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清晨目送女儿蹦跳着跑进幼儿园大门,我总忍不住多看几眼她俏皮的小辫子和律动的裙摆。作为一位90后父亲,一直简单地以为学前教育不过是“带孩子玩”的简单事,直到发现女儿在幼儿园的变化,我才明白:《学前教育法》不仅关乎千万家庭的当下选择,更承载着孩子的未来。这部法律以庄严的形式诠释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一、从"放养式养育"到"科学式护航",重塑教育认知
我们这一代父亲大多被“散养”长大,弹珠、泥巴、掏鸟窝构成了童年记忆。当自己成为父亲后,面对琳琅满目的早教机构和五花八门的教育理念,常常陷入“用过去经验养育未来孩子”的困境。《学前教育法》第二章“学前儿童”中明确规定“尊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这十二个字犹如醍醐灌顶。
女儿三岁时,我曾因她背不下一首古诗而焦虑,甚至考虑过好多“揠苗助长”的办法。直到读完《学前教育法》,才明白超前教育就像强迫幼苗开花,违反自然规律。法律将幼儿发展关键期、游戏教学、科学培养等理念转化为刚性规范,实际上是在帮助成千上万像我这样的“焦虑父亲”建立科学育儿观。现在我会特意观察女儿在搭建积木时候的模样——那皱着小眉头思考如何让“大高楼”不倒的神情,远比死记硬背更令人欣慰。
二、从"托管式父亲"到"教育合伙人",激活参与能量
传统观念中,幼儿教育似乎是母亲的“专属领地”。家长会上清一色的妈妈群体,班级群里的育儿讨论,接送孩子的家长队伍,父亲身影总是稀缺。《学前教育法》第五十八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积极配合、支持幼儿园开展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条款,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家长的教育责任。
幸运的是,我陪女儿参加了幼儿园组织的趣味运动会、家长进校园等各式各样的亲子活动,切身感受到了陪伴孩子时给她带来的喜悦和自信;在经历了无数次陪她洗漱,给她扎辫子,陪她学习,陪她游戏这些生活点滴之后,她对我的印象也有所改观,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她的一种信任和认可,甚至是依赖,这是一个父亲梦寐以求的感受。这些点滴的汇聚正在悄然改变着家庭育儿的现状,对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都是极大的促进。这何尝不是法律带来的意外收获。
三、从"单一赛道"到"多元成长",守护多彩童年
在“内卷”焦虑弥漫的当下,多少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奔波于各种培训班。我曾见过五岁孩子背着比身体还大的画板不情愿地去学素描,也听过家长炫耀孩子能背百首唐诗的“战绩”。学前教育法第五十九条“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动小学化”的规定,犹如一针清醒剂。
女儿上中班了,幼儿园也丰富了更多教学方法,从“章鱼先生的伞铺”到“阅读月活动”,从非洲鼓学习到体能锻炼,每当她把做好的雨伞和我们分享,把学到的本领向我们“炫耀”时,我突然理解法律保护的不仅是游戏权利,更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完整方式。现在的幼儿园评估体系不再聚焦“会多少字、算多少题”,而是关注“能否独立整理床铺、是否愿意分享玩具”等生活能力。这些改变让作为父亲的我逐渐放下“抢跑”执念,学会欣赏女儿像植物生长般自然舒展的成长节奏。
《学前教育法》出台以来,我书架上多了许多育儿书籍,手机里收藏着幼儿膳食搭配指南,本地网红带娃打卡必去等元素,周末行程增加了亲子之旅。这部法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父亲在早期教育中的缺位,更像一座桥梁,连接起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完整拼图。
当法律条文转化为女儿书包里越来越丰富的自然标本,转化为父女睡前阅读时热烈的讨论,转化为家庭相册中越来越多的共同探索世界的影像,我深刻体会到:最好的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作为父亲,我们或许给不了孩子豪宅名车,但可以用陪伴浇灌她的好奇心,用尊重守护她的自主性,用法律赋予的智慧做她成长路上的园丁,这大概就是《学前教育法》给当代父亲最珍贵的启示!(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 中三班 祝千寻家长)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