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电子科技大学:创新“135”工作法 精准构筑“易搬后扶”新社区

2023-04-10 来源:规划司收藏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阶段“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的“头号工程”,也是斩断区域性致贫穷根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进入后搬迁时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转入后续扶持阶段,做好易地搬迁社区治理工作,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关系到千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运用“电子信息+”赋能社区治理,着力协助贵州省岑巩县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面临的问题,在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进一步发挥好定点帮扶作用,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努力书写岑巩在贵州19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的壮阔大迁徙中的精彩篇章。岑巩县大坪同心社区,作为全县规模最大的集中安置点,分别于2020年12月、2021年10月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示范点。

  一、基本情况

  在脱贫攻坚阶段,岑巩县共计建成四个易搬安置点,其中最大的集中安置点大坪同心社区有搬迁居民1969户8304人,建档立卡户超过98%。易搬社区的“新市民”来源复杂,以大坪同心社区为例,住户来自全县11个乡镇,基本上都是原来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并不是“一搬了之”,面临着诸多的难点、痛点问题。搬迁后,新的生活环境需要慢慢适应;离开耕地,原有的生产劳动方式发生改变;为增加收入,居民往往选择外出务工,就业渠道比较单一,通常通过朋友介绍或劳务输出,有的对就业地域、就业岗位不满意,一部分人未及时就业;青壮年外出后,社区“三留守”人员较多;社区没有物业,负责管理社区的干部数量只有13人(其中在编仅4人),要处理日常社区事务、矛盾纠纷、入户走访,还要承担大量信息统计和报表工作,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

  面对以上问题,电子科技大学进行深入研判,以社区治理为着眼点,以满足搬迁群众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搭平台、强队伍、建载体、疏渠道,高质量推进“易搬后扶”新社区建设。学校先后在易搬社区建设上直接投入资金180余万元,实施17个帮扶项目,前后220余名师生到社区调研、跟岗锻炼,专项设立信息、文化、健康三类公益岗,增强社区工作力量。

  二、整体思路和项目进展

  尽快由生存需求和脱贫需求,向长远的发展需求和融入需求转变,是易地搬迁群众和当地政府面临的现实问题。电子科技大学针对岑巩易搬社区当前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校一流学科优势,提供技术、资金和人才支持,运用“电子信息+”赋能社区治理,紧紧围绕“聚焦1个目标、关注3类群体、实施5项计划”的工作思路开展社区建设。

  聚焦1个目标。满足易搬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关注3类群体。易地搬迁社区劳动力外出后,“三留守”人员占比较高,即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孩子等的数量多,是社区管理服务的重点人群。留守老人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弱,融入感不强,“新市民”身份转变慢,很多人还有慢性疾病,缺少健康知识和必要的治疗手段,缺少陪伴,有强烈的孤独感;留守妇女因为要照顾家人和孩子,没有固定的时间段参加工作,但家庭经济情况和日常开销所需,她们也希望赚钱补贴家用,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留守孩子的教育、心理健康和亲子沟通问题凸显。针对这些社区人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帮扶措施,使得“老有所依、妇有所能、少有所学”,画好幸福生活“同心圆”。

  实施5项计划。大力推进就业增收计划、教育赋能计划、健康提升计划、精准治理计划、实践育人计划。

  (一)实施“就业增收”计划,牵住“易搬后扶”牛鼻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易地搬迁脱贫后续帮扶最关键的是就业,易搬群众“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乐业。要住得下去就要靠稳定就业,务工是主要出路。”当前易搬社区难点仍然是稳就业。

  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在易搬社区举办“电工维修”“食品安全及烹饪”“家政服务”等实用就业技能培训200余人次,助力易搬群众获得黔东南州2021年家政技能大赛二、三等奖两项。扶持建立和装修就业帮扶车间2个,设立农产品推广销售基金为农特产品企业提供补贴,推动企业就近解决包括留守妇女、残疾人在内的100余个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5千元。指导企业用好“e帮扶”平台,“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平均每月有30多个特色农产品从扶贫车间卖出,营业额达200多万元,企业每年拿出114500元给建档立卡户分红。指导社区成立村级劳务公司,联系打通11个乡镇的用工渠道,推动闲置劳动力就业。劳务公司成立以来,共输出劳动力500余人次,覆盖建筑、采茶、插秧、烤烟等多种劳务岗位。

