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复旦大学: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儿童职业启蒙项目

2023-04-10 来源:规划司收藏

  复旦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调动高校的优势资源,聚焦基础教育这一核心领域和青少年这一重点群体,根据云南省永平县的实际情况,在既往帮扶工作的基础上,调集学科力量,设计实施农村儿童职业启蒙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从改变脱贫地区群众的思想观念着手,以青少年为中心扶智扶志,激发脱贫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基本情况

  1.现实需求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城市地区的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大部分会继续接受普通高中的教育,而农村地区的比例则低得多。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倾向于在结束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便进入社会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相对较少接受中高等教育,其向上发展的可能性受限,容易在代际间传递贫困。而儿童是撬动贫困家庭内生动力的最有力杠杆。

  既有的教育帮扶模式中,“控辍保学”和教育均等化的硬件设施建设等措施形成了外部推力。通过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则有利于提升帮扶对象的内生动力,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我国针对农村儿童心理社会需求的现有干预项目多基于问题取向,以干预消极行为为主,对儿童发展的品质相对关注不足。儿童职业探索将儿童积极成长和发展的能力与其未来职业发展和生活目标相联系,是促进处境不利儿童正向发展的有效干预切入点。

  2019-2021年,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的项目组在云南脱贫地区的长期调研结果显示,当地儿童对自身的未来缺乏想象与规划,即使他们对未来持有目标,也较少思考实现目标的路径,需要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动力,提升学习的意义感。

  2.项目目标

  基于青少年正向发展取向和生活设计(life design)理论,本项目以职业探索为媒介,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儿童设计和实施社会工作干预项目,旨在提升农村儿童的未来规划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项目为脱贫地区乡村小学高年级学生量身定做,历时两年(2021-2022),以云南省永平县的两间乡村小学为试点,从儿童准备升读5年级开始,持续服务到6年级结束。

  3.项目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传统上,有两种应对儿童成长问题的干预思路,分别是问题取向和发展取向。问题取向对儿童时期的发展采取较为负面的态度,强调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而青少年正向发展取向(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以潜能的视角来定义儿童的发展,强调儿童具备积极成长的潜能。该取向将儿童身上所表现出的潜能视为有待开发的资源,重新激发儿童的发展资源。职业探索作为该取向的一个重要领域,能够通过引导儿童对自我能力、兴趣、个性等内在特质的探索,协助其挖掘自身内部的积极发展资源。

  本项目从正向发展观出发,避免用问题视角对脱贫地区的农村儿童标签化,从关注潜能的角度提升农村儿童的正向发展,以提升脱贫地区儿童的学业承诺和社会情感能力。

  二、实施进展

  1.需求评估与试点学校的筛选

  项目组自2018年起在云南省永平县持续开展需求调研,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和社科类专业所在的志德书院招募志愿者。项目组邀请多位儿童青少年领域方面的专家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传授与儿童沟通的技巧、儿童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当地的扶贫实践与发展短板等。2018年,项目组实地调研10个村庄,访谈各村主任、支书,走访近60个农户家庭,和民政、妇联、共青团、残联、扶贫办等县政府各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综合考虑已有资源和需求迫切性,逐渐将项目重心聚焦于当地儿童发展方面;2019年初,团队对龙街镇上村近50户困境儿童进行家访,在此次需求评估基础上于2019年夏季在上村开展职业启蒙项目夏令营(预试验);2021年,在预试验基础上优化项目方案,开展正式干预。

  2021年春季,项目组对参与正式干预的乡村学校进行筛选。在永平教育局相关同志带领下,项目团队走访了永平县10间乡村小学,了解每间学校的教学理念和管理风格,以及对农村儿童职业启蒙项目的兴趣。项目团队通过精细的项目设计、流畅的项目实施、显著的项目效果和严谨务实的工作风格,消除了校方疑虑,最后选择了教育理念相对契合、教学管理比较规范、明确表达有意愿参与项目的两间学校作为项目试点单位。

  2.项目方案设计

  项目采用的儿童职业探索来自“生活设计”(life design)的理念,强调采取预防性的举措,帮助儿童在生命早期学会为各种可能性做准备。通过探索自我与工作世界(the World of Work),儿童能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自我特质与相适应的潜在职业,从而使其职业规划更明确,并在规划职业道路时更具信心。

