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访谈

坚持科学发展 谋划教育未来

2007-06-29

  国务院日前批转发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作为《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对《规划纲要》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深入的思考。本报记者近日就规划的编制过程、规划目标的设定以及蕴藏的重要理念等问题采访了韩进司长。

资料图:发展规划司司长 韩进

  《规划纲要》编制历时3年半,经历了一个完整、民主、科学的编制过程

  [记者]:作为《规划纲要》的直接参与者,韩司长能否介绍规划编制的过程?我们知道,编制规划是一个统一思想、谋划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您有着怎样的切身感受?

  [韩进]:《规划纲要》自2003年年底启动到今年5月18日国务院批转发布,历时3年半。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周济部长为组长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党组会和部长办公会讨论。编制工作严格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历经前期研究、框架设计、文本起草、征求意见、规划衔接、专家论证和审批修改等七个工作阶段。可以说经历了一个完整、民主、科学的编制过程,体现了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最新重要思想,在各方面形成了高度共识,凝聚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规划编制的过程,是一个学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谋划发展、振奋精神的过程。就整体编制过程,我有三个很深的感触:

  一是深感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心。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都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规划编制期间,政治局集体学习讨论了教育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能不能把我国面临的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摆在了很高的位置。2006年,国务院两次常务会讨论教育问题,温家宝总理四次召开教育座谈会,他曾充满感情地讲,就是不干或少干其他事,也要把教育搞上去,坚定不移地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陈至立国务委员两次主持对《规划纲要》逐字逐条进行的审议和修改。两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工程项目,增加投入数以千亿计,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使我们深受鼓舞,十分振奋。

  二是深感社会各界对教育的热切关心与支持。在《规划纲要》编制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得到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自始至终得到社会各界对规划的热切关心与支持,甚至可以说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想。比如:在编制伊始,我们面向社会公开招标24个重大课题的研究单位,投标单位包括经济、社会、教育等各类研究所、高校达130多家,投标书达300多份;我们在教育部网站主页上开辟专栏,收到了数百条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建言;来自民主党派、经济、社会、科技、法律和教育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热心为规划编制献言献策。正是由于广泛的社会参与,使得《规划纲要》凝聚了社会共识,也为规划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三是深感任务艰巨。尽管我们已经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跨入全面普及新阶段和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规模跃居世界第一这"两大跨越",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也显著扩大,整体教育发展跨上了新台阶。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教育发展仍有较大差距,比如,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尽管达到了8.5年以上,但依然比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低3年多,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杰出人才缺乏,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还只相当于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水平。(下转第三版)特别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这一根本矛盾仍十分突出,而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投入不足将是教育发展面临的长期困难,教育发展和改革中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受教育内外诸多因素的制约。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用温总理的话说,必须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目标设定是积极稳妥的,全面实现这些目标仍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

  [记者]:《规划纲要》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在设定这些目标时是怎么考虑的,应该如何理解这些目标?

  [韩进]:《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经过了反复测算和论证,是符合国情和教育实际的,也是振奋人心的,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在设定这些目标时,主要有以下几个考虑:

  一是坚持优先发展,保持适度超前的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由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不仅考虑了"十一五"时期发展的需要,还对2020年前后的教育发展进行了预测分析,在长远考虑的基础上提出"十一五"的目标;考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对人口变化情况、各级各类教育的入学人数、在学人数和毕业人数进行了反复深入的分析;考虑现有的教育发展基础,还要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同时,也对其他国家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参照了发达国家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同等水平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

  二是从实际出发,引导教育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在目标设定时,综合考虑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状况、城乡和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按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地区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比如,对义务教育的目标要求是普及、巩固和区域内的均衡;对职业教育是要求加快发展,重点是中等职业教育,并保持对普通教育的一定比例;对高等教育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并提出欠发达地区与全国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中等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发达地区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些都是根据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的发展目标,目的就是引导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是全面考虑需要与可能。对《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在编制过程中除了预测发展,也重点分析了条件需求和支撑条件。比如,我们原来认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要达到90%以上,"十一五"期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要提高近30个百分点,而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难以支撑,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指标,但由于国家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和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政策,使其成为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根据测算,只要财政性教育投入达到占GDP4%的目标,加上社会投入的适当增长,全面实现《规划纲要》目标就可以得到保障。当然,由于我们教育分级管理的体制,这就不仅需要中央的努力,更需要各级政府的努力,才能确保目标的实现。

  全面理解《规划纲要》目标,我认为要注意两点:

  一是应该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理解《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

  在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推进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四大方面目标,都是从这一要求出发设定的。如第一方面"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提出了规模和结构、体系的发展目标,第二方面"城乡、区域教育更加协调,义务教育趋于均衡"提出的是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第三方面"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和第四方面"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提出的是提高质量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可以看到,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根据以人为本,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总要求,从不同侧面来规划教育发展目标的,是一个整体。

