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末,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宣布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重点,切实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2007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强调要让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定,充满活力,要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号召广大青少年抓住我国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机遇,掀起体育运动的热潮。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4月29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些政策和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视和亲切关怀。
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共青团省委和沈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沈阳市教育局以学校教育“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把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均衡发展的落脚点,积极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阳光体育理念,认真实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教育活动。经过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已经在学生中蓬勃开展,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活动内容,都有自己的活动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大好局面,推动了沈阳市学校体育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
辽宁省于5月30日在东北大学召开了辽宁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三个文件,对全省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部署,并举办了辽宁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暨沈阳市学校体育活动展示大会。展示大会分为序曲:中华武艺十八般、第一幕:到阳光下、第二幕:到操场上、第三幕:到大自然中、第四幕:陶冶情操等五个部分组成,参加演出单位50个,既有中小学,也有职业中学和大学,参演人数近5000人,参演内容既有跳绳、打口袋、丢手绢、撞拐、跳格子、跳皮筋、毽球、武术、排球、篮球、足球、健美操等传统体育项目,也有踏板操、抖空竹、藤球、手球、自行车技、独轮车、轮滑、珍珠球、腰旗橄榄球、欢乐腰鼓等新兴体育项目,充分展示了我市学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得到了与会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我们也受到了极大鼓舞。沈阳市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把展示活动办的如此成功,得益于省、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沈阳市多年来认真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得益于一直以来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下面我把沈阳市学校体育工作情况向大家做简要汇报。
一、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实现学校体育管理的全覆盖
一是我们在市教育局内设立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内设专职体育干部,负责各区县(市)的学校体育行政管理和工作指导。与之相应的是我市十三个区县(市)的教育局也都设立了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科,科内设体育专干,同时在基层学校专门有一名校长主抓体育工作。这样一来,在全市便形成了市、区县(市)、学校的三级、全方位的管理体系。
二是在本世纪初我市教育教研室成立了体卫艺教研部,部内五名专职教研员中有两名是体育教研员,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全市学校体育教学教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区县(市)教师进修学校也都配备了专职体育教研员,负责区内体育教学教研的具体指导。
三是,在原沈阳市学生体育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沈阳市学校体育协会,辅助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教研室开展工作。这一组织体系的创新与完善,实现了行政牵头,业务部门配合,网络覆盖全市中小学校的组织系统,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联动,整体互动的高效管理工作机制。
二、强化制度建设,确保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
(一)建立课程落实机制
一是抓体育开课率。我市把对体育开课率的督导列为对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和对校长业绩评价的重要指标,在常规要求及定期检查的基础上,对不按规定要求开设体育课的学校实施一票否决,在其他部门的评优、评先活动中也将体育开课率是否达标列为基础条件之一。二是抓新课程改革。我们通过邀请学校体育专家作新课标讲座,开展新课改论坛,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及全国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此项工作促进了我市学校体育工作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不断开拓和创新,也提升了我市学校体育工作的内涵和层次。三是抓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在各学校开齐、开全体育课的基础上,我们强化了督导检查学校的一小时体育活动,使学校体育活动做到学期有计划、组织有内容、指导有教师,活动有效果。四是抓学校体育竞赛活动。我市以“5421”课余训练点校为龙头,也就是针对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三棋五个基础项目,分别设立4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建立起呈金字塔式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中培养出的体优生可从小学起直接升入同类项目的上一级学校。依托这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我市坚持长年开展各级、各类的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目前,我市开展的常规学生体育竞赛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三棋、乒乓球、游泳及健美操八项,今年还将增加高中学生健身操、高中学生“三对三”篮球、初中学生篮球基本技能对抗赛、小学生“阳光伙伴”等竞赛活动。这些体育竞赛贯穿于学校全年工作当中,促进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带动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全面发展。五是抓学校体育新支点。我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互补共赢的学校竞技体育运行新模式,目前,沈阳市多项体育竞赛活动,都与李宁体育用品、耐克体育用品等多家公司开展了广泛合作,如:“可口可乐杯”校园足球联赛、“百事可乐杯”校园足球争霸赛等等,促进了学生广泛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的积极性。
(二)建立学、教相长机制
一是建立定期全员培训制度。我们坚持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师培训和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今年上半年已完成体育教师健身操、乒乓球及高中课改三项培训。从1990年初我市开始开展体育教师爱岗敬业报告会,以此来激励学校的体育教师爱岗敬业,不断使其提高业务能力、增强工作责任心。同时,我们还提拔了相当一部分优秀体育教师做学校的领导,也进一步打开了学校体育工作局面,直接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二是建立优秀研究成果交流制度。从1985年开始的我市体育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数年坚持如一,而且我们不把评选当作最终目的,而是将评选出的优秀论文进行汇集,组织获奖教师举行优秀论文报告会,并在报告会上采取现场互动的形式,让与会者与论文作者现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直接解决一些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也带动了体育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建立优秀体育教研组评选制度。从2000年开始,我市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两年一次的优秀体育教研组评选活动,该项活动,加强了学校体育基层组织建设和专业化提升,也促进了学校整体体育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四是建立体育教学评优制度。为有效推动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1985年开始,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立体式”体育教学评优活动,在市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校、片、区、市四级自下而上的层层评选择优,最后评出市级体育教学优秀教师。同年,我们又在市级体育教学优秀教师的基础上评选出沈阳市“十佳”体育课教师。目前,以“十佳”体育课教师评选为龙头的体育教学评优活动,充分调动了我市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我市的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第一届中国“十城市”学校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市共有28名教师参与了教学观摩研讨会的做课,并全部获得一等奖,得到与会代表及评委的一致好评。
