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在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本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努力构建生动活泼的校园群众体育氛围。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发表以后,本市教育、体育和共青团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将在原来的工作基础上,实行各方联手,上下联动,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响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的号召,掀起青少年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动员和组织青少年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家门,到操场去,到大自然中去,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努力实践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让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充满活力的奋斗目标。
下面,就我市青少年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和措施作一些简介:
一、实行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确保阳光体育运动得到时间落实。
学校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这是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始终常抓不懈的重要方面。为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我市在制订与安排中小学校课程教学计划时,一方面严格控制学校总体文化教学课程时间的总量,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每天下午3:30以后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同时要求中小学校取消早自修,并视学生生活和学习作息时间的实际情况,适当推迟学生早上到校时间,对早进校的学生由学校安排组织体育早锻炼活动。另一方面,在中小学校《体育与健身》课程教学中,规定中小学校应当开足、开齐体育课,至少实行“2课2操2活动”。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为贯彻和落实国家关于“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市教委、市体育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从2007学年开始,本市中小学校调整并增加学生体育活动课时,实行“3课2操2活动”,即各个年级每周安排3节体育课时、2节体育活动课时,每天安排广播操或健身操(不少于1遍)、眼保健操(不少于2遍)。各中等职业学校要结合专业教学安排的特点,落实“3课2操2活动”。高等院校按国家规定,实施体育课程计划,根据学生锻炼需求,将体育选修课覆盖学生全部修业年限。
“十五”期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投入巨资为学校添置体育器材,改造体育场馆,基本实现每所学校均拥有一个安全、优美、标准的体育活动环境,为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市、区教育督导与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中小学校开展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将学校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以及有否挤占挪用现象等列为督导的重点内容。明确规定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减少或挤占学生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
我们认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活动校长是关键,是直接责任人。为此,根据《2007年上海市中小学校长暑期培训专题培训计划》,我委定于8月29日下午,假上海远程教育集团报告厅,采用视频与现场结合的方式,对全市中小学(含中职校、特教、工读、民办学校)的正职校长、各区县教师进修学院和各区县教育局的主要负责人共2500多人,举行了“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主题培训。
二、推进体育教学不断改革和创新,把握阳光体育运动的主渠道。
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贯彻“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配置和编排上,从学科特征出发,遵循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学生对体育的求知求学需求,注重教学安排的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强调体育知识、技能、体能的三者有机结合,体育课程学习内容分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在小学、初中阶段以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型课程为主,高中和大学期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健身专项的形成,逐步加大拓展型及研究型课程内容的比例。学校并可结合实际,选择和安排一些具有民族传统、学校特色或者新型时尚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倡导体育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革创新,实行课内与课外结合,并向家庭、社区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来,本市始终坚持初中毕业生实行体育成绩评价制度,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即将初中阶段各年级体育课成绩与毕业时体育测试成绩实行综合评定,以发挥体育在学生毕业升学时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三、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实行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指导。
