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教育局
沈阳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150所,其中小学977所,初中245所,完全中学43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63.9万人,教职工5.08万人。2006年5月,市委、市政府做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策后,我们高高举起这面大旗,并全力以赴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为解决城市义务教育择校收费工作创造条件。
一、确保“民办公助”学校平稳回归
2006年,我市有“民办公助”学校35所,每年可吸纳社会资金一个多亿。取消“民办公助”学校,支持者有很多的理由,反对者也有不少的意见。当时面临的问题很多,个个都相当棘手。但核心问题是这类学校回归公办不许收费,今后的发展钱由谁出?这个问题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回归公办后的经费缺口,由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埋单”。为我们解决了第一道难题。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统一认识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正当这时,新《义务教育法》出台了,大大降低了我们统一思想和出台方案的难度。我市提出了六项具体要求:一是合理划分小学、初中学区,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有公办学校的学位;二是严格执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的规定,严禁任何初中招生举行或变相举行选拔性考试;三是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律不准招收各种名义的择校生、择班生,不准在省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外增加任何费用;四是各公办小学不得举办以直接升入小学为名的幼儿园(所),变相高收费;五是民办中小学招生必须公示,报名人数超过计划的,采取电脑派位的办法;六是对违反规定的学校,监察、纠风等部门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其核心就三点:即让学校伸向家长的手缩回来,让原民办公助学校周边的学生同等享受到就近入学的政策,让初中的招生进一步规范起来。
目前,全市35所原“民办公助”学校已经全部恢复公办性质,而且运行非常平稳。在转制过程中,各区和学校都能以大局为重,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并根据实际,创造了三种转制方式,也就是独立办学、回归母体学校和兼并其他学校,其中回归母体学校的有9所,独立办学的22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兼并其他学校的4所。此项改革共接收146个社区8281名学生入学,改变了住在附近却不能就近入学的状况,并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得到广大市民的高度认可。
“民办公助”学校回归公办以后,取消了人们的择校之源,但却不能一下子取消人们的择校之心。因此,取消民办公助学校,客观上成为我们全面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
二、大规模开展校长教师交流
择校主要是择师。“民办公助”学校恢复公办性质,堵死了一部分人择校的途径,却有可能激发更强烈的择校意愿。为了有效缓解择校倾向可能给教育秩序带来的冲击,我们首先从教师交流着手。2006年,我市结合均衡发展试验区的推进,决定加大教师交流力度,规定校长在一所学校任职6年,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6年,都要在大学区内进行异校交流。并着力突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每年教师交流人数要达到专任教师编制数的15%,从而加快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进程;另一方面。每所学校起始年级要配备50%的交流教师,努力在起始年级做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一步到位。在具体操作之前,我们首先从这两个难点问题入手:一是转变思想观念。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克服“教师学校所有”、“一次分配定终身”的传统思想,树立起“教师是一种职业,我是人民的教师”的新理念,使教师实现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变。二是强化政策保障。为解决教师不愿意离开热点学校、担心地位降低和待遇下滑等问题,调节收入分配杠杆,统筹发放教师结构工资,缩小校际间教师收入的差距,逐步消除阻碍教师交流的各种不利因素;同时,中小学校长参评沈阳市教育专家、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必须有到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或到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支教的经历。为确保教师交流工作的平稳运行,市、区都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市、区教育局召开了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征询意见和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从2006年暑期开始部署到8月底,不到一个月时间,全市共交流中小学教师、校长2055名,其中95%以上是“人走关系动”的实质性交流。在交流的职称构成上看,高级教师119人,占交流总数的5.79%;中级职称1217人,占交流总数59.22%;市、区以上骨干教师1146人,占交流总数的55.77%。目前看,这项改革是沈阳教育史上教师交流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今年4月份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校长对交流来的教师总体满意度达到81%。交流的教师,在心态上也悄然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交流时有35%的教师是不情愿的,通过一段时间学校与教师的磨合,交流教师对学校接收过程中的相应工作很满意,满意度高达86%;大部分教师,也就是78%的交流教师对在新学校的工作产生了良好的期待,认为能够或有可能成为骨干。目前,将教师交流进行到底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共同心声。今年,我们已经进行了布置,教师交流的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力争通过3至6年的滚动,使各学校教师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以及市区骨干教师比例等方面实现基本均衡。
三、推行大学区的管理方式
