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的陆续颁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进校园、进课本、进课堂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落地生根?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建议,可考虑在大中小学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更加精准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如果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树干之所以又粗又壮,是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杨朝明说,中华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之一,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杨朝明长期生活工作在山东曲阜,在当地亲身经历和参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他在调研中发现,许多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已经进入中小学校园,成为诵读教材。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状况在各地还不均衡,一些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提升。
杨朝明建议,在国家和教育部门设置专门机构,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制定有利于推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配套政策、措施,在学校设置教师专职编制、专项经费投入等。
杨朝明还建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教学与整个学校教育有机融通。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坚持系统完整、持续深入、回归经典、弘扬精华、知行合一、学思并重原则,以文化经典、思想精粹、精神内涵、传统美德、文化常识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筑牢民族根基。(本报记者 于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