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南京特殊教育强化就业办学导向

让残疾学生人人有谋生技能

2009-05-16收藏

  21岁的章磊是个内向却坚强的帅小伙,但因为听力障碍,他在普通小学只读到14岁。从南京市溧水县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现在章磊在学校的就业基地里从事打草、治虫等农业工作,每个月的收入比父亲都高。

  目前,南京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3所,其中包括南京盲人学校在内的7所特殊教育学校,已率先达到“江苏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标准。全市在读各类残疾学生共2636人,其中1518人在特教学校(班)就读。

  章磊所在的“溧水县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始建于2001年。在此之前,与一些特殊教育学校一样,溧水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重点是教育残疾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他们生存、就业的问题。而残疾学生受教育层次较低,又缺乏劳动技能,该校的许多毕业生因找不到工作而向学校寻求帮助。于是,学校决定,把培养“残而有为、残而有位”的残疾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溧水是个农业大县,学生又基本来自农村,该校请求县委、县政府划拨荒地筹建了就业基地,组织残疾学生进行生产,并于2004年开始实践“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即对没有就读普通聋人高中的轻、中度智障学生和部分听障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再延长3年,实施12年教育,重点加强种植和养殖技能培训。培训后,未能在社会上就业的学生都可以在基地工作。

  目前,“溧水县残疾人教育、就业基地”总面积已扩建至800多亩,建成了牡丹、葡萄和盆景园,以及水产养殖、苗木种植、无公害蔬菜区等。“基地”放养的中华乌骨鸡产出的青壳蛋,一箱48枚能卖50多元钱,已销往全国许多城市;“牡丹园”的占地面积已达百亩,近500个品种的18万多株牡丹在这里落户,成为全省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牡丹种植区。据介绍,建成后的“基地”总面积将达1500亩左右,可同时容纳500名残疾人进行培训和就业。

  据了解,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为解决残疾学生就业难题,南京市就开办了中等层次特殊教育,几所特殊教育学校都在探索。据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文海介绍,南京市盲人学校的三年制针灸推拿大专班,是该校于1993年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办的,也是全国第一个开设盲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多年来,该校推拿按摩专业的毕业生全部找到了工作。

  此外,南京市聋人学校先后与有关企业实行“厂校联合”,共同举办机械等专业高中职业班,与南京金陵职业大学联办聋人“经济信息与计算机应用专业”大专班。他们都在践行着“为每个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为残疾学生能更好地生活而不断努力。(记者 高伟山)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16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