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委员会
2009年5月15日
沙坪坝区地处重庆市西部,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重庆市科教文化中心区。全区幅员面积396平方公里,辖26个街镇园区,常住人口90万。
作为重庆市科教文化中心区,沙坪坝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三个面向”,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西部教育高地,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推进“一区三高地”建设,为传统科教文化中心区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沙坪坝区教育长足发展
(一)重庆大学城支撑西部教育高地建设(总投资300亿元,入驻14所高校,师生规模25万人)
重庆大学城自2003年开工建设以来,沙坪坝区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全力加快推进大学城建设。一座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总投资约300亿元,入驻14所高校,师生规模将达25万人,总人口约50万的新兴大学城在沙坪坝区西部崛起。到2008年底,大学城已初具规模,入驻高等院校10所,师生10万人。
沙坪坝区有效整合利用区域教育优势资源,建立了驻区学校联席会议制度,搭建驻区学校与沙坪坝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平台。先后投入3个亿,配套重庆大学城建设的7所中小学已全部投入使用,完善了大学城功能。此外,电大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达2400余人。成人自学考试报考总人数、总科数以及新生总数均占全市1/3以上,成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区。
(二)基础教育发展趋向优质均衡(市级示范幼儿园7所,市级重点中学7所,联招学校8所)
根据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要求,在全市率先制定实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确定“两高地一化”目标、十大任务和七大行动计划,实施“城乡统筹一张图”,优化结构,助推发展,整体提升。
目前,全区现有幼儿园公办6所、民办92所,其中市级示范幼儿园7所,学前三年入园率保持98%以上;小学53所,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为100%;单办初中学校20所,高完中附设初中15所,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53%,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95.3%;普通高中15所,其中重庆市重点中学7所、重庆市联招学校8所。基本形成了优质教育群,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8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在校学生5万人)
沙坪坝区职业教育锁定重庆市主城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重庆市职业教育高地和全国职业教育强区的奋斗目标,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目前,现有中等职业学校22所,其中国家级重点8所、市(省)级重点3所,开设各类专业20多个,覆盖一、二、三产业,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同时,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光华女子职中成为全市第一所民办市级重点职中。
沙坪坝区充分利用区域得天独厚的丰富职教资源,坚持强化“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2008年,参加城镇就业与再就业、农民工职业转移等培训后就业率85%以上,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援藏教育成为民族教育窗口(为新西藏建设培养4000多名人才,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作为市级重点中学,重庆西藏中学自1985年建校以来,培养了4000多名藏族人才,出色地完成了智力援藏的政治任务,为促进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国内地西藏班(校)中名列前茅。先后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第五届地球奖等100余项荣誉,为把重庆西藏中学建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民族教育窗口学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全面贯彻中央七号文件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健康素质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更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学校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主阵地,学校体育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突破口。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发展至上教育思想的具体要求。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多管齐下,多处着力,不断创新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创设学校体育工作的条件和氛围,创造学校体育工作的全新局面。2004年6月和8月,我区先后成为重庆市唯一的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和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区。
(一)以加强体育教学管理为抓手,认真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
严格执行体育课程计划,强化体育教学管理,是我区狠抓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严格依照体育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体育课。我们始终把抓好体育课教学放在学校体育工作的首位,逐步建立了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体育教学常规检查制度,禁绝了体育课“放羊”现象。2007年秋季起,督促全区中小学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严格执行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的课时规定,并做到了有教学计划,有课时安排,有教案,有检查。
二是全面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体魄强健、心理健康、意志坚强、精神昂扬、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认真抓好体育课的基础上,以学校自主开发的特色体育锻炼项目实施为载体,切实落实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锻炼计划,拓展和丰富“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形式和内容。多年来,我区大课间活动已形成常规,在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暨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上,我区上桥小学大课间活动论文获全国小学组唯一的金奖,为重庆市和我区争得了荣誉。
三是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带动和牵引效益。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发挥我区体育传统优势,明确打造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目标任务,不断加强业余体育训练队工作,定期举办学校和全区运动会及专项比赛,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水平。近三年来,获国家级、市级体育竞赛等级奖270个,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2 个,市级一等奖 50个,全区国家级和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达到16所。