  项目组基于生活设计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设计方案,希望提高儿童对未来多变的工作世界持有的积极认知和适应性。通过一系列认知任务,激发儿童职业好奇,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与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提升教育期望;同时通过练习“目标设定”(Goal Setting),学习制定行动步骤,提升未来规划能力。

  3.评估工具

  项目采用了职业适应量表和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项目效果评测。职业适应量表中采用了职业好奇与职业关注两个子量表,对儿童的生涯适应力水平进行评测;儿童自我效能感量表划分为社会自我效能感、学术自我效能感、情绪自我效能感三个领域,可对儿童的各个领域的自我效能感进行观察。

  4.项目实施过程

  (1)服务对象的选择与招募

  项目的服务对象是当地小学的四年级学生(10-12岁),此年龄阶段的儿童处于对未来充满信心与获得能力品质的关键时期。项目组于2019年在当地开展的测试显示,1-3年级的儿童对职业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4-6年级的儿童开始对未来的职业选择进行有限的思考。相较于6年级毕业班学生,4年级和5年级的学生还未面临小升初的压力,尚有时间和机会夯实进入中学前的学业基础。因此,项目组在云南省永平县选取5所在教学管理、4年级学业成绩都处于当地乡镇中游的乡村小学开展项目,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2)服务项目的实施

  项目第一期于2021年7月19日至2021年12月30日实施。这种心理社会干预旨在刺激儿童职业发展中的三个重要资源——职业好奇心、职业关注和自我效能。在半年的时间内,参与学生连续接受4轮以“职业启蒙”为主题的活动。

  第一阶段:建立职业好奇、职业关注和自我效能感

  2021年7-8月,项目组开展了为期6天的夏令营。活动采取整合性的小组社会工作设计,学生在导师带领下体验社会管理类、建筑类、财务类、服务类、农业类、健康医疗类、文化传播类在内的七个职业类型。每个职业类型通过互动式、参与式活动,引领儿童了解该职业的工作内容、所需的职业品质,以及为从事该职业所需要做的准备。

  通过亲子连线,儿童向家长请教农业生产经验,完成农业种植养殖手册。在此基础上,各小组介绍制作的手册内容,并分享向父母学习到哪些品质。接着小组完成农业机器人的设计和分享,领会新兴职业农民对科技知识的要求,带领者引导孩子们理解当下学习的科目对将来从事职业农民的意义。项目组还邀请当地的职业人物到学校向儿童分享其个人的职业经历。最后一天是带领孩子们制作趣味简历,书写参加活动后的收获及当下的职业理想,并制定下一段时间的小目标;并通过“模拟招聘会”,在团队协作中综合性地回顾前述职业的品质。

  活动全程以“星星榜”为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遵守规范的组员奖励“星星”,每日计算各小组的星星总和,获胜组获得相应的奖励。结营时,项目组开展了家庭教育课堂,向家长们反馈孩子们在夏令营中的表现,并提供关于提升孩子自信心、有效亲子陪伴的指导。

  第二阶段:强化上一阶段成果

  2021年9月中旬,项目组开展书信反馈,强化参与学生在夏令营中建立的认知和行为改变。项目组的导师团队给组内的儿童各寄送一封短信,回顾孩子在夏令营期间发生的正向改变,鼓励孩子朝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努力。据班主任反馈,孩子开学返校后精神面貌有显著提升。

  第三阶段:提升未来规划能力和学业效能感

  2021年11月初,项目组开展为期一天的“秋季加强营”。“加强营”旨在唤起儿童对于夏令营所学内容的记忆,提升儿童的规划力和执行力。带组的项目成员以自身的学业安排和生涯规划为示范,分享过去一段时间在制定目标的基础上如何付诸行动,继而邀请参与儿童分享夏令营以来的进步和新学期的目标。儿童通过角色扮演,掌握提升自控力的技巧。接着以军事为职业背景,通过破译密码的参与式活动,体验制定目标的恰当方式,并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这一阶段,激励机制由“星星榜”升级为“社会情感能力能量豆”,项目成员离开当地期间,由班主任老师根据儿童的进步情况给予能量豆,以保证正向改变的持续发生。