为了有效缓解择校倾向可能给教育秩序带来的冲击,我们采取的另一个举措就是快速放大优质学校的社会效应,引入了大学区的管理方式。力求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加大教师资源优化组合的力度,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并形成学校间整体发展、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所谓大学区,就是把一个区的中小学校,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分设几个教育联合体。这个联合体我们称之为大学区,大学区牵头学校的校长兼这个学区的学区长。2006年,全市共划分49个大学区,其中小学学区28个,初中学区21个。大学区实行“五统一、一共享”的运行方式,即统一安排教师、统一组织备课、统一开展教学、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教师培训;学区内所有学生共享各类教育资源。大学区管理方式的引入,大大缓解了学生及家长的择校愿望,已经成为符合沈阳实际的区域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认可,也取得了预期效果。一是充分调动了每所学校办学积极性,学校间互相合作,共同提高。二是形成了学区内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初步统计,五城区开展教学观摩活动近400次,各学科成立中心备课组200余个。三是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无论是办学思想、管理方法,还是专业教师、体育场馆等资源都得到有效共享。四是为学校营造了一个基本平等的生存、竞争和发展环境,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形成办学特色,实现内涵发展。
四、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的步伐
取消“民办公助”学校,为拉长义务教育的“短板”,也就是薄弱学校改造带来新的自信和契机。在2003年,我市就选择22所最薄弱学校进行为期三年的综合改造试点,变以往注重硬件改善为注重软件建设,变单纯改造为综合改革。一是提供经费保障。市区两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根据改造试点学校完成目标的情况,兑现补贴资金。二是改革用人机制。通过竞聘,选拔了一批能力强、业务精的校长和100名优秀骨干教师到这22所薄弱学校任职、任教。三是抓业务指导。市教育局11个职能处室与这22所学校建立直接工作联系,提供管理服务;邀请教育管理专家为改革试点学校进行现场诊断指导,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沈的大专院校与这22所学校还开展了“大手牵小手”活动;学校内部改革要求学校从管理入手,从提高教学质量上立题,以形成自己的特色。现在,这22所薄弱学校的综合改革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这些学校不但生源稳定了,甚至学校周围的房地产价格都大幅度上涨。这项改革,使学生受益,赢得了家长的认同和社会赞誉,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做好均衡发展工作的信心;这项改革,让学校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促使我们必须在均衡发展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目前,我市还有84所初中和小学正在进行综合改革,基本涵盖了全市城区的薄弱学校。我市总的想法是,发现一所薄弱学校就要努力改造一所,不留死角。
我市就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实施的各项改革,不仅激发了教育发展的活力,也为从根本上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创造了条件。困扰教育多年的择校热,出现了降温之势,乱收费得到了有效遏制,群众对教育的举报投诉从2004年545件下降到2006年46件,对教育的满意率从2004年63.1%上升到2006年89.5%,在行风评比中教育从2002年轰动全国的倒数第一,到2006年进入全市、全省先进的行列。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感受和体会:
1.政府支持是基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关心的一项重大改革,教育部门的同志不乏改革创新的意识,艰苦拼搏的行动。有了政府“负全责”努力和鼎力支持,我们就会敢想敢为,我们就能在改革的实践上有所作为。
2.统筹规划是前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在资源的均衡配置上下足功夫,也要统筹做好其他各项改革,并从这些改革的成果中借助力量。从沈阳来看,为推进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兴建10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是在拉长整个义务教育的“短板”;为提高教育服务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能力,建设6所万人规模的重点职业学校,也是在弱化“普高热”对义务教育发展的负面拉动。统筹规划的目的,就是要在改革的实践中,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起新的生态。
3.上下同心是关键。改革有争议不可怕,最大限度地解决争议,凝聚共识,就是在推进改革。在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中,任何一项大的改革的启动,我们都努力做到,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政策出台提前说、不断地说、一致地说。我市的各个区县乃至学校的同志都很有大局意识,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努力,做到了上下齐心协力,牵动面很大的改革才会在短时间内平稳、有效地推开,才有基层富有创造性地探索,才会产生今天令人满意的初步效果。
4.督导检查是保证。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采取区域推进的方式,教育督导就被纳入到综合实验区从审定到验收的全程。去年底,我们对实验区第一阶段工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督导检查,其结果上报市委、市政府,市政府根据结果给予奖励,保证了各综合实验区阶段性目标的顺利完成。
5.争取舆论支持也是必要的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为尽量减少质疑的声音,必须主动说明,积极争取舆论的支持。仅去年,各类媒体就沈阳教育改革的宣传报道就达3900篇次,95%以上都是正面报道,给我们的各项改革创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
沈阳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源头上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乱收费工作才刚刚起步,实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还需加快进程;实现共同发展、内涵发展还需坚持不懈地探索。我们愿意把我市所进行的尝试和探索呈现在大家面前,希望多提宝贵意见。我们愿意多学习其它地区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丰富自己,不断推进我市规范城市义务教育收费工作的深入开展。
(2007年6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