,我们更要强调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由此,我们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首要的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走出自己的路子,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作出新的贡献。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吸引各种优秀人才,充分利用国外的教育资源,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我们赞成在这种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我们认为这种意义上的国际化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和途径,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必要手段和途径。我们也认为,只有这种意义上的国际化,才能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才能有利于世界各国互相了解、沟通、交融,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

[主持人]:网友“Y-Y”: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高等教育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您认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我国高教发展趋势有何自身特点?

[嘉宾张晋峰]: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据我们国家教育理论界权威人士分析,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有以下六大趋势:一是高等教育与产业界与整个世界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主要在于高等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大舞台的中心;二是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向大众化和普及化方向发展;三是高等教育将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四是高等教育经费将主要由政府负担转向更多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负担;五是国际化趋势明显;六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更注重人文及宽广知识的教育,培养更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认为这几个趋势在目前高等教育中越来越明显,只有在世界高等教育中走出自己的路,才能够更好的更深入的融入到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中,才能在世界高等教育之林有中国高等教育的地位。

[主持人]:7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切看望了我国著名科学家,我国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的钱学森先生,钱学森先生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先生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您有何看法?

[嘉宾张晋峰]:刚才提问中提到钱老的一段话,这段话确实非常深刻,培养创造性人才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我觉得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学校中建立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理念。由于历史和认识上的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的高等学校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在文科院校和专业,也注重的是专业教育,强调的是人文专业知识的把握,而不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影响了所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提高。“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应该说还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而是许多年来各国教育界以至各国政府和社会都早已关注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教育领域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分离的现象还严重存在,更由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问题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因而,这一问题越来越为我国教育界以及社会其他各界所密切关注的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问题如果再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从而,影响到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到人才创造力培养。

[主持人]:如何正确认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两者的关系?实践上有哪些探索和创新?

[嘉宾张晋峰]:如何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办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下面四个方面:1.在我们的教育者中确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高等教育理念。2.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3.努力提高大学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4.建立有利于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体制和环境。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包括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内的各国文化的发展,既有着本国文化的历史继承和传统延续,又有着学习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丰富内容和新鲜成分。各国人文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也必然会反映各国文化的特色,体现出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我们要在加强我国人文教育、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的努力中,既要充分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优秀精华并努力向世界传播,同时,也要十分认真学习和汲取世界各国的人文文化瑰宝,以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问题上取得共识,并努力去深化这种认识,使之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那么,我们就能在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上大大前进一步,就能在培养人才的创造力上大大前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也大大前进一步。

[主持人]:网友“飞天的云”问教育教学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现在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存在不少问题,您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

[嘉宾张晋峰]:现在在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的形势下,有一些议论是正常的,为了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着力改革和转变教育思想;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优化了教育结构,激发了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和潜力;我们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推进了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我们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入手,促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推进了素质教育;我们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学校和学科专业;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又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我们应该看到,高等教育界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已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这些努力远远不够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

[主持人]:在教育改革中,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并接受了一种新的质量观,能介绍一下新旧两种质量观的区别吗?

[嘉宾张晋峰]:我们今天讲质量和质量控制问题,我有一种担心,就是由于我们的工作不当,使高等教育的改革走回头路。就是又用传统的质量观来指导质量控制工作。传统的质量观,偏重于对知识的传承与掌握,更多的是以学生掌握的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质量的高低。这里我绝不是讲传授知识不重要。传授知识是基础。以这种质量观来培养学生,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出不了创新性人才。在教育改革中,这种传统的质量观已经在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反复受到冲击,人们开始逐渐地认识并接受了一种新的质量观。这种新的质量观,主要是以学生是否具有适应社会和专业需要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力为标准的质量观。这种质量观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又要有能够运用所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由于高等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多样化,决定了质量标准也要多样化。不应该也不可能以一个标准来衡量多种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必须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制定不同的质量标准。不能够拿学术型人才教育所要求的标准来要求技能型人才教育。我们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在质量标准问题上的改革。要了解社会和与我们学校相关的产业、部门、单位对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依据这种变化了的要求,重新制定我们的学生的培养规格、质量标准,修改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方案、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并构建新的质量控制体系。而不能一提教学质量控制,又回到加强书面考试,单纯走严格考试纪律的老路上。走老路,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上来了,但是,通不过社会这道关,不会为社会所认可。那么,你培养的学生还是没有基本的质量。

