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总结

2007-06-20收藏

抚顺市教育局

省教育厅:

  现将抚顺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总结如下:

  近年来,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育公平的价值观经历了从追求入学机会均等到追求享受较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均等的渐进过程。教育均衡包括: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均衡、教育结果均衡,其中包括了在教育过程中所提供的各种资源的基本均衡。基于这种考虑,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和谐发展

  (一)合理布局、资源重组、改造薄弱、扶贫助困

  1、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全市撤并89所中小学,其中撤并农村中小学76所;争取省专项资金800万元,建设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8所。消灭了全市现存42所学校D级危房,总面积达24559平方米。

  2、加大城区薄弱学校,特别是棚户区学校改造力度。投资678.5万元,改造维修了50所学校,近20万平方米的校舍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配备了6100套桌椅、黑板等基本装备;争取市棚改资金1800多万元,建设了市24中学,启动了东安小学和古城子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新建棚户区学校总面积达19073平方米。通过以上工作,缩小了城乡差别,改善了薄弱学校,通过实行相邻学校合并,消灭大批百人以下的学校,向“一乡(镇)一校”的办学方向发展迈进了一大步。加强了农村学校拥有的基本教学装备,提高了教学质量。

  3、做好资产重组与布局结构调整工作。

  1)我市2000~2005年撤并中小学400所,其中农村336所,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我局继续认真做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出台了《抚顺市2006-2010年中小学资产重组与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对布局不合理的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予以撤并,2006年拟撤并64所,实际撤并76所,逐步取消百人以下的学校,使农村中小学的布局更加合理。同时将各级各类学校的分布情况制成版图,使布局调整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创新。

  2)制定实施了《抚顺市教育局中等职业学校调整的实施方案》,市财贸学校与一职专实质合并,电视中专、五职高与女职专实质合并,建工学校与实用技术学校合并。各中职学校围绕抚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学校进行科学定位,对专业进行合理调整,全市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共撤销专业(专业点)27个。积极建设国家级专业,一职专和建工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已被省教育厅申报为国家教育部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一职专的计算机专业被省教育厅申报为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项目。

  3)教育资产重组与布局调整是一种政府行为。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力求体现和形成政府倡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如抚顺县三所学校合并后,部分学生就学路程远,市交通局针对这一情况开辟公交专线。增加资金投入在所难免。但我们没有单纯依赖公共财政支出,为顺畅实施该项工程,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我们开辟了多方筹措资金渠道。

  4、帮学助困、促进公平。

  1)全市8所省示范性(重点)高中招收“宏志班”学生332人,筹资近百万元免除了他们的学杂费、课本费等费用。

  2)举办了“特困生梦圆大学社会募捐特别行动”,为607名贫困学生发放救助资金173.91万元;市教育局还出资组织全市400名棚户区学生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观了抚顺皇家极地海洋世界。

  3)关心弱势群体,切实解决入学问题。全市共有70所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上学,现共接收学生2030人,并享受与本学区其他学生同等待遇;制定了《安置棚户区动迁户子女就近入学暂行办法》,方便了棚户区动迁户子女就近及时入学。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市教育局制定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县区制定了教师、校长交流工作方案。近两年来,我市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教师、校长交流工作。

  1、2006年将顺城区作为试点,顺城区中小学59名正副校长有43人进行了交流,占72.09%;全区中小学1015名中级以上教师有252人进行了交流,占24.8%;结合布局调整工作,顺城区前甸镇五十五中学的37名教师、河北乡六十二中6名教师、交流到城市任教,推进了城乡教师交流。

