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微更新助推老区古村振兴

——中国矿业大学“乡研社”帮扶毛铺古村振兴纪实

2022-09-19 来源:规划司收藏

  一、摘要

  2013年8月,林祖锐教授团队受到河南省“英雄梦·新县梦”公益活动的感召入驻毛铺村。团队调研发现,村庄拥有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却因资金不足无法有效利用。看到这一现状,团队成员惋惜之余,也下决心将古村落保护付诸实践。团队秉持“微改造助力村庄活化”的初心,联系组织和企业筹集资金,对祠堂、池塘界面和公厕进行改造设计,用少量资金完成了改造过程,帮助改善了村庄的环境。团队还完成了一系列旅游保护规划,明确了毛铺古村落的发展方向。在改造中,团队对村民进行“陪伴式”帮扶,采取共建的方式和村民建立信任,动员村民一起完成建设。团队在项目实施中,总结出“两微一众”的公益模式和“轻微小众”的服务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其他村落的改造中。十年内,团队完成了5省9村的改造,帮助这些村落取得了显著的改造成效。

  二、背景

  项目的契机源于2010级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刘钊,他在课堂上介绍了他的家乡——河南省新县毛铺古村:一个起源于清朝的古村落,居住着没落的彭姓大家族,断壁残垣中仍可见往日的恢弘。村落里珍贵历史文化资源日渐流失的现状让他倍感心痛,他因此涌起一个念头:一定要全力保护那些衰落的古村落!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周河乡毛铺村地处大别山腹地,距离县城26公里,是淮河重要支流白露河的发源地之一。全村辖区面积13.5平方公里,包括19个村民组、53个自然村,总人口561户2209人,村落整体地处群山之间的谷地,山环水绕,环境良好,交通便利,村内有13个门楼大院和一个彭氏宗祠(永祥祠)。祠堂内有戏楼、拜厅、正殿、学堂、厨房等,旧时兼做全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毛铺村的建筑带有明显的徽派和鄂东北建筑的特点,呈现灰墙黛瓦、素朴精致的“类徽派风格”。

  团队通过对村庄的调研,发现村落还保留着完整的汉潢古道、祠堂和明清古民居大院等重要古迹。毛铺村的产业主要有板栗、油茶、野生猕猴桃和银杏等经济作物以及香木制作和牛耳朵烟生产。此外,村庄内还保留着古法榨油、古法制香、古法做烟的三绝非遗资源。

  同时,团队也发现村庄存在着以下问题:村落除少数仍然从事农耕劳作的人外,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人口结构主要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村落空心化严重;村内人居环境条件差,道路环境杂乱不堪,旱厕林立,部分建筑处于荒废的状态;村内的特色产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非遗资源也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面对村庄的种种问题,林祖锐教授团队另辟蹊径,从村庄的关键节点入手,以“针灸”的理念进行细致入微的改造,避免了传统的大拆大建模式。通过改造取得一些经济成效的同时,村民和团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许多村民请求林教授团队帮助他们对民居和村落环境进行更多的改造。在村民们的积极参与下,村庄的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

  三、故事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在河南省信阳市的一个山脚下,一片绿意葱茏、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景象映入眼帘。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毛铺村古民居大院屋顶的瓦片上时,鸡鸣声也叫醒了沉睡的村民。远远望去,古老的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恍惚间时光仿佛回到了热闹的百年前。

  背上背包,带上行囊,在“英雄梦,新县梦”的公益活动感召下,中国矿业大学“乡研社”团队开始了为期两周的毛铺村调研之旅。

  “前面就是我的家乡了!”带队的学生刘钊激动地向团队其他成员介绍。车上的队员都从车窗望向刘钊所指的方向,若有所思,大家心心念念的目的地近在眼前。青山苍翠,山路蜿蜒,纵有山路十八弯,也不能阻挠大家一探究竟的心。

  厚重、淡雅,是团队所有人对毛铺村的第一印象。可是当团队成员渐渐靠近村庄时,才慢慢发现眼前所见之景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杂乱的旱厕,破旧的器械,正好安置在村庄入口,由于长久无人打理,这些旱厕严重影响了村落的人居环境,在它们排布密集的地方,气味更是恶臭难忍。进入村庄内部以后,大家发现村庄里人烟稀少,而且都是些古稀之年的老人和牙牙学语的孩童,年轻人非常少。在与几位老人的对话中,团队成员了解到,由于村内的产业疏于发展,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村落内早已没了多年前那般热闹的景象。听到老人们的倾诉,大家都不由发出叹息,也更加明白这次调研的重要性。

  然而,村庄的没落不仅仅体现在人居环境变差、产业薄弱、劳动力流失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地区本土文化的没落。彭氏宗祠即先祖二十六世祖永祥公后裔的祭祖地,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的地方,如今也渐渐走向没落。为了不破坏祠堂原有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承,团队结合测绘手段对其进行了深度调研,对彭氏宗谱和宗祠资料也进行了透彻研究。此外,负责设计的同学仔细研究了古建筑的木结构,最终给出了一份高质量的改造设计方案。

  有了设计方案,资金问题却让团队成员犯难。“我们之前不是没想过改造,可是房子还没拆,钱就不够了。”村里的老人如是说道。按照村民的说法,之前不是没有改造的项目,只是原来的方案比较注重大改大造,希望一次性让毛铺村实现彻底翻新,最终导致资金无法周转。

  团队成员综合考虑之后,决定从实际出发,选用本土特有材料进行建筑改造,并且聘请当地有能力的村民、砖瓦匠作为建筑工人,给予更多人就业机会。这样做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当地的文化特色,让产业发展起来,让村庄“活”起来。

  团队成员坚持感召动员村民,将改造方案讲给大家听,改得不好再改,做得不合理再做,在征求了毛铺村村民同意后,最终才落实了改造。团队与河南省文物修复研究所合作修复彭氏宗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保护了彭氏家族的文化传承,增强了当地村民的文化自信。

  经过几年改造,毛铺村村容村貌得到大幅度提升,臭味熏天的旱厕早已不复存在,被排排整齐的公厕替代。彭氏祠堂重新建成,古老文化重获新生,这里的建筑再次有了灵魂!这里的文化终于得到传承!