本市从2005年开始在全部的高校(包括民办高校)、区县中小学校及中专、职校等全面实施教育部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同时认真做好测试数据的上报工作。本市学生测试数据上报工作在2005和2006两年中连续得到教育部的表扬。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颁布后,举行了全市性的培训,本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新学期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的总体部署,本市还建立了每五年对大中小学校各年龄阶段学生开展一次大样本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等状况进行监测和调研的制度。通过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和每五年组织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调研,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许多学校根据当前学生身体力量、爆发力、耐力素质指标下降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在课内、课外体育活动中采取一些加强性的措施。例如,有的学校动员学生每天晨跑或者课间跑,有些场地小的学校组织开展跳绳踢毽子活动,有的在体育课上安排学生进行身体专项练习,特别对体弱多病或者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实行区别对待,给予康复指导为主的“运动处方”。
四、人人运动全员参与,创设阳光体育运动快乐健康的大舞台。
近几年来,按照教育部等部委关于开展《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的通知精神,本市教育、体育和共青团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指导,发动与依靠各区县广泛开展有益身心健康、提高艺术修养、启迪聪明才智的各种青少年体育、文化、科技活动,从组织管理、师资力量、场地设施、经费支撑方面提供保障,在运作方式、方法上加以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区县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建设。经多年共同努力,本市宝山区、徐汇区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另有9个区县被本市命名为上海市中小学生课外文体工程示范区。
为打破长期来学校体育只是少数人运动,多数人袖手旁观的运作模式和现象,在市领导的重视与倡导下,2005和2006两年,本市各高校(包括民办高校)和各区县中小学校连续开展“上海市学生体育大联赛”活动。此项体育活动以“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为基本组织目标,活动以班级(院系)为基础,活动以非注册训练的普通学生为主体,活动的形式、规则等可结合实际予以创新发展。本市学生体育大联赛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响应,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各高校、各区县除了选派学生代表参加市级层面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踢键、健身操、小学生“阳光伙伴”集体奔跑等竞赛项目以及网球、赛艇等项目推广培训活动外,重点是立足校园、扎根班级(院系)组织开展相应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并且根据学校的传统特色和学生健身需求,依靠学生体育社团的自我组织管理模式,拓展武术、棋牌、台球、攀岩、定向越野、弄堂游戏、拉拉队等各种小型多样、简便灵活的体育健身活动。许多高校和区县结合2008北京奥运会、2007上海国际特奥会、F1汽车赛、网球大师杯等社会层面的重大体育赛事,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举办体育摄影、征文、动漫画、专题知识讲座以及学生体育大联赛会歌、会徽、会标等作品创作或展示。据统计,以全市学生体育大联赛为标志的各种大型群体活动,每年在市、区县、学校三个层面带动了100多万人次的青少年学生投身阳光体育运动。
五、依靠社会力量举办暑期体育活动,开拓阳光体育运动新天地。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本市每年召开中小学生暑期工作会议,各级宣传、教育、体育、文化、文明办、共青团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运用各种社会资源,依靠新民晚报社、新闻晨报社等媒体以及一些社会知名品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共同联手,共同发动、组织和举办全市性的中小学生暑期体育活动。长期来,有些活动已成为本市中小学生人人皆知的暑期传统赛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每到暑期学生们就会踊跃报名参与。本市长期坚持举办暑期中学生足球、篮球、乒乓等全市性赛事活动,有的已连续举办了二十多年,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学生自愿组合自觉报名,组成1500余支球队参加区县、市级两个层面的比赛活动。每到夏季来临,全市有480多所中小学校与附近109家被确定为“学会游泳指定场所”实行挂钩,开展暑期中小学生“人人运动,学会游泳”活动,每年参加游泳活动的学生近40万人次,每年约有7万名学生经过游泳培训班的系统训练,获得中小学生“学会游泳证书”(男25米,女15米),受到学生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与积极支持。徐汇、黄浦、卢湾、静安、杨浦、浦东新区等教育、体育部门联手牵线搭桥,倡导学校与游泳场所签订长期协议,把学会游泳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如徐汇区有67所学校与12家“学会游泳指定场所”挂钩,2006年有3107名学生学会了游泳。
六、实行学校体育场地对社区开放,推动阳光体育运动扩展外延。
2006年10月,市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由市民政、体育、教育等五个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本市体育文化教育设施资源向社区开放的指导意见》,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明确职责,规范管理,加大了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工作的力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开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物耗等制约难题,由街道或镇政府出资,购买场地开放意外保险,购买开放中的服务管理,委托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等群众中介组织,与学校签订租用时段协议,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将开放时段和项目安排公示于学校门口,让社区青少年包括社区居民选择锻炼项目,形成了“学校是平台,社区在前台,政府做后台”的开放运作机制。据统计,目前有70%以上的学校体育场地已实行不同程度的开放,为周边的社区青少年和居民提供了就近多样的健身场所。据粗略统计,每月约有40万人次的健身群体在校园体育场地参加经常性的锻炼,其中社区青少年占半数以上。本市长宁、杨浦等区的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工作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进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6年,长宁、杨浦两个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首批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试点示范区,并在大会上向各地作了开放工作的经验介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