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区域教研赋能幼儿园质量提升

——北京市大兴区落实《评估指南》的创新实践

2025-05-20 来源:基础教育司收藏

  北京市大兴区教委

  一、背景与教研模式创新

  北京市大兴区作为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试点区”,积极响应《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要求,针对区内157所不同类型幼儿园的发展需求,创新性地重构了区域教研机制。面对传统教研中存在的“重形式、轻实践”问题,区教研室通过下沉工作重心,建立了“区、园、班”三级联动教研模式。这一模式以“陪伴式支持”取代传统的“指令性指导”,充分尊重各园所的自主权和发展特色。教研工作重点聚焦于游戏环境创设、一日作息优化、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三大核心领域,通过实践导向的教研活动,切实推动《评估指南》精神在幼儿园落地生根。

  二、个性化支持推动环境与材料改造

  在环境与材料改造方面,教研团队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区内幼儿园普遍存在环境装饰性强、区域功能割裂、材料高结构化等问题,难以真正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学习潜能。为此,教研员采取“一园一策”的个性化支持策略,针对不同园所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指导。以旧宫镇第一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园拥有1.2万平方米的户外场地和30余种树木资源,但前期未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教研团队通过组织儿童会议、开展家长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幼儿的真实需求,指导幼儿园将环境改造为充满自然野趣的探索乐园。改造后的环境增设了山坡、沟渠等自然地形,建立了开放式的“材料超市”,打破了原有的区域边界限制,为幼儿提供了更丰富的游戏可能。

  三、赋权赋能优化一日生活作息

  在优化一日生活作息方面,教研团队发现原有作息安排存在诸多问题:时间分配过于死板、游戏时间零散、过渡环节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教研员创新性地提出"赋权班级"的改革思路,将作息安排的自主权交还给一线教师和幼儿。大兴区第一幼儿园大二班在试行新作息时,发现幼儿在自主加餐环节存在时间管理困难。在教研员的指导下,班级教师组织幼儿共同讨论解决方案,最终采用了“音乐提示法”,让幼儿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加餐时间。这一改革不仅使作息安排更加灵活合理,更让幼儿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同时也显著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和决策能力。

  四、聚焦现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观察与倾听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前期调研,教研团队发现区内教师普遍存在观察碎片化、倾听表面化、对话浅薄化等专业发展瓶颈。为突破这些困境,教研员采取驻园指导的方式,开展基于真实教育情境的“现场教研”。在大兴区第三幼儿园的“土坡游戏”案例研讨中,教研员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如“这个幼儿的个性特点是什么?”“她之前是否有相关游戏经验?”“为什么后来会主动寻找工具?”等问题,引导教师从多维度分析幼儿行为,深入理解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关系。这种基于真实案例的研讨方式,有效帮助教师建立了“观察-分析-支持”的专业思维模式。

  五、实践成效与未来展望

  经过持续的改革实践,大兴区的区域教研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更加凸显园本特色,幼儿的游戏自主性和探索欲望明显增强;一日作息改革使教育过程更加尊重儿童主体性;教师的观察分析能力和专业自信显著提升。然而,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等。展望未来,大兴区将继续深化三级教研体系建设,通过建立数字化教研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完善长效跟踪机制,推动《评估指南》精神在全区幼儿园的全面落实。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区域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为落实“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探索出了有效路径。

(责任编辑:尹瑜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