  2、我市各县区城镇69名师范类毕业生分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截至目前,已交流回城市中小学任教14人,仍有55名工作在农村中小学校。城乡教师的相互交流,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开展城乡教师手拉手活动,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水平。城市教师到农村去,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炼和提升,也有利于加强师德的建设。组织安排了手拉手对口学校,其中:全市中学17对、小学9对,城乡互助学校签订协议书,明确规定:“手拉手”双方学校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以上的教育研究活动;“手拉手”双方学校的部分领导、后备干部、到对方学校挂职锻炼。结对子的学校认真贯彻了文件精神,工作按计划顺利进行。城乡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4、组织选派省、市学科骨干教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市教育局要求各县区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城市优秀青年教师送教下乡活动。通过公开课、座谈、课件演示等多种方式对农村教师进行新的教学理念的传输、新的教学方法的传授、新的教学方式和辅助手段的示范,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使广大的农村学生直接受益。与此同时,送教下乡还为广大农村学校送去了教学设备和辅导材料,受到了农村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5、推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协调共进。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教师的学历达标及教学能力提升,通过培训、教研、进修、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素质在整体上不断提高。截至06年,全市小学专任教师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7.9%,同比提高了0.4个百分点;计算机培训合格率为98%,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6.3%,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计算机培训合格率为97.7%,同比提高了1.9个百分点。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政策的落实到位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政策是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体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的重大举措。“免杂费”工作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确保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中起着资金的支撑作用。市教育局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家和省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免杂费政策,确保免杂费政策的顺利实施,从而为使农村学生及时享受免杂费政策,使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了学生的心坎上。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市教育局和市民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落实免除农村义务阶段学生杂费的实施意见》,对各县区财政、教育和民政部门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保证了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同时出台了“免杂费资金管理办法”以保证资金的使用安全,在市财政局国库设立抚顺市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资金专户,凡属免杂费的各项资金均进入专户管理,实行封闭运行,分县(区)核算、分县(区)拨付、确保专款专用。

  2006年春季,抚顺市享受农村免杂费的学生数为88,074名。其中:小学54,928名;初中33,146名。经测算,我市免费义务教育经费总额为1,493.45万元。其中,省补助810万元,其余683.45万元需我市自行配套。目前,我市已明确规定市县承担比例为4比6,市配套资金273.47万元,已有预算追加安排,并已按月拨付到各县区教育局;县区配套410.2万元也基本落实到位。同时,各县区将补助资金陆续拨付到各个学校。

  (四)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2005年,我市农村三县(新宾、清原、抚顺县)均被列入了辽宁省“农远工程”试点地区,国家、省、市共投入1411万元,为我市三县农村共计379所项目校全部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和设备。“农远工程”的实施,对于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从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进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使“农远工程”顺利推进,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市、县两级都成立了“农远工程”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定期开会研究相关工作,深入项目校检查指导工作,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2、认真做好设备的接收及安装调试工作,及时对项目校进行设备故障统计、及时维修与调换。

  3、强化培训、提高教师应用能力。认真制定培训方案,市教育局拨资金两万元,保证这项工作顺利进行。

  4、重在应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随着“农远工程”的实施,我市农村中小学逐步掀起了一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潮,广大教师应用“三种模式”(模式一:DVD光盘播放:模式二:卫星接收+DVD光盘播放;模式三:多媒体、计算机+卫星接收+DVD光盘播放)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十分高涨,重视应用面达到了100%(指全部教师),充分应用面为75%(指能充分应用的教师所占总教师比例)左右,应用到位面为58%(同上)左右。90%以上的学校都能推出几名“应用高手”。结合辽宁省电教馆开展的“农村三种模式应用课例”评比活动,我市从去年4月份开始制定和部署本市的活动方案,活动的指导思想是“用评比带应用,用评比促应用”。经过基层推荐,县级初评,市级培训、听课、导课,共确定11位教师代表我市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全省的评比活动。可以说,经过工程的认真实施、教师的精心培训、设备的充分利用,我市的“农远工程”已成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伸向农村的一支超远距离、无形的、强有力的手臂。

  (五)用政策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公平

  1、义务教育阶段坚决刹住择校风,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律不得择校,择校只能到民办。

  2、进一步扩大省示范校(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的比例,在2006年已大幅度提高了公费生的招生比例和指标到校数额的基础上,2007年还要进一步提高指标到校的比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规范办学行为,清理整顿转制学校,民办学校必须实现“六独立”。

  4、义务教育阶段不搞重点校、学校不分重点班,从而使学生受到平等的教育。

  5、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依法从教、民主教学。

  当前我市在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同学校在硬件条件上存在不平衡

  1)由于体制上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办学条件上依然存在差距。

  2)由于地区区位优势不同,使学校之间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如东州区和新抚、顺城区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3)同一区域内的校际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由于国家曾几次提出办重点校等多种原因,因此某些学校和其它学校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

  2、不同学校在师资力量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均衡

  1)师资在年龄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如偏远农村教师老化现象严重,部分优秀教师流失。

