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 推动农村教育新发展

――桓仁县北甸子乡情况介绍

2007-06-19收藏

  北甸子乡位于桓仁县东北部,全乡辖6个行政村,总人口7723人,原有1所中学,6所村小和3个教学点,教职工共99人,在校生985人。

  2002年10月18日正式合并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并更名为桓仁实验学校,学校自成立以来,在四年时间里,整体上运行良好,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社会群众整体广泛认可。

  2001年春,北甸子乡党委抓住省市对口帮扶、库区移民脱贫和危房改造的机遇,制定了北甸子乡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规划。经过县委、县政府同意,本着积极稳妥、先试点后推广的方针,2002年初确定了北甸子乡为教育布局调整的试点单位,进行农村教育改革。

  总体思路是先建好硬件,然后以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为突破口,狠抓软件建设,把竞争和激励机制引入到学校内部管理中来,达到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同步提高的目的。

  一、改善办学环境优化配套设施

  我乡集中办学以前,校舍破旧,旧三室配备不全,新三室根本没有。寄宿办学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起点较高,学校总投资1200万元,占地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294平方米,建1.2万平方米的操场一个,建6095平方米的三好花园一个。学校按国家普九提高片标准要求配备了新旧三室,校园网和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已建成使用,实现了“班班通”,每个班和实验室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功能。

  二、改革人事制度优化教师队伍。

  2002年8月初,我乡作为全县教育改革的试点单位,率先在农村学校进行双聘工作。通过双聘,被聘为专任教师的仅有63人,有28人由教师被聘为生活教师、门卫、锅炉工、炊事员、维修工等工勤岗位。对空缺的专任教师岗位,我们采取先高薪聘请学科带头人的作法,不足部分从应届的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中择优录用。双聘后,我乡专任教师专业化配备齐全,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 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设外语,三年级以上开设微机和双语教学,各年级都开全了体、音、美等学科。另外,为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学校还成立了乐队、体育、美术、舞蹈、书法等特长班.

  三、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内部管理

  1、岗位实行目标责任制,按教育部门要求对教职工制定岗位责任,明确岗位目标,做到人人职责清晰,责任明确,层层有压力、有动力,教师教育教书育人的意识普遍增强。

  2、实行奖惩分明的激励制度。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考核内容和方法,把30%津贴与职务津贴捆在一起,实行课时津贴,既有硬指标又有监督机制,建立了奖惩制度,设立了年终奖金,科学制定累计计分办法,保证拉开档次,克服平均主义。考核结果与评先、晋级相挂钩。同时我们还制定了罚款规定,实现了奖罚分明,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实行以岗定薪、财政包干的结构工资。实行评聘分开,即什么岗位挣什么钱。工资由基本工资+课时工资(后勤为加班补助)+年终奖金组成。28名工勤岗位职工的工资比过去平均降低了100多元,专任教师的工资比原来平均提高100多元,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增强了学校管理的灵活性。

  4、实行岗位末位淘汰的动态管理制度。2002年至今,有4名临时工被辞退,6名教师从一线教师岗位落聘被调整,5名教职工因不胜任工作被待岗。学校还设立了校内高压线,以前群众对教师酒后上岗的意见很大,自从我们设立禁止上岗时间喝酒的高压线之后,无一人上岗时间内喝酒。教职员工人人有危机感,人人争先恐后干工作,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机制的有效运行,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管理体制充分体现了奖优促后、奖勤罚懒的优越性,得到了教职员工的认可,大家都树立起竞争和危机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究其原因是解决了体制问题,使得大家职责清,责任明。被聘的教师感觉到一种崇高的荣誉和高度信任,他们主观上愿意更加积极努力地干好工作。