  为帮助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学校连续两年设立打火机产业园区生产线智能化提升帮扶项目,推动打火机产业发展,带动易搬群众500余人就业。学校携手成都市就业服务管理局联合展开岑巩县易搬群众赴蓉就业动员会暨成都企业直播带岗活动。截至2022年7月,共有220余名社区群众前往成都就业。学校联合智联招聘,为社区未就业大学生提供“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就业指导公益课,举办网络视频就业双选会,55家企业提供了315个职位数,59名未就业大学生参加了双选会,最终5名同学成功签约企业。校友企业杰群电子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在岑巩职业学校设立“微电子订单班”,为学生们提供顶岗实习机会,53名易地搬迁户的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

  (二)实施“教育赋能”计划,托起“易搬后扶”新希望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才振兴的根本途径,易搬社区孩子的教育对于家庭将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学校面向生源主要来自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的岑巩四中、四小以及岑巩职业学校大力实施“教育赋能”计划。

  请进来、走出去,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设立易搬社区中小学师资提升项目,先后组织200余名教师赴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小学跟岗学习和系统性培训。关心易搬户孩子的心理健康,邀请电子科技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李媛等专家开展多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培训,以岑巩四小为代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五五”工作模式在黔东南州进行推广。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与岑巩四中、电子科技大学附小与岑巩四小分别结成联盟学校,以优质师资和管理理念帮助易搬社区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岑巩四中选派3名科创老师赴学校开展机器人课堂跟班培训,提升了专业技术能力,指导学生获得贵州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等奖。学校派出4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岑巩四中开展为期一年支教工作。岑巩四中连续五年教学质量全县第一,连续四年教学质量全州第二,普通高中录取率80%以上,是“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黔东南州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

  利用“互联网+”赋能易搬社区学校教育,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岑巩四中、四小推广“空中英语”远程教育系统,实现1000余名易搬社区学生与国外优秀教师“面对面”。升级“空中课堂”,打造中国传统文化“双师”课堂,“实时连线”分享成都市优质教育资源,助力中小学“双减”工作开展。引入“教育信息化2.0公益平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提高学习的乐趣。推动线下资源互动,积极利用学校附属中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专项资助100余名易搬社区学生到学校附属中小学参观、学习等活动30余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学校从硬件改善、软实力提升、师资共享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易搬社区的孩子实现了从单纯感受到切身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变。

  (三)实施“精准治理”计划,安上“易搬后扶”智慧芯

  学校发挥“电子信息+”学科优势,联合校内单位和校友企业开发“智慧大坪”社区管理系统。通过“前台信息清晰呈现+后台数据规范管理+小程序实时更新”,实现“社区情况一目了然、居民数据一清二楚、信息更新一键提交”,将繁杂的社区人口数据用一套系统收纳管理,与此同时,小程序的使用,将过去带着纸笔入户调查的工作方式彻底淘汰,现在的社区工作人员带着一个手机就能实时更新居民信息,通过系统快捷导出数据报送上级材料,社区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原来需要半天的统计报表工作现在不到1个小时就可以准确完成,彻底帮大家从“表哥”“表姐”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推动社区发展。

  “智慧大坪”系统打通社区的视频监控平台,通过人脸识别对进出社区人员进行分析,精准定位特殊人群出入和活动情况。系统接入水、电用量数据并进行跟踪,安装红外摄像头、流水传感器,了解留守、独居老人的每日生活状态,异常情况报警后社区干部会及时入户了解。系统开设参与积分功能,社区居民在平台上建言建策,建议被采纳之后会得到积分奖励,以“大苹果”的系统呈现,“大苹果”积累到一定程度会给予居民奖品奖励。系统投入使用后,累计收获意见反馈4000余条,居民自发更新就业、家庭情况2000余次。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居民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针对易搬社区道路出口多、居住人员复杂的情况,学校公共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将在G20峰会上大显身手的智能警用巡逻车应用到平安社区建设上。装配有360度全景摄录系统,并搭载全智能人脸、车辆识别系统的智能警用巡逻车被部署在社区人流密集区域和附近主干道路上,作为社区警戒区域巡逻以及重点路口移动保安亭,闪烁的红蓝警灯保卫起社区的一方安宁。