四是着力培养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队伍。为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为体育教师的学历达标、继续教育、观摩学习铺路搭桥,开设体育教师全员免费培训班和体育骨干教师研修班,加强体育校本教研工作,组织体育教学基本功大赛,体育教师队伍成长迅速。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国家级裁判10人,市、区级骨干教师16人,小学高级教师51人,中学高级教师17人,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均成为社会体育工作指导员。
通过加强体育教学管理,“健康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达到95%以上。领导重视体育,教师关注体育,学生热爱体育,家长支持体育,全社会参与体育,已成为风尚。
(二)以“2+1”项目实施为推手,不断增强学校体育活力
沙坪坝是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全国“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区。在开展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和推进学生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实验工作中,重点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实验工作方案。我们明确了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对学校在组织领导、工作计划、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师资配备、器材设施、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做到了领导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指导到位、督查到位、奖惩到位。
二是上下协同左右配合抓好实验工作。我们组织编写了《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工作指导手册》,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自主选择原则,充分发挥教科研人员和骨干教师作用,广泛调动师生员工、学生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利用五云山寨素质教育基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乒乓球运动中心等教育资源,重点抓好体育学科教学、课外文体活动、大课间活动、课间操及校外活动与学校其他工作的有机结合,研究解决实验标准和评价办法等重难点问题。实验工作启动三年来,以点带面、分层分步推进,实验学校由22所扩大和推广到90所,基本实现了学校全覆盖、学生全参与的实验目标。
三是全面实施“十万师生强身健体工程”。我们积极响应“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在全区开展“十万师生强身健体工程”,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以教委部署、学校组织、师生参与为轮级,以春季长跑活动、秋季运动会为主要项目,引导师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陶冶身心”,感知和认同“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强身健体观念。
四是扎实开展“阳光伙伴”少年集体体育竞赛活动。积极响应教育部、体育总局、全国少工委号召,精心策划、周密部署、认真组织“阳光伙伴”第二季全国少年集体体育竞赛重庆赛区启动仪式、初赛和决赛工作,承担组织“中华少年冠军31脚团队劲跑大赛”重庆赛区的初赛和决赛任务。沙坪坝小学以九秒八四的成绩夺得了“阳光伙伴”第二季重庆赛区冠军。沙坪坝小学代表队和沙坪坝区实验一小代表队代表重庆市赴北京参加全国总决赛取得优异成绩,展示了巴渝少年的风采。我区该项工作得到了教育部、体育总局、全国少工委的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
目前,全区“2+1”项目实验基本形成了上下协同、左右配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呈现出内容新颖、项目丰富、特色鲜明的沙区特点,做到了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正朝着校校有体育特色迈进。
(三)以体育设施建设为前提,努力改善学校体育条件
体育器材设施是开展学校体育的重要物质保障。近三年来,我区逐年加大了对学校的体育场地建设及器材设施配置的投入。
一是配齐配足学校体育教学设备和器材。我区按照《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目录》和《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三年来,投入2000多万元,为全区各中小学配置了体育健身路径(单杠、双杠、平梯、肋木、爬杆、爬绳、攀爬网、过山攀梯、铁索吊桥等)62套、篮球架135副、排球柱30副、乒乓球台210张、跳箱152个、跳高架108副,并为全区中小学下拨200多万元的体育器材专款,支持学校按照《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目录》配齐配足了体育器材。
二是重点向农村中小学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按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实施积极的倾斜政策,在体育设施和器材配置上,重点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农村学校、城市薄弱学校、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以及民族教育的西藏中学和特殊教育的工读学校倾斜,缩小了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体育工作条件的差距。
三是大力实施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建设工程。2007年投入760万元,新建塑胶运动场11个。2008年投入600多万元完成10所学校塑胶运动场建设项目。全区塑胶运动场达到41个,占全区中小学总数的近一半。今年继续安排专项经费修建塑胶运动场,进一步改善学校运动场地条件。
通过多年的投入,我区每所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较好的满足了学校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四)以体育督导评估为引领,全面落实《意见》目标任务
建立体育督导评估机制,是我区完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全面落实《意见》精神的重要保障。
一是把体育工作作为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在沙坪坝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等职业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民办教育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均将学校体育工作作为评价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分类设定了具体的评估标准,给予了较大的分值权重。
二是集中组织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我们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评估指标体系》,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体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沙教督[2007]12号),重点从体育工作管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体育课教学质量、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体育器材设施管理使用、体育特色打造等方面,采取查资料、听汇报、看课表、查设施、访学生、观教学等方式,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公布了督导检查报告。
三是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力度。自2007年起,将体育工作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对学校工作进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纳入对学校督导评估和校长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底,集中表彰了学校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个、先进个人100名。
体育督导评估制度的建立和机制的完善,进一步确保了体育课程的实施和“每天锻炼1小时”、“2+1”项目的落实。
我们将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抓住建设“健康重庆”这一机遇,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和青少年学生健康素质,为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