  四、狠抓教育教学,提高办学质量

  1、坚持以德为首,抓德育促智育,实现以德立校、以德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目的。(1)建立健全三个层次的队伍运行机制,做好培训工作。即以校领导为核心的德育管理队伍,以班主任和政治教师为骨干的德育实施队伍,以共青团、少先队、值周生等学生干部等为桥梁的德育督察队伍,定期进行队伍的学习和培训。 (2)努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实践”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过去学生分散在六个村的沟沟岔岔中,学习和生活散慢惯了,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也没有见过这么好的环境,突然进入寄宿制学校,一下接受较为严格的管理和教育,使得学生很难适应。为此,我们先从政教老师、班主任教师和生活老师抓起,从教室、食堂到寝室,对学生实施跟踪管理,班主任与生活老师一同从教学生如何刷牙、洗脸、叠被子、洗衣服、洗澡、上下床、打饭、过走廊等生活细节入手,一点一点的教,教师先示范,直到学生学会为止。针对学生学习习惯地养成,我们要求教师从学生早晚自习到课堂教学,要始终坚持把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和生活中。(3)从完善制度入手,实行制度化管理。学校制定了《学生在校一日常规》、《教学楼、宿舍楼管理规定》、《卫生公约》、《文明公约》、《校规、校纪管理规定》等各项制度七十九项。对学生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通过四年的实践,学生主动学习和讲文明的习惯已经基本形成,独立生活能力明显提高。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做到活动育人。针对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在学期初,我们通过开展“新学期,我能行”的体验活动,号召所有的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艺术潜力,我校于2003年6月8日,举办了“桓仁实验学校首届艺术节”,在体音美教师专业化的指导下,节目辅导到位,使这次艺术节举办的相当成功。一位老教师激动地说:“我干了一辈子教育,从来没有看到过农村的孩子,能演出这么好的节目,看来只要农村教育环境改善了,教师队伍水平提高了,农村的孩子会象城里的孩子一样有出息啊” 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三个主义”教育,我们学校与团县委联合举办了三期夏令营活动。先后有260多名优秀师生参加,分别到沈阳、大连和北京活动,让师生写心得,搞展览,以此来鼓励全校师生不畏困难,拼搏进取。

  2、狠抓常规教学,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以愉快教育为主题,推广普及研究式教学法,有计划组织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校领导经常参加听课、评课、导课,我校领导听课每人每学年在160节以上,业务校长每学年达260节课。我们实行“推门听课”的原则,听课前从不通知老师,全体教师必须备好每一堂课,节节按公开课、示范课上。在教师培训和学习上,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组织教师到丹东东方红小学、桓仁东山中学、县实验小学听课,还从国家、省、市请专家教授到校作专题。

  通过四年的努力,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师生在全国各级各类竞赛中累计获奖130多人次,中考成绩也有了较大突破,我乡在连续三年择优生为零情况下,公费生进入一中的人数实现连续四年翻番,由寄宿前的3名增加到现在的34名,增长了11.3倍。

  3、推行特色办学模式,培养适用人才我们对升学无望的初三学生进行了分流教学,根据我乡“果药之乡”的建设需要,开设了相应的农村实用技术课程。我们聘请了科技副乡长孟繁荣和其它权威人士,到校为分流班讲课,并组织学生到果园、葡萄园、药园、养猪场等地进行实习,学生从中学到了许多实用技术和技能,使落地生不落地,收到很好的效果。

  4、进一步探索三教统筹,农科教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最终还是要为“三农”服务,我校从2003年起尝试性地开展了家长学校培训工作和家长进课堂活动,我校规定每半月为学生家长举办一次培训,每次培训三个小时。主要由班主任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邀请优秀家长现身说法,并结合我乡产业发展,邀请农技师、专家、典型专业户对家长进行培训。四年来培训家长2.6万人次。另外我们规定每周五为家长进课堂日,每次有计划地安排一个班,让该班学生家长进班听课,掌握学生听课和教师授课情况,听后召开座谈会。这一活动对师生的促动都很大,实际效果也很好。五、规范后勤管理,保障教育教学寄宿制学校工作量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后勤工作,要保障学生在校安全,特别是学生的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疾病防治、自救防范、心理健康与卫生保健等工作,都要统筹安排好。我校组建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状73份,并且制定出各项应急方案6个,对学生的吃、住、玩、行实施有效的管理。 1、强化宿舍管理,保证学生睡眠质量   为了抓好宿舍管理,我们首先抓培训。每周三为生活老师例会,查找不足,总结经验,学习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条例》、《生活教师工作职责》。其次是抓学习,学校专门为生活教师订阅了《父母必读》、《生命科学》等报刊杂志,实现生活教师学习制度化。生活教师对学生管理也要制度化,我们还在累计记分的基础上,完善了考核方案。那就是领导随时随地去检查,如发现问题,按情况扣教师考核分。每分16元,从年终奖金中扣除。而生活教师对学生进行流动红旗评比。通过这种管理办法,使学校生活教师无时无刻都在想如何主动做好自己的工作。

  另外,为使宿舍管理规范化,我校学生每年8月24日―30日都参加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按部队的标准来训练学生按时就寝、物品摆放,细致到牙具、手巾、衣物等如何排序摆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联合会副主席陶西平、国家教育部副总督学郭振有参观宿舍后说:“这里小学生的宿舍管理达到了大学生宿舍的管理程度,有的大学生宿舍也达不到这种水平,很不简单。”

  2、降低伙食成本,保证学生吃饱吃好   寄宿的初期,我们吃过夹生米,又小又硬的馒头,学生反映吃不饱,也吃不好。后来,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就把吃饭的问题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就餐方式,做过多种尝试。为了使学生吃得好,我们要求伙食管理员必须顿顿进行成本核算,食堂必须事先排好一周的食谱,顿顿不重样。       