  (四)实施“健康提升”计划,激活“易搬后扶”生命力

  身心健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学校致力于打造活力社区,增强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学校先后投入帮扶资金54万元,设立社区文化提升项目,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捐建社区文化广场电子屏,发挥集政策资讯、同城生活、文娱体验为一体的“信息亭”作用,通过远程视频同步分享外地的讲座和活动内容。设计节日和文化活动,做到一月一主题、月月有活动、全年不断线。邀请学校大学生艺术团、思州战鼓队、傩技傩戏、金钱棍、侗族大歌等到社区表演,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同心夜校”项目,举办同心夜校12期,邀请专家围绕婚姻家庭、法律知识、心理健康、亲子关系、健康常识等方面开设课程,培训1250余人次。学校保卫处定期到社区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并捐赠灭火器材,助力健康社区软硬件支撑。

  学校组织校医院和附属四川省人民医院派出多批医疗骨干人员赴易搬社区开展健康义诊活动,为居民提供诊疗和健康咨询,并为参加义诊的群众建档,以便后续跟踪治疗和远程问诊参考。义诊活动共服务群众600余人次,免费针灸治疗300余人次,儿童牙齿健康体检25人次,提供健康知识咨询100余人次,助推了区域医疗服务高地建设。

  学校与附属四川省人民医院深入合作,在社区搭建远程医疗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问诊功能,将医院专家通过互联网“请”到易搬社区中,化身“保姆式家庭医生”,提供医疗支持,帮助患者解除病痛。远程医疗平台上线后,累计帮助社区100余名群众获得优质医疗资源,收获健康。同时,将四川省人民医院优质的医疗教学资源带到社区,累计培训社区医疗室和卫生院医护人员500余人次,提升了当地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五)实施“实践育人”计划,做好“易搬后扶”大课题

  乡村振兴主战场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好地方。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努力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做到思政育人和科研育人有机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学校每年选派30余名师生到社区进行社会实践,通过担任社区干部助理,深入楼栋了解居民信息,帮助社区开展智慧系统维护,医疗保健分享等,将专业知识与社区治理有机融合。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主动募集10万余元的物资、图书捐赠给易地搬迁社区,主动当起了“四点半学校”的辅导老师。大学生们为岑巩四小设计“创智启梦”科技课堂,开展科普教学,激发孩子们科学梦想。学生们参与到智慧系统的开发和测试中,将所学所专用在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方面。到易地搬迁社区的社会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对基层实际的认识,也被一线的社区干部和驻村干部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所感动。学校40个教职工党支部与岑巩四中和岑巩四小40个易搬社区留守孩子建立起结对帮扶,通过情感交流、学业指导、经济支持等方式,助力孩子们成长。同时,老师们在结对过程中也深受教育,切实感受到了脱贫地区的实际困难,坚定了大家为脱贫地区贡献力量的决心。

  邀请南京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教育部在黔定点帮扶协作联盟成员高校,共同举办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专题交流会,分享各个定点帮扶县的治理经验。由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牵头,组织开展“易搬社区治理”线上学术交流论坛,邀请相关学者一起就岑巩县易搬社区治理问题问诊把脉,让研究生们也关注和参与到易搬社区治理的实践和研究中来。学校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计划上,专设岑巩易地搬迁社区治理项目,由老师们申报立项开展研究。在第十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校内选拔赛中,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公益赛道上,学生们将岑巩易地搬迁社区建设作为参赛题目,展现了脱贫群众生活的巨大变化。