(三)健全评估导向机制
一是加强1990年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颁布实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验收评估活动。截止到目前,全市通过市级验收的学校已达610所,占学校总数的47%,其中市内五区267所,达75.2%。沈阳市教育局的体卫艺处和沈阳市第三十一中学均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贯彻《条例》先进单位”称号。二是加强对区县(市)学校体育管理的年度评估。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规范管理,为此我们坚持对各区县(市)开展学校体育管理工作进行年度评估,促进区县(市)学校体育管理的进一步规范。三是每学期初,市教育局都统一组织,并抽调各区县(市)有关人员,对各区县(市)基层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互检,并当场填写三联专项检查意见书,市、区、校各存一份,指明存在问题及整改要求,并随后进行跟踪监督整改,规范学校体育工作。
(四)健全经费支撑机制
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是保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体育工作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近年来,随着沈阳市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建设教育强市步伐不断加快,学校体育的投入越来越大,软硬件建设明显改观。有几组数字可以让大家从一个侧面直观地感受到我市在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上的力度:我市启动评选百所体育特色学校专项经费为160万元;为已建成的6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配置的体育设备、器材所投入的费用为690万元;拨付的用于配套中小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仪器的专项经费为800万元,各区县市配套800万元、学校投入800万元。此外,除上级交给的临时任务所需经费外,我市每年还设立了50万元的学校体育活动经费。大量经费的投入为我市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五)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国家出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后,我市立即出台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在学生体质检测工作上,统一测试项目、标准和时间,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其目的:一是提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二是让每位学生通过标准比对,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势与差距,从而激发他们对拥有良好体魄的内在需求。到目前为止,我市1450所中小学校全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6年达标及格率98.14%,优秀率26.77%。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多年来,沈阳的学校竞技体育成绩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有些项目甚至已走进了世界先进行列:2001年我市回民中学获得了世界中学生男子足球锦标赛冠军;2004年我市35中学获亚洲中学生男子排球锦标赛亚军;2005年我市31中学获世界中学生男子篮球锦标赛季军;2006年我市的11中学获世界青少年健美操三人组冠军!在2006年亚运会上,我市40中学芦佳佳同学代表国家藤球队参加比赛,获团体第三名。除此之外,仅2000年以来,我市的课余体育训练工程学校就先后向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各级各类体育运动队、俱乐部,培养输送了近2000名高水平运动员。同时,沈阳市有21所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点校,占全省点校的1/4。沈阳还有多所学校成为国家级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如:沈阳市第11中学为国家青少年健美操培训中心;沈阳市第84中学为中学生中国青少年藤球培训基地;沈阳市第31中学为全国CUBA篮球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培训基地;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为清华大学射击运动员培训基地等。
成绩属于过去,我们的工作始终要着眼未来。沈阳市将以辽宁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为契机,继续深入组织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沈阳市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一、通过评估、考核、检查等措施,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力度。通过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验收评估、区县(市)学校体育管理年度评估、学期初对基层学校体育工作互检、大课间活动检查等,提高学校对体育工作重视的程度,并在各种考评中将学校体育工作作为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评估机制的导向作用。
二、积极开展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坚持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师培训和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今年上半年已完成体育教师健身操、乒乓球及高中课改三项培训。下一步还将开展教研员论坛、游泳培训和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并配合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户外运动指导教师培训。通过培训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具有爱岗敬业精神的优秀教师队伍。
三、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善健康素质评价。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的积极引导作用。继续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对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优秀等级的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
四、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确保体育课时和质量,坚决杜绝挤占和挪用体育课现象的出现,一经发现,取消学校所有评先、评优资格,实行一票否决。全面实行每天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推广面达到100%。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
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性、游戏性、竞技性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学生到阳光下、操场上、大自然中,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除已开展的篮球、排球、三棋、田径、外,年内还将开展足球、乒乓球、健美操、游泳比赛,并增加高中学生健身操、高中学生“三对三”篮球、初中学生篮球基本技能对抗赛、小学生“阳光伙伴”等群体性竞赛活动。学校除每年一次的运动会外,要因地制宜地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体育竞赛活动,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
六、进一步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5421”工程学校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发挥其对群众性体育的示范带动作用。继续实施有利于体优生发展的招生政策,中招体育特长生实行单独列计划、单独招生、提前录取的办法。积极引导学校创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探索学校体育工作的新模式,强化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运动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理想的发展空间。
七、通过开展百所体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培植和树立一批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带动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八、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完善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配齐体育器材,尤其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器材、九年一贯制学校和综合改革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给予大力扶持,如:今年市教育局投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器材200万元、体育特色学校160万元、体育常规经费50万元。大量的经费投入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沈阳市教育局
2007年6月1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