  为了搞好食物卫生安全,蔬菜及副食品实行公开招标,定点采购,价格比市场批发价低12.5个百分点左右。购货实行电话报价,售后签单。食堂制定了卫生、安全、体检、留样、生熟食分开等16项制度,并把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建立食品从购入到保管,从出库到加工再到出卖的责任流程图,环环有人把关,层层有人负责。比如:加工时不穿工作服一次罚款50元,打饭时不戴口罩一次罚款10元等等。3、抓好乘车安全。消除学生乘车隐患     县委县政府出资240万元购置了12辆“校园巴士“后,我校立即制定实施了《学生乘车总名册》、《学生乘车守则》、《学生乘车监控记录》等制度,由教师和学生组长具体负责管理,确保五个不变:即路线负责人不变,车次不变,乘车人数和人员不变、乘车时间不变,上车下车的站点不变。并完善了《学生乘车指挥系统》《乘车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由于各项工作达到了规范化、科学化,运行四年来,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4、减轻家长负担,解决学生上学难问题       为减轻寄宿学生家长的负担,学校伙食费除只收成本外,还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学生可以拿粮食和耐贮蔬菜抵顶伙食费。二是学校成立了校医室和校办商店,成本经营,让利给学生,药品按成本价格出售,商品按批发价出售。三是加大了扶贫助学工作力度,多方争取社会各界力量与特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四年来,我校党支部、共青团、少先大队发起倡议,师生累计捐款2.6万元,筹集社会助学资金10.6万元。扶贫助学867人,占总数27%。四是大力发展校办产业,补充教育经费不足,走以产养校的尝试。

  2003年春,我校校办农场抓住省教育厅建立农业科技教育示范基地的契机,建成219.6亩的冰葡萄示范园。冰葡萄示范园建成后,以经营承包形式承包给群众,葡萄达产后,群众每年每亩向学校交1200斤冰葡萄,学校每年可获利近30万元。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基地,创造的利润补充学校教育经费,实现了以产养校和服务“三农”的目标。

  5、构建家长学校,架起与群众之间的桥梁       我们学校组建了由30名群众代表组成的社会监督员队伍,并给监督员发了聘任证书,监督员可以持证随时入校检查学校工作,提出问题,找出不足。我们以《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我们从寄宿制学校建立到现在,分别从食堂、宿舍、教学等管理方面,发给学生家长19封信。一方面把我们学校的管理规定传达给学生家长,获得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对宿舍、食堂、教学等方面存在问题向家长征求意见。我们在信上附上了回执意见书,在收回的意见书上,不仅看到了绝大部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还看到了群众对学校方方面面提出的宝贵意见,可谓是一举两得。由于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也就赢得了群众对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支持。我们建校征地50亩,全部由建校所在地临近村无偿提供建设过程中,发动全乡群众出义务工7000多个工日。学校3000多米的自来水管线,栽种的300棵大树,校办农场45000延长米的葡萄沟,5000多立方米的石头,均是由群众义务工解决,节省资金达130多万元。总之,辽宁省桓仁实验学校建成以来,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整体上反馈的信息是满意的,而且满意度不断提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联合会副主席陶希平、国家教育部副总督学郭振友、原省委书记闻世震、省教育厅长张德祥、本溪市委书记李波、市长?槿鸬攘斓既讼群蟮叫J硬旃ぷ鳎?并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市长?槿鹪谑硬焓彼怠盎溉始乃拗蒲?校的办学模式解放了两个生产力,一是解放了学生学习的生产力,二是解放了学生家长发展生产的生产力。”原省委书记闻世震视察后说:“桓仁实验学校的寄宿制办学模式为辽宁省农村教育闯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子,应该认真加以总结和推广。”并为学校题写了校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联合会副主席陶西平、国家教育部副总督学郭振有视察学校后欣然题词“高质量高效益新思路新模式”。

  中国教育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新北方频道、本溪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本溪日报等20多家新闻媒体对桓仁实验学校的寄宿制成功办学经验进行了大量报道,获得了很好的社会评价。全国160多家单位到校参观学习。 桓仁实验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目标考核优胜单位。05年被评为省标准化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先后被省、市、县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省AAA级卫生模范单位,继续教育先进单位等三十多项荣誉称号。

  我们认为,建设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是一定范围内社会分工专业化发展的一次变革,是符合社会和素质教育发展方向的。实践表明,在农村实施九年一贯制寄宿制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农村小城镇发展,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效益明显,意义深远。 以上是我们在寄宿制学校建设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请与会的各级领导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办学模式和发展思路,使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