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以法为锚,护航成长新程

2025-05-19 来源:基础教育司收藏

  一年逢春之际,我迎来了教育生涯的特别转折——从中班副班教师转型为大班主任教师。面对这群即将奔赴小学的“准毕业生们”,《学前教育法》的条文不再仅是工作准则,更成为破解成长密码的钥匙。在与32名孩子的朝夕相处中,那些法律文本逐渐化作具体的教育现场,让我深刻体悟:大班教育既要守护童年的纯粹,更要为生命成长蓄力。

  一、赋权与规则:让自主意识向阳生长  

  来到新的班级,活动室内的“班级公约墙”还是一片空白。当我像往年那样准备张贴规则时,6岁的多多突然举手:“老师,为什么不能让我们自己定规矩?”这句话如石子投入心湖,让我想起学前教育法中“尊重学前儿童人格尊严,倾听、了解学前儿童的意见”的条款。我们开启了为期三周的“立法工程”:孩子们用图画表达对规则的设想,通过辩论会协商“午睡能否带玩偶”,用投票器决定“值日生轮换方式”。当“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作为第8条公约被郑重贴上墙时,法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抽象概念,变成了孩子们守护自身权益的具象表达。

  这种赋权意识在日常生根发芽。每天清晨的“班级议会”上,孩子们用“红绿灯评价法”反思本周表现;在“时间管理局”活动中,他们自主设计作息表,用沙漏管理游戏时长。

  二、游戏化课程:在探索中衔接未来  

  “小学老师会很严厉么?我可以找到教室么?”面对孩子们的担忧,我决定用项目式学习破解孩子们的焦虑。我们以“探秘小学”为主题开展游戏:在角色区体验“十分钟课堂”,甚至发起“书包整理大赛”。当他们在科学区用弹簧秤比较书本重量,在数学区用统计表记录“课间十五分钟能做什么”时,那些为适应小学而设置的能力目标,早已在游戏中悄然实现。

  最令人惊喜的是4月“AI魔法”读书月。孩子们连续三周沉迷与AI对话,尝试用科技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并用AI生成小学的图片,到后来孩子们能准确用语言描绘出自己期待的小学是怎样的,请AI生成动画,孩子们津津有味的“云上参观”,孩子们变身为一个个小小设计师,用创造力、想象力与行动力,描绘着小学的蓝图同时,也利用起班级中的低结构、废旧材料搭建心目中的小学。这让我真切体会到法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深层智慧——当教育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时,知识自会沿着兴趣的藤蔓攀援而上。

  三、协同共育:编织成长安全网  

  “老师,孩子马上上小学了,他在幼儿园的专注力怎么样?孩子到小学后能跟上进度么?”面对家长的焦虑,我以学前教育法第五十八条为指引,开启了“教育观念革新”。在“家长助教日”中,工程师爸爸带着孩子们用乐高解构汉字,作家妈妈用绘本故事演绎数学逻辑;通过“成长可视化系统”,家长们每天收到孩子游戏中的学习故事:一段积木搭建视频背后是空间思维发展,角色扮演对话实录中藏着语言表达进步。

  特别在家长会上,当家长们写下“希望二十年后的你依然保持好奇心”的信件时,教育共识在温情中达成。《学前教育法》架起的不仅是制度之桥,更是心灵相通的虹霓。

  如今,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毕业倒计时”仅剩70余天。回望这一年,学前教育法于我而言,不再是文件柜中的白纸黑字:它是晨间签到台上孩子自主打勾的签到表,是游戏活动中此起彼伏的思维碰撞,是家长会上共绘的教育愿景图。作为大班幼儿成长路上的摆渡人,我深切体会到:教育立法的终极价值,不在于约束与评判,而在于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在法治的星河中,找到守护童年的那束光。当我们以法律为舟楫,以爱心为风帆,必能护送每一颗童心安稳渡过成长之河,奔向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辽宁省鞍山市白鸽幼儿园 陈茜茹)

(责任编辑:尹瑜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