  第四阶段:强化上一阶段成果

  2021年12月,进行书信反馈,强化在“秋季加强营”中习得的自控力提升技巧、目标制定技巧。每个导师给组内成员再寄一封短信,对过去一段时间组员的进步予以肯定,并附上“加强营”的照片。带队老师也与班主任保持沟通,为他们改进教学方式提供支持。

  (3)大学生团队的培训与督导

  大学生志愿者全程参与项目设计并接受系统培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系统回顾相关文献、整合有效干预证据、分组设计活动,实地带领小组社会工作,并持续接受专业督导。

  (4)同步培育当地机构

  前期,项目组结合社会工作教育扶贫工作成功孵化了永平县“缘爱行动”服务中心。在“未来可期”项目中,邀请“缘爱行动”工作人员全程参与,学习项目的设计思路、质量把控、督导方式、干预技巧等。以“未来可期”项目为媒介,指导教师同步培训“缘爱行动”工作团队。

  三、主要特点

  1.面向未来:从儿童入手撬动家庭的内生动力

  传统上,职业教育的实务与研究主要关注高中生和大学生。然而,职业探索的研究者指出,职业身份的发展始于童年时期。研究显示,即使4-5岁的儿童也有能力在精神上进入未来,并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儿童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是撬动贫困家庭内生动力的杠杆。前期的需求评估显示,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农村家长都很支持孩子的教育和发展。增强儿童改变现状的动力,将为整个家庭带来持续改变的能动性。

  2.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与潜能

  职业发展始于儿童时期的成长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必须回答“我是谁”,而问题的答案必须包含他们的优势、改进之处、兴趣等。应将服务视为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将服务对象的问题非个人化。在前期的需求评估中发现,永平县的农村儿童大多在健康习惯、朋辈交往、情绪管理等方面也需要引导,但他们仍对未来满怀憧憬,热爱家乡,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务,熟悉农业生产技能和农村环境,体谅父母的辛苦。这些都是当地儿童的资源、优势和潜能,有助于建立其积极的自我身份。

  因此,在职业探索的活动设计中,应尽可能立足于当地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放大优势,让儿童所体验的职业与生活相联结。

  3.属地化服务提供者的能力建设

  在实地项目开展过程中,项目组邀请当地新培育的社会服务机构工作者作为小组的辅助带领者,并邀请他们参加当天活动结束后的团队集体督导,为属地化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提供手把手教学。项目组的老师们看重落实行动准时、高效,往往提前筹备,积极联动各合作方,列出计划、实施步骤,按时集合、出发,当天复盘工作情况,及时进行专业督导,促使“缘爱行动”向纪律性和规范化迈进。

  项目组向当地小学教师提供活动方案并解释说明,邀请他们全程观摩活动,为当地小学骨干教师学习参与式课程开发和实施创造条件,传递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技巧。

  四、成效经验

  1.项目成效

  项目组设置了参照组,与参与学生进行对照评估,共有191名学生参加了前测。2021年的阶段性评估数据显示,参与儿童在职业兴趣、职业关注、学业期望、社会交往效能感、情绪管理效能感都比对照组有显著进步。

  对参与项目儿童的访谈资料分析结果亦显示,他们在以上指标方面得到了改善。在职业关注方面,儿童参与者称,参与项目后,他们的教育和职业目标变得更明确,对未来的职业目标感到乐观,更专注于教育途径。例如,一个孩子表示:“我曾经想成为一名舞蹈家,现在,我更坚定了这个梦想,即使我在实现职业目标的路上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但我会勇敢地面对这些,实现我的目标。”

  在职业好奇心方面,定性结果表明参与者增加了对自己和职业的了解,他们能够整合优势、劣势、兴趣和价值观方面的自我表征,并对某些职业有深刻的理解。例如,一个孩子表示:“我的缺点是我的沟通方式不是很友好,我喜欢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我的优势是我的声音很大,会积极回答问题。”此外,儿童参与者在参加项目后,对多样化的职业探索有更高的动机。

