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在代表委员中引发强烈反响

2021-03-0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方向,激发代表委员的奋进力量。大家纷纷表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理念融入教育的各领域、全过程,努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

  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江苏将聚焦教育评价改革导航定向,研制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江苏方案”,坚决破除“五唯”、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坚决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江苏将聚焦广大家长的烦心事,从细微处发力,在作业、手机、课外读物等方面严格管理,努力确保孩子们充足的睡眠时间,还学校安静的读书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江苏近年来持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推进师德师风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增强。今年,江苏还将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教师资源配置统筹性不强、效益不高的问题。(本报记者 缪志聪 采访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

  肩负起新时代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作为教育界别的委员,我们倍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要严格按照这一要求,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之中。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更好地把报国之志、为民之心和履职之能结合起来,为人民政协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焦以璇 采访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莉娟:

  强教先强师 让中西部教育再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要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作为西部地区民族院校的一名教师,我深有感触。中西部地区的“两不愁三保障”已经实现,如今我们面临的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挑战。

  强教先强师,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但是,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艰苦,人才难进,更难留下。我在基层调研时深有体会,如果教师能够在中西部地区长期执教,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是非常有益的,反之则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师范生定向培养方面,不仅要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也要加强家国意识、情怀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家乡认同感的培养。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

  在教师培训方面,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的教育观念、理念还有待更新。“国培计划”等精准培训,对于中西部教师而言是一汪源头活水,希望能够重点提升教师教育理念,让更多教师在这些培训中成长起来。此外,我希望高校招生能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让更多孩子成长为栋梁之材,反哺家乡。(本报记者 林焕新 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教师尤立增:

  大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字字落在我们的心坎儿上,让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深受鼓舞。

  目前,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教育教学效果不均衡、学生学习机会不均衡、教学技术手段不均衡等问题仍然存在。如何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我建议:一要积极稳妥推进教育资源整合,使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将有限资源有效利用,现有教育公共资源的配置重点向农村倾斜,向经济落后的乡镇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同时,与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相适应,进一步优化县城和中心城区的中小学布局,加快城乡接合部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二要实现教师素质均衡发展,采取对口支援、送教下乡、师资培训等措施,使农村学校、基础薄弱学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三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以远程教育进行师资培训,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以远程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以远程教育实现资源共享,让更多农村孩子受益。(本报记者 刘琴 采访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

  牢牢把握高校办学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位全局、立意高远、内涵丰富。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振奋、深受鼓舞、深受启发。一要深刻认识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重任,应提升从政治高度看教育的战略眼光,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整体战略上研判教育发展大局,在涉及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大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二要深刻把握“培养什么人”的极端重要性。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教育、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各领域。三要深刻把握思政课的极端重要性。必须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四要深刻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在教学上,改革教学和科研评价体系,加快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本报记者 焦以璇 采访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二中校长李有毅:

  营造有利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壮大“四有”好老师队伍和构建优质课程体系,还需要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下补齐短板,营造有利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

  北京十二中在深入推进“德育为先、五育融合”、推动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培养“精神和智慧”双成长的教师队伍、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实践成果。我当选本届政协委员以来,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教育实践基础上,先后就加强教师队伍价值观建设、人格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五育融合等关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提交了提案。

  今天,近距离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回去后一方面要认真传达和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形成更广泛共识;另一方面将更加坚定地持续构建德才兼备、创新人才培养导向的学校教育体系,践行五育融合育人,从新的教育公平观以及学生终身发展和身心健康出发深入推进个性化教育,以期更好地实现满足新时代需要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重任。(本报记者 高毅哲 采访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

  当好儿童健康全面发展“引路人”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体现了党对医药卫生事业、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领域的基层工作者,借此机会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参会的几点感受:一是激励。近年来,党和国家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学前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作为教师,要心怀感恩,始终把幼儿发展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当好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的“引路人”,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教育情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动力。办好学前教育既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储能蓄力。百姓需求就是学前教育工作者进行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三是决心。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并以实践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牢牢把握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主旋律,真抓实干、务实求效,要敢于担当、勇挑重担,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要合作共赢、共谋发展,让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走稳走实走远。(本报记者 李萍 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

  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启发我深深地思考。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和使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体系落实立德树人,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用红色基因培根铸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也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根基,只有扎根中国大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挖掘新观点、新理念,才能构建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统筹推进教育评价、育人方式等改革,就要尽快补齐短板,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学科教学整体育人等功效,让“五育”像阳光雨露一样滋养着学生健康成长。必须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人才,更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学识、有见识、有胆识的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创新能力强的劳动者。(本报记者 林焕新 采访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

  注重补齐补足教师队伍中的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现场,和委员们讨论交流,共商国是,让委员们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这为“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如何开好头、起好步”指明了根本方向——从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入手,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地方院校包括民办院校在内的教师队伍建设,应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夯实教师队伍政治建设基础。要把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师队伍的方向建设作为“十四五”期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以教师队伍的方向建设为保障,保证整个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方向的正确性。

  第二,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注重补齐补足教师队伍中的短板。要拓宽渠道,加快美育、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培养。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多元形式运用社会资源,通过兼职教师形式来扩展美育、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资源,从而保障“五育并举”,全方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三,要拓宽教师培养途径,尤其是要注重通过产教协同、校企合作、科教融合等多种途径来加强教师的实践教育培养。学校教育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首先要从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入手。(本报记者 刘琴 李萍 采访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意识

  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倍感荣幸、深受鼓舞。作为亲历“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高校教师,我感到无比自豪和激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这些都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肩负着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作为研究生导师,我一定会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我目前正带领学生从事碳中和的研究,致力于解决二氧化碳转化中的瓶颈问题。在我看来,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科研工作者生逢其时、责任重大。

  今后,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科研报国的责任担当,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相结合,勇挑重担,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聚焦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在至诚报国、甘于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早日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报记者 焦以璇 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