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农业大学:“四个有机融合”推进云南省镇康县帮东村特色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2023-04-10 来源:规划司收藏

  一、基本情况

  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以来定点帮扶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在教育、人才、科技等方面对地方的农业产业和农村社会发展作出持续贡献。近年来,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国农业大学派驻李小云、何雄奎、马少春等专家团队与挂职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一道,在勐堆乡帮东村规划实施“边境小康村”建设,以“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为目标,在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和防疫守边、规划与实施、产业打造与市场衔接、发展理念与人才赋能四个方面有机融合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新模式,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帮东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西南边境,与缅甸果敢小街接壤,国境线长2.0公里。全村下辖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有户籍农户396户1672人,主要居住着汉、傣、佤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143人,占总人口70%。全村国土面积60.5平方公里,以种植甘蔗为主要经济来源,另有玉米、茶叶、坚果、肉牛、猪等种养殖业,人均可支配收入11267元。帮东村脱贫户127户,共539人,重点监测三类对象7户18人。在脱贫攻坚期间,帮东村以基层党建为抓手,抓住定点帮扶机遇,对监测对象进行精准识别,抓实产业增收,做好安全住房建设,做实教育帮扶,建好基础设施,于2020年做到“两不愁三保障”整体脱贫。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帮东村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管理粗放,村民内生动力不足,农业劳动力匮乏、生产效益低等。

  中国农业大学凭借自身的农业科技和人才优势,组织强有力的专家团队和干部深入边疆和当地政府一起启动了镇康县帮东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规划和建设,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积极参与组织抗疫,强化基层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帮扶效果,营造全民共建小康村的良好氛围;以人居环境提升为契机,发动群众力量,共建美丽家乡;以人才振兴为抓手,培养乡村CEO、植保无人机驾驶员等乡土人才;以产业兴旺为重点,解决青贮玉米、肉牛集约化养殖的生产技术问题,科研攻关山地甘蔗小型收获设备,建设家庭联合农场,形成现代化稻米种植生产的区域示范;以未来乡村形态为目标,规划以大榕树五道口商业圈为核心的现代三产业态嵌入,定期举办村市,促进帮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

  二、实施进展

  学校十分重视定点帮扶工作,孙其信校长、田见晖副校长亲自组织学校优势学科的专家团队现场考察、落实研究,启动项目建设。派驻有丰富行政经验的挂职副县长李耀宇、有深厚基层工作经验的第一书记王绍雷,与地方各级干部深入对接,推动项目建设。

  1.党建引领和防疫守边有机融合,凝聚民心提高思想素质

  派驻干部充分发挥驻村作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边固防思想和疫情防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守边固防、抗疫一线工作,在基层党建工作中,与当地党组织一起深入群众,宣讲乡村振兴政策理念,带动党员群众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学校工学院与帮东村建立支部共建“红色1+1”结对帮扶模式,采取“政治理论互学、组织建设互促、业务工作互帮、困难问题互商”的“四互联建”机制推进帮东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党建引领在新时期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疫情防控与镇守边关的任务中,派驻干部积极参与其中,与当地居民一同贡献力量。同时,在共建中,双方用新思想、新理念武装头脑、推动实践,促进帮东党员干部群众理念转变。帮东村相继被省委政法委授予“爱民固边模范村”,省农业农村厅命名为“美丽村庄”,省卫健委命名为“卫生村”,省民委命名为“特色村寨”,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2.乡村规划与项目实施有机融合,发动群众共建美丽乡村

  学校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率团队多次深入镇康县帮东村,设计了帮东现代边境小康村的建设规划,并安排教师侯玉峰、徐进带领学生长期驻扎帮东村,与地方政府一道发动群众,逐一落实规划内容,实现项目实施与规划的无缝衔接。如为进一步提升乡村风貌,围绕厕所革命、厨房革命和“花园、菜园、果园”建设,指导规划了帮东村的乡间景观核心示范区,并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带动农民一起施工建设,包括铺设山间石板路、整理湾塘坡地、种植金丝黄菊、建设观景凉亭等内容,在村间建设一条300米的串户石板路,沿途厕所、厨房、庭院均有不同的设计。将乡村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融为一处,乡村景观效果得到极大提升,增加了农户收益,也带动了农户的现代化意识提升,由此形成了地方政府“开门赏花、伸手摘果、弯腰拔菜、坐下品茶、起身带货”的思路,开启了全民参与美丽帮东建设的新局面。