  二是提高质量与促进公平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把事业规模发展的目标理解为规划目标的全部是不全面的,仅以此来判断目标设定的高低是不准确的。教育事业发展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和推进教育公平,因此感觉有些事业目标并不高,但要把提高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放进来看,这已经是很高的目标了。比如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较2005年只增加3个百分点,但要看到目标中还有一句"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均达到基本标准,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讲质量目标和公平目标的,合起来看就是一个非常高的指标,需要下大力气才能实现。又如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单就3000万人的在学规模和25%的毛入学率的目标来看,是比过去增长速度低了很多,但是如果对照现有的高校办学条件、投入体制和投入水平,按照国务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看,一些地方对这样的目标财政支撑能力还是有欠缺的,高校师资不足、办学条件特别是实验实训条件较差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要真正把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完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和造就杰出人才,增强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等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任务非常艰巨,绝不是一个保守的目标,而是需要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规划贯穿了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和促进教育公平三大理念

  [记者]:我们注意到,《规划纲要》有很多新的亮点,比如,第一次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写入教育发展规划,第一次把建立健全资助体系、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作为一项重点任务进行全面部署,等等。这些提法蕴藏着怎样的一种理念?

  答:《规划纲要》突出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其中贯穿了三个重要理念。

  第一,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首先体现在《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绝大多数主要任务,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对教育来说就是:一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不用说,全部是围绕着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特别是强调了体育,强调了"健康第一"。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部分都强调了从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出发,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在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一段中,提出要加强农村学校的食堂、饮水设施和厕所建设,改善卫生条件,也体现了对学生健康的高度重视。在措施中提出"依法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提出要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等。二是坚持办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这一点在《规划纲要》中非常突出。除了单独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提出加强培养培训,改善教师待遇,改革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发教学积极性外,在素质教育部分提出了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在义务教育部分提出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在职业教育部分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高等教育部分提出在高校造就和凝聚一支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充分体现了思路中提出的"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二,贯穿了不断深化改革的理念。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不竭的动力,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保障措施中单独一部分讲体制和机制改革,在主要任务中也处处体现着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以通过标准建设推进;发展职业教育,要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大力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积极推进研究生选拔方式和培养机制改革;提升高校创新能力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良性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推进教师教育和师范院校改革、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在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完善现代教师管理制度。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改革成人教育模式;加大教育投入,要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创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要深化相关领域改革等等,处处体现着改革的精神和依靠改革推进发展的思想。

  第三,贯穿了促进教育公平的理念。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规划纲要》提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围绕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提出了多项任务和举措。包括:改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问题;加大对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资助体系,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机会;重点支持面向农村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做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工作,维护高校招生公平公正等。

  相较以往的五年规划,《规划纲要》在任务部署上有三个新亮点,体现在三个"第一次"上:

  一是第一次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写入教育发展规划。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任务,也是一个面向2020年的长远发展的目标,但必须从现在起着手推进,因此《规划纲要》

  按照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出要完善国民教育体系,为国民构筑更加畅通的成才之路。要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终身学习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任务。

  二是第一次把建立健全资助体系、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作为一项重点任务,进行全面部署。这是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下决心要做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之后,中央为促进教育公平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体现了中央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推进教育公平的决心。《规划纲要》力图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使他们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在制度设计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和资助强度,提高资助保障水平;二是扩大了资助范围,特别是增加了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资助;三是体现了政策导向作用,通过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力度,吸引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引导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促进高校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

  三是第一次把加强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单独作为一条重要任务。在编制过程中,这一条曾经是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一大条中的,但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大家认识到要办好学,管理队伍建设最重要,中央领导也特别强调了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总理更是明确提出要提倡教育家办学。《规划纲要》把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单独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提出要让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能力突出、潜心办学的优秀人才担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领导,通过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学校发展与改革、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力。

  教育优先发展是国家战略,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并在措施上予以确保

  [记者]:中央十六届五中和六中全会都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规划纲要》也是围绕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一要求的,我们感觉落实《规划纲要》也必须首先真正落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一要求。请您谈谈在编制过程中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如何考虑的?

  [韩进]:规划是围绕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一要求的,落实规划也必须首先落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我们感觉落实优先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思想观念上落实。就是使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性。要知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国家战略,我们体会有三点原因:第一,我们的国情决定了人力资源是我们唯一的优势资源。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绝大多数资源人均拥有量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生态环境脆弱,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优先发展教育,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对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十分关键。第二,当代经济发展史表明,落后国家实现对先进国家的成功追赶都伴随着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先行追赶。追赶国人均GDP达到先行国家的40%时,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其70%左右;人均GDP达到其80%时,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赶上先行国家,这已经成为一条基本规律,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例如日本、韩国的经验。第三,教育发展为我国国民素质,为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教育优先发展已初显成效,使我国初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为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这是中央审时度势的重大决策,高度重视,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总理的要求,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要将发展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加强领导和统筹力度,在各级规划中优先谋划教育发展、在财政分配中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在资源配置中优先满足教育需求。

  二是在制度上确保优先发展。在法律法规等方面对保障教育的优先发展作出制度安排。例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就强调了政府保障义务教育发展的责任。这次《规划纲要》中又提出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规定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且向社会公布,确保落实到位。都是从制度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是在措施上确保优先发展。如在教育投入方面,要尽快实现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中央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大教育投入,《规划纲要》中列出了很多有明确资金安排的工程项目,为各级政府作出了表率。同时,还要深化教育改革和相关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教育发展的障碍。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需要教育战线广大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

  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心,《规划纲要》的任务和目标一定能实现!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7年6月29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