  除此之外,更令人惊喜的是,美丽的村落吸引了一批批前来旅游的外地人,他们感叹新毛铺村的生机,感叹古村落鲜活的文化生命。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当地带来了人气,也极大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家乐、民宿、景点建设落到实处。游客们谈及此处的旅游体验,都是赞不绝口。年轻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这里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深入群众、了解村民意见,到鼓励村民参与、倡导加入建设,再到动员年轻人返乡、全民参与建设,这些都离不开团队成员和毛铺村全体村民的努力。

  团队秉持着“轻介入、微改造、小资产、众参与”的公益理念,做到了不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不影响村落的原有格局,从局部与细节进行小改造、小更新,大大降低了建设所用成本。这种循环再生的方式,如中医针灸一般,动作虽小,效用却大,抓住村庄建设的关键节点,如同找到了中医理疗里的穴位,探索出了一条更具特色、更具有长远效益的古村建设振兴之路。

  在整个项目中,给团队成员印象最深的是改造后与村中老人的一次对话。一个清晨,团队队员在村里碰见了晨练的老人,老人家亲切的说道:“这日子变好咯,房子也修好了,仿佛让我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处处都很热闹喔!”听到这些话,队员们脸上也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让古村落恢复生机、聚集人气,不就是团队里每个人做这个公益项目的初衷吗?如今这一切成为现实,团队里的每个人怎么能不喜悦和自豪呢?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团队的改造故事仍在继续......

  四、成效

  毛铺村在团队的帮扶下,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村落文化得到活化,村庄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目前,当地成功举办了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式发行了《毛铺村志》,把留耕乡村文化合作社办得红红火火。毛铺古村如今已经步入了文化旅游发展的快车道,已建设精品民宿3家,农家乐10余家,餐位460个。村庄改造后共接待游客30.5万人,游客增长率为131%,每年总收益900万元,特色产业的发展也使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4636元。

  改造完成后,团队持续跟踪毛铺村发展状况,并于2014年10月帮助其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10月帮助其成功申报“中国景观村落”,2016年帮助其成功申报“河南省重点文物单位”,同年毛铺村也被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景观村落动态公益试点村落”。

  毛铺村的改造项目中,团队成员与村民共建,增强了村民主体意识;以微更新撬动古村落改造,明确了村落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村落里,团队成员和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改造结束后村民给团队手写感谢信;在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第七届薪火相传——文化遗产守护者年度杰出人物”评选里,团队在全国数百个古村落保护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七届寻找文化遗产守护者年度杰出团队”称号;新县人民政府授予林祖锐教授“荣誉村民”称号;河南日报、信阳日报、新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对团队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团队成果入选第一届高校旅游帮扶十大典型案例。

  五、经验

  总结多年工作经验,团队探索出了“两微一众”的高校旅游帮扶模式,并形成了完善的服务设计理念和完整的公益服务模式。具体而言:

  “微更新”:摒弃大规模改造,在充分调研村落背景下,采取渐进式、温和式、微规模的更新实现村落复兴,注重人的需求,符合人的尺度。

  “微规划”:遵循“自组织”理念,抛弃初期疾风暴雨式“大拆大建”,倡导“有机更生”,积极拓展“微空间”。

  “众参与”:扶持中小规模的商业及文化功能的发展,提升村民参与度,主张吸引社会各界共建村落,倡导村民返乡建设,推动村落可持续发展。

  村落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古村之友”等组织寻求帮助,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帮扶需求,很快建立与团队的联系。在政府、基金会、村民的支持下,团队为村落提供设计方案。改造过程中,团队努力减少开销,做到“小资产”——主张以较小投入“针灸式”解决关键问题,启动资金少;聘用本村工匠,施工开销小,使得乡村改建向“更经济”“更持续”“更低碳”的发展方向前进。

  团队的公益模式流程在村落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成熟。村落从基金会、社会组织联系到团队,同时团队成员通过假期实践调研、网络宣传,主动了解更多的村落,并与村落进行对接。通过实地调研评估,对村落深入了解后,团队结合村民意愿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对方案进行公示与评审论证,并结合村落的反馈意见对方案进行再次完善。方案确定之后,在规划实施环节,团队通过“陪伴式”的共建,激发村民主体意识,并以实际成效激励村民返乡自建,全民参与建设,改善当地人居环境的同时,激活村落活力。改造完成以后,团队会对村落进行回访,通过现状反馈吸取更多的意见。

  通过这一套成熟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在2013年至2022年的10年时间里,团队在全国各地推广乡村旅游帮扶模式,足迹遍布全国5省,已帮助9个村落、累计42个节点空间进行改造,共增加就业岗位7000多个;村落人均年收入增长1.2万元,增长率高达300%;累计撬动各类资金4.5亿元,增收5050余万元。

  以改变古村落小节点的方式,撬动旅游振兴乡村的一角,叩开乡村发展康庄道路的大门!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团队通过规划设计帮扶乡村旅游振兴的工作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不同的村落有独特的文化,村落的改造需要耐心去钻研村落的特点,并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紧密结合村落的特色。希望在更多人的共同努力下,更多的村庄能保留住原有风貌,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更具时代特点的村落建设。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