  三、项目特点与经验体会

  (一)坚持党建引领,提升社区干部能力,靶向发力社区治理规范化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加强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的紧密结合,是创新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有效机制。电子科技大学协助社区加强党建工作,指导“兵支书”杨永发以增强社区居民“文化层面的归属感、治理层面的参与感”为目标,推行“党建引领,楼长制到楼长治”措施,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发挥好老党员、老村干威望高、经验丰富的优势和顾问、参谋的作用,带领社区干部抓治理,带动基层党员树立带头服务意识。立项资助干部参加调研和学习交流,创新培训形式,采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内培+外训”的方式,提升干部培训成效,开阔思维,提升业务能力,促进规范治理,实现社区有变化、干部有感受、居民有认同。

  (二)坚持就业优先,关怀重点群体,“五位一体”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化

  学校认真研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要求,深入调研岑巩易搬社区的历史发展脉络、群众客观需求、现实困难问题,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工作。就业工作事关群众家庭收入,决定着易搬户是否能稳得住的问题,是处于第一优先级的问题。学校寻找资源,挖掘工作岗位,结合易搬群众的技能和需求,向用人单位积极推介。易搬社区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导致社区日常管理对象多数是留守人员,老人健康和情感呵护、孩子的教育问题、妇女的工作要求,在就业增收计划、教育赋能计划、精准治理计划、健康提升计划、实践育人计划中都考虑了留守人员的实际需求,进行了精准设计和有系统地推进。

  (三)立足学科特色,创新帮扶模式,“电子信息+”赋能社区治理精准化

  技术本身虽然是冰冷的,但加上人文关怀,技术也就变得有温度。电子科技大学在社区治理方面,有效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开展社区精准治理。研发社区管理系统,目的就是大幅度提高社区干部工作效率,提高数据的实时性、有效性,同时具备可更新、可视化的特点。水、电用量实时监测,红外摄像头、流水传感器安装到户,用“芯”守护留守、独居老人。搭建的远程医疗问诊系统,就是在义诊建立个人档案的基础上,实现跟踪式治疗,一次义诊,连续诊疗,让群众不再为找不到好医生发愁。装载的智能安防系统,保社区一方平安。实施的远程文化传播,让距离不是问题,让共享成为常态。“电子信息+”赋能,在很大程度上,让帮扶工作更智慧,防贫预警监测更精准,为民解困更高效,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的针对性。

  四、推广实施思路

  (一)有效整合多方力量,打出社区治理组合拳

  要解决好易搬社区治理难题,首先要做好“人”的工作,关键是要解决好“有效组织起来”的问题,将有思想、想干事、能干事的人选出来,充实到党支部、居委会中,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出党的组织优势,统筹好各类资源,使得各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基础,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岑巩县大坪同心社区是黔东南州开展探索“五社联动”的试点,学校挂职干部主动联系这里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整合双方的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社区文化提升项目,实现多方共赢。学校联合东西部协作力量,与佛山市三水区合作开展就业工作,一起帮助易搬群众就业增收。

  (二)促进居民心理融入,做好社区治理主人公

  实践表明,仅靠社区干部唱独角戏是难以做好社区治理的,最好的方式是在党建引领下,居民积极配合、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社区治理才能高效务实。改变居民陈规陋习,养成良好社会习惯,宣传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营造社区“家”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搬迁群众心理融入,激发其配合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特别是楼栋长、信息员,作为居民自治的载体,养成其“当家人”的意识,才能更好发挥作用。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易搬社区定期开展“社区一家亲”主题演讲比赛,评比“最美新市民”“最美家庭”“孝老爱亲模范”,设计打造社区文化长廊,提升搬迁群众的融入感和责任感。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社区治理智慧化

  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实现社区治理更加高效,从技术路径来说,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整合、信息共享、追踪及时等优势,使得社区服务管理工作达到“底数清、情况明、服务优”的治理效果,通过管理软件系统的研发,可以避免社区干部在采集居民信息时重复性地进行数据填报工作,从而减轻社区干部的工作压力,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能使干部们腾出更多时间与居民深入交流,做好服务工作。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