  关于自我效能,孩子们表示,他们通过参与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团队合作获得经验,从而提高对其能力的积极态度。例如,一个孩子表示:“我以前认为自己很没用,但现在我认为我还是很有用的。因为当我们创作那些画和创作短篇小说时,我自己觉得自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团队出了力。”此外,鼓励、角色扮演、观察模仿也提高了儿童参与者的信心。另一个孩子也表示:“起初,我认为自己表达能力不强,来后,我发现自己其实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一开始我不太情愿上台演讲时,在同学的鼓励下,我勇敢站上了讲台。”

  2.成长收获

  第一,探索一种学研用相结合的新模式。2018年以来,“农村儿童职业启蒙”项目组以云南省永平县为实践基地,带领近40名复旦大学社会工作系学生深耕该项目,致力于阻断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团队招募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自社会工作、社会学、新闻学等多个专业,在培训和督导后,能够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应用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儿童。师生团队累计在永平县直接服务时间600多天,线上服务时间150多天,并形成了《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困境儿童的需求评估与干预设计》《未来可期:贫困地区农村困境儿童的职业启蒙干预与评估》等系列调研报告,践行着把文科科研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第二,影响一批基础教育教学人员。团队的社会工作实践也影响着乡村教师,他们开始反思过往的教学方式,更关注农村儿童的心理社会需求。项目组的其中一位班主任老师反馈:“在活动之前,说实话,我以为大多是像以前类似的活动走走过场,但经历过以后,我觉得原来改变就是从你们一点一滴尽心尽力开展活动中开始的,你们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的学生,让她们打开眼界,也冲击了我固守的教育理念,我看到你们挖掘出孩子的诸多闪光点。你们用行动,触碰着我们师生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找回当年刚大学毕业时的教育初心,让我看到孩子的另一面,这学期我开始调整教学方式,在抓教学的同时,也多多关注孩子们内心的想法。”

  第三,带出一支专业化社会工作的本土力量。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培育了当地的“缘爱行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缘爱行动”的前身是当地民间的志愿者协会,主要开展定期募捐助学。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于2018年底结对云南省永平“缘爱行动”,从最初手把手帮助修改项目方案,到由机构自己独立参与招投标,让“缘爱行动”在“牵手”过程中从观摩者成长为主导者,不断提升受援机构的获得感。

  该机构于2021年成为大理州唯一一家承担省级社工站示范点建设的机构,拥有9名全职人员,获2019年度全国青年社会组织“伙伴计划”优秀项目征集活动四星项目、2021年云南省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铜奖。该机构可独立承接政府购买项目,2021年承接政府购买项目量超过400万元。项目组助力“缘爱行动”打造了助残和困境儿童帮扶两个品牌项目。这种带不走的、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力量,将发挥更加持续和广泛的影响力,也是未来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

  3.经验总结

  (1)通过专业启蒙促进未来发展与社会情感能力

  考虑到农村初中毕业生未能继续求学,在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建议从小学阶段开始,就以职业探索为媒介,培养儿童的未来导向,鼓励其设定目标并付诸努力。二是建议在儿童之家、学校和社区环境中开展儿童职业探索的项目,鼓励儿童以积极心态着手谋划未来发展。三是建议鼓励教师和家长参与职业探索相关培训。许多研究表明,家长能够通过关心和支持、期望、兴趣和愿望以及积极强化等途径对孩子的学业表现和志趣产生积极影响。应将家长纳入培训,指导他们共同创造孩子的未来。

  (2)多元共赢:服务、教学、研究相结合的运作模式

  本项目依托于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项目集服务、教学、研究为一体,探索出多元共赢的项目运作模式。首先,项目组以社会实践项目的形式招募社会工作、社会学、新闻学、英语等多专业的学生,形成跨专业师生服务团队,在实践中培育了一批能够应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服务于贫困地区困境儿童的大学生志愿者。其次,以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不仅提升了项目点儿童的自我发展动力和社会情感能力,且带动了当地教师反思教学方式,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训了“缘爱行动”的工作人员,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

  五、后续推广计划

  项目组将基于已经积累的干预性研究证据,结合当前的“双减”政策背景,在永平县开展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推广农村儿童职业启蒙、社会情感能力建设的经验。同时,项目组正在寻找资助方,计划出版“农村儿童职业启蒙”实务操作手册,逐渐从手把手带教过渡到根据实务手册自主开展服务,让全国的农村儿童工作者都能够根据操作指南进行实地服务。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