[主持人]:网友qiah问您如何看待“硬件”、“软件”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嘉宾张晋峰]:当前,谈起教学质量问题,有一些同志较多地强调“硬件”,即教学经费、教学设施、师资水平等条件的影响。当然,在一定的程度上,“硬件”是基础条件,不容忽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硬件”与“软件”的辨证关系。在一定意义说,教育思想观念、质量意识、教学管理等“软件”起决定作用。“硬件”条件优越,教育质量并不必然就高;有了必要的但不是最好的“硬件”作保证,如果教育思想正确、管理得法、工作到位,也可以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过去,有西南联大的例子,现在,在教学评估工作中也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例子。关于这一点,我非常赞成杨福家先生的观点。杨福家先生当过复旦大学的校长,现在又被英国诺丁汉大学聘为校长。前一个时期,杨先生在上海的科教兴市院士座谈会上有一个讲话。他讲话的中心内容是“一流大学靠什么”。他对国内一些大学近年来大量扩展占地面积,大搞基本建设提出疑义。他说,著名的哈佛大学有360年的历史,到现在为止一共占地2300亩。诺丁汉大学也建立了100多年,到现在其面积不过是现在的复旦大学的一半(复旦大学现占地面积6500亩)。那么,国外著名大学的主要经费都用到哪里去了?杨福家先生回答说,都用到人上面了。他举了一个例子:去年,诺丁汉大学拿了两个诺贝尔奖,政府基金就多给了学校相当于10亿元人民币的英镑。学校领导人在讨论怎么用这笔钱时,没有一个人提出要造房子。最后,钱都用在吸引世界上100位杰出人才上来。杨先生的讲话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硬件”与“软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研究“硬件”、“软件”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主持人]:网友赵斌说:我觉得高等教育不仅是知识的高等教育,在美、德方面还更加重要。对此您如何看?

[嘉宾张晋峰]:我对赵斌先生这段话很有同感,我们的高等教育不仅是知识的高等教育也是美德方面的高等教育,正是因为现在我们的高等教育方面存在重智轻德倾向,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去年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是强调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相信随着意见的贯彻和落实,这种重智轻德的倾向将会有所改变。就像这位赵斌先生希望的注重大学生美德方面的教育。

[主持人]:网友王阳说:听说现在英语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我觉得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我建议英语只能作为一种选修语言我觉得能用我自然要学,而我不用,我自然不学。

[嘉宾张晋峰]:王阳网友提到的这个问题不够妥当,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推进,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对现在最为通行的英语只有少数人掌握,将很难与世界进行交流与沟通。我们经济的发展要更加开放必须要有语言作支撑,尽管中国人学习英语有诸多的困难,但是为了走向世界同时也是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我们必须强调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主持人]:一位网友问,您对中国实施学分制持何看法?

[嘉宾张晋峰]:实施学分制是世界高等教育总的趋势,实施学分制有利于学生更生动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成才,也将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实施学分制需要创造条件,并不是主观上想就能够实现,因而,目前我们多数的高校还没有实行完全学分制,为什么?主要是开课问题上还有较大的困难,特别是我们开不出数量足够质量很高的选修课,同时我们的人事制度、就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学生学够了一定的学分并不能及时拿到相应的毕业证书文凭等。这些都是实施学分制中的问题。

[主持人]:这里还有一位网友问:活跃的校园文化与严谨的学术氛围两者有冲突吗?

[嘉宾张晋峰]:我认为,这两者不仅没有冲突,而且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活跃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严谨的学术氛围的形成;严谨的学术氛围应该成为活跃的校园文化的灵魂。

[主持人]:今天很高兴通过访谈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启迪了智慧,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教育事业的关注,让我们相约8月12日。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结束了,再见。

[嘉宾张晋峰]:再一次感谢大家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注,感谢大家对高等教育理念变革的关注。谢谢大家!再见!

(声明:以上言论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