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东北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2007-06-19收藏

东北大学

  目前东北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20%左右,期中特困生占5%左右。多年以来,学校将困难学生工作作为人才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资助育人为目标,积极构建和不断完善资助、教育和成长三大工作体系。资助工作实现了全覆盖、全过程和多维度,在确保所有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思想得到了升华。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工作目标。

  一、学校党委高度重视

  校党委把困难学生工作纳入人才培养,困难学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

  1.校党委常委会议每年至少研究或听取一次困难学生工作汇报。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性困难学生工作会议,制定落实政策措施。校领导带头做困难学生工作,如每年书记、校长至少深入困难学生当中几次,亲自做思想工作和带头捐款,利用各种交流拉社会赞助,亲自到医院看望生病的困难学生等。

  2.学校出台一系列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及管理办法。如困难学生管理办法、勤工助学与贷款管理办法等。

  3.机构、人员、经费保障。05年成立学生指导服务中心(处级),从经济、学习、心理、就业等全方位解决困难学生问题。按2500:1配备工作人员。按学费的10%足额提取困难学生资助经费。设立催还贷款专项工作经费等。

  4.把困难学生资助与教育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针对困难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

  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勤工助学为主导,奖助学金、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社会资助、爱心超市、绿色通道等为补充的资助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保证所有困难学生在得到学费资助的同时,每人每月平均得到300元的生活补助。

  1.初步建立起困难学生认定体系,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实际效果。建立了初审―核实―建档―资助―复核的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流程。

  2.建立并完善了困难学生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实行了量化跟踪管理,保证了资助的平衡性和及时性。

  3.充分发挥了国家助学贷款的主渠道作用。2006年共为959名同学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合同金额2001万,本科新生贷款比例为24.5%,满足了困难学生的需求。在工作中规范了贷款学生的资格审查,确保公平公正、实事求是。

  4.勤工助学岗位稳步增加,管理工作不断完善。2006年开辟校内固定岗位1000余个,比2005年增加近200个。设立学生临时岗位1000多个,建立三个校外兼职基地。管理过程中建立了“公平竞争、双向选择、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岗位考核”的制度。

  5.对家教服务中心管理更加规范。如教员审查制度,规范材料归档制度,家长身份审查制度,签订三方协议书制度及开展文明服务活动等。06年成功介绍家教3000余份。到目前为止,已经有8000多名学生接受了培训和安全教育,拿到家教上岗证,并走上家教岗位,利用周六、周日做家教2―4小时,每小时可获得20元至30元不等的报酬,既缓解了经济困难,又接触了社会,得到社会好评。现在许多家长不畏道远也要请我校学生做家教,学生家教工作的渠道已经打开,前景很好。

  6.完善绿色通道,保证了考入我校的所有困难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分类资助。2006年共为390名困难学生办理了学费缓交手续,缓交金额180万元。购买了价值10余万元的羽绒服、毛裤、学习及生活用品,开展了助学贷款政策咨询、设立了咨询热线,对灾区学生进行了资助。

  7.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措施,充分起到了补充资助作用。2006年共建立17项资助奖学金,获奖人数为332人,金额118万,助学金1117人,金额161万。发放临时困难补助10万余元,对38名“西部助学”学生减免学费14.4万元。

  8.开办东北大学爱心资助超市,使资助工作日常化。爱心资助超市把临时困难补助和日常资助有机结合起来,使资助工作日常化,也为社会捐助提供一个平台。2003年11月4日,“东北大学爱心资助超市”正式启动,受到困难学生的普遍欢迎,为困难学生解决了很多难题。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东北大学爱心资助超市”已经变成一个集资助、教育、成材指导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资助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我校资助困难学生的体系,成功探索了一条作好资助工作的新路子。每年投入30万元用于爱心资助超市物品购买。

  9.初步建立起国家助学贷款催还工作体系。2006年成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催还办公室,学校在机构、人员及经费上给予保障。建立了思想教育为先导,强化管理为基础,提前还款为补充,解决就业为渠道,鼓励政策为促进,有效催还为重点的催还工作体系。2006届毕业离校提前还款率为11%,2005年底合同期满307人还款率为99%,2006年底合同期满343人还款率目前为91%。

  三、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

  以诚信、感恩、责任、自立自强为主要内容,在资助过程中切实提升困难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1.围绕国家助学贷款开展诚信教育。2006级新生入校军训期间组织了“诚信人生,做文明大学生”主题报告会,把诚信教育提前。在贷款发放、签订还款协议等重点时段开展报告会等各种形式教育活动。通过网上、宣传册等有效形式,加大了对征信体系的宣传力度。对2006届贷款毕业生的联系信息进行了进一步核实,不真实者加强教育。

  2.把自立自强教育贯穿困难学生资助的全过程。组建了“立得诚毅、自强人生”自立自强报告团,每月在校内巡回报告一次。开展了“自强之星”和“自立自强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演讲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弘扬自立自强精神。

  3.加强感恩与责任教育,增强回报社会的思想意识。中秋节、元旦等节日所有受助学生向资助单位或资助人统一发贺卡。组织资助人与受助学生面对面座谈四次。对受助学生开展“义务家教”、“爱心进社区”、“义工接力赛”等活动。于2007年6月1日组织东北大学经济困难学生开展首场东北大学“一元钱”爱心基金募捐活动,将全部的募捐所得1039元全部捐献给农民工子弟学校的5名小学生。

  4.完善勤工助学网(http://qzonline.neu.edu.cn),建设困难学生精神家园。2006年对勤工助学网进行了彻底改版,增加了对困难学生的指导服务内容,每天点击率为80人次。

  四、积极打造成长体系

  使困难学生在得到经济资助、思想提升的同时,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

  1.与团委联合,在社团、学生干部选拔及校园文化活动中为困难学生素质拓展创造条件。

  2.以勤工助学委员会为载体,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贫困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及服务,提升解困能力。

  3.针对困难学生群体开展就业、心理援助计划。资助就业(困难学生找工作提供路费、用人单位提供学费、困难学生实现100%就业等)、人文关怀、心理辅导。

  4.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每年组织“爱心铸就希望”感恩晚会,校园兼职人才大赛、征信知识宣传月等活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