  3.产业打造与市场衔接有机融合,促进帮东农品走出小山村

  帮东村的丘陵山地中,稻田依山谷河流错落分布,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种植。按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精神,结合帮东村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李小云教授团队确定以联合家庭农场的形式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机制,形成规模化经营。农民将土地承包权入股,村集体将基础设施及机械投入入股,建立联合家庭农场水稻生产合作社,将45户的150亩稻田,集中使用、重新整理成适宜机械化种植的中型地块,组建“帮东家庭联合农场”,选定了以当地村民字忠盛为领头人的核心管理队伍,选购适应性和品质较好的软米品种滇屯506,开展标准化育苗和机械化插秧工作,购买拖拉机、插秧机、深松机、旋耕机、喷药机、收割机等农机设施,购置全套稻米加工及包装设备,建设标准的水稻、大米仓储库房,同时培养职业农民,建立专业化水稻生产、加工、营销队伍。目前土地平整、机械化插秧均已完成,稻苗长势良好。何雄奎教授带领的无人机研究技术团队进驻帮东村,着手设计布局稻田传感器、摄像头等智慧农业系统,实现远程监控和产品追溯;选用农机类型,实现无人机植保防控、机采机收、分选包装等现代标准化生产链条,从全过程机械化逐渐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推进,解决边境村庄劳动力稀缺问题。合作社组成了七人耕作小队,专注于联合农产的生产管理,并推行一年两季“水稻+马铃薯”种植模式,为促进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夯实基础,预计年内可实现增收30万元。设计“帮东农米”品牌,并拓展至帮东黄菊、帮东米酒、帮东红糖等系列产品,利用网络平台,使边境村的优质农产品与大城市消费群体对接,实现城市动能对乡村建设的远程注入。

  帮东村所在的勐堆是全县最大的糖料蔗生产基地,全乡有甘蔗种植面积近4万亩,山地坡改梯蔗占35%左右,2021/2022年榨季实现工业入榨量15.3万吨,但机收一直处于空白。机械收割是提高甘蔗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匮乏问题的主要手段。中国农业大学马少春副教授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对平原甘蔗收割机具进行改进,设计新型的旋转式切割刀盘,制作了仿形割台,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切割效率,保证切割质量。在此基础上,正在设计研发整杆式分段收获、针对甘蔗剥叶、割铺和打捆三个主要工序的三种小型甘蔗收割机。由于从设计到产品定型需要一定周期,山坡地机收甘蔗将尽快进入实地实验。

  同时,立足帮东村5000亩甘蔗基地,以加大蔗稍利用率为切口,围绕把帮东村建设成为肉牛养殖千头村的目标,发展十头户30户,建设百头场2座,按照“合作社+基地+工厂+养殖户”的模式,通过建设青储饲料加工厂,以代加工饲料和收购蔗稍方式,来解决蔗稍回收、肉牛饲料的问题,并推动实施一年两季青储玉米种植,切实提高群众收益。预计年内可实现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群众增收1000万元。

  4.发展理念与人才赋能有机融合,打造现代边境小康村的帮东样板

  学校李小云教授团队根据帮东区位、人口、产业特点和优势,瞄准现代化乡村的未来形态,为帮东村规划设计了以大榕树五道口商业圈为核心的现代业态嵌入性改造提升方案,并与有关农户达成共识,建立利益连接机制,逐步推进帮东村的新型产业。同时与农户联合建设红糖、米酒、菊花、南瓜籽油等小型加工厂,实现三产与二产、一产的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并依据帮东穿村大街,定期举办乡村集市,逐步形成以帮东为中心的乡村经济生活圈,促进边疆村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固边兴边,逐步形成边境小康村的帮东模式。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乡土人才是乡村未来发展的希望。中国农业大学为此设计了乡土工匠、现代农机人才和乡村CEO(职业经理人)培养方案。在早期的人居改造过程中,发动农民一起铺设石板路、种植花卉、修建围墙,农民逐步掌握了村庄的建设能力。同时,伴随着现代智慧农场的推进,学校为当地农民开展植保无人机、智慧检测系统等现代农业机具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技术、有能力的乡土技术人才,并向周边乡村辐射,推动区域的水稻现代化发展。更重要的是,村中选拔的两名村民参加了为期9个月的“中国农大-腾讯为村乡村CEO计划”,在昆明、杭州、深圳等地深入学习乡村治理经验,回村后已开始进行集体资产的运营管理,实现了乡村治理功能向乡村经营发展功能的延伸,突破了传统的“干部传达上级指示,组织农民落实政府工作”的治理格局,在党建引领和支部引领之外,把帮东拓展成经营乡村的体系,这也是帮东乡村治理最核心的概念。

  三、主要特点

  本项目首先提出了现代化乡村发展和治理的理念思考。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对帮东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全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规划设计。借助中国农业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开展系列创新性工作,通过与地方政府的紧密合作,形成了诸多富有成效且特色鲜明的建设成果,提升了乡村内生动力,引发了城市动能与乡村的连接,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验模板。

  四、成效经验

  帮东村边境小康村的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经验。首先,要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明确村庄发展定位,围绕村庄定位有序开展乡村建设,配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应设施;其次,要充分整合不同资源和不同力量,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帮东村的建设不仅整合了中国农业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也整合了不同类型的项目资源,还整合了企业等社会资源,多管齐下,戮力同心,探索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第三,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培育村庄内生动力,壮大村集体经济,从而提升建设行动的可持续性;第四,充分发挥试验示范的功能,村庄规模较大,难以通过财政资金进行全覆盖,在村庄中打造核心示范区,融入新发展理念,通过试验示范带动村民和社会资源参与的积极性。

  五、下一步更大范围内推广的考虑

  帮东村是云南省374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之一,在该村建设所形成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建设提供了样板,同时,相关理念也为我国的现代化乡村建设提供了良好借鉴,有关模式可以通过因地制宜的调整优化推广至不同区域的乡村振兴实践中。目前帮东村已经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建设工作,下一步将更加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并进行建设经验总结和提升,通过培训等方式将帮东村的建设经验在更广范围内推广。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