  2)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学校的教师的水平要高于农村学校,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差距在减小。

  3、城乡学校之间,从校园到家庭,从教育信息到文化氛围,到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4、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各级政府投入不足。

  2)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待建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还有待于加强。

  3)九年一贯制(寄宿式)学校因学生住宿,课余时间安全管理等工作所需费用加大,增加了学校的困难。

  5、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按照文件规定,享受免除杂费政策的界定标准为学校所在地的属性,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农村联社位于城区边缘,附近没有农村学校,便造成了这部分农民的子女在城区中小学就读而不能享受免除杂费政策的矛盾。

  2)“两免一补”资金配套比例不合理,2003年实施此项政策以来,省、市配套资金一直在100万元左右,而县区的资金配套比例相对较大,我市是资源枯竭型的老工业基地,像其中的东洲区和望花区,贫困人口较多,靠县区财力投入困难较大,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6、教育观念需不断更新,师德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依法施教还要进一步成为教育者的自觉行动。特别是在学校工作中必须贯彻教育教学要全面育人、面向每一个学生,公平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思想。

  二、规范办学、减轻负担、治理家教,有效治理乱收费

  (一)切实加大“减负”工作力度

  1、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要求各学校开全学科、开满课时,严格控制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按国家规定:小学不超过6小时、初中不超过7小时、高中不超过8小时,初中取消补课。严格限制家庭书面作业量和中小学考试次数,取消月考、逐步取消期中考试。严禁按考试成绩排列和公布名次,坚决制止各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上述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实际问题。

  2、积极推进新课改,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教学方式上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知识的学习即能牢固掌握,又学的生动快乐,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

  (二)深入治理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

  1、市教育局制定了《开展制止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印发了《关于对中小学校及教师有偿补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处罚的补充规定》的通知。

  2、2007年1月24日,市教育局在二中召开了全市制止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治理工作会议,贯彻治理有偿补课有关文件精神,做总体工作部署。

  3、成立了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实行早8点至晚8点值班制,同时教育局及县、区和热点学校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了32部举报电话,并向社会承诺有举必究,查实必处。

  4、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果,2006年市教育局共查处违规补课教师7名,并给予当事教师相应的行政处分。到目前为止,本次专项整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偿补课之风得到遏制。

  (三)依法规范教育收费。

  1、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农村义务教育乱收费现象,保证教育财政拨款足额到位,减轻学生负担,保障学校运转正常。

  2、严格规范学校的收费行为。对于实行免杂费的地区,只允许收四项费用,即按照“一费制”标准向学生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寄宿费、自愿在学校就餐的伙食费;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不再缴纳课本费。

  3、全部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切行政事业性收费、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对未进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城镇学校,要严格按“一费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收取费用。

  4、抓好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的落实,严格限制择校生比例和收费标准,将择校生纳入统一招生计划并及时向社会公示。

  5、在预防和教育上下功夫。积极开展创建根据教育收费示范县活动,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和新《义务教育法》加强宣传力度。

  6、将全市中小学校收费标准向社会公示。市教育局在春、秋两季开学初对我市中小学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公示,各学校严格实行“一费制”标准收费。各中小学校做到收费公示板上墙,并向家长发放收费通知单,要求家长认定后签字,市教育局计财处定期进行抽查和复查。

  7、2006年全市教育收费问题的投诉25件,比2005年下降13.78%。全年共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4件,涉及违规金额14.6万元,两名校长因违规乱收费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教育收费的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向前推进。

  当前在减负、家教、收费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义务教育法》和素质教育思想宣传和贯彻的力度还需加大。在一些学校和一些教师中还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如作业量大、考试频繁,对学生的评价过分强调学习分数等等。

  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还需加强,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不够,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从而造成学生心理疲惫,出现厌学情绪。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尽管加大了有偿补课和家教治理力度,但在一定时期内家教根除也并非易事,我们还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做好治理工作。

  四是还有个别学校对课后看护费、校服费和热饭盒费等服务性收费学生自愿原则坚持的不好,也包括一些学校,在组织一些学生自愿参加的项目时,在组织、安排、通知、说明的过程中,没有把活动的性质和学生、家长说清楚,因此出现过一些误解或投诉情况,以后我们在这方面还要加大管理和治理力度。

  五是城市和农村初中还存在一定的辍学现象。

二○○七年六月五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