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药科大学:以中医药文化引领中药首位产业——陕西镇坪奏响高质量发展“春之曲”

2023-04-10 来源:规划司收藏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博大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家先后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对弘扬中医药文化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药科大学在坚持立足推动定点帮扶陕西省镇坪县中药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找准中医药文化与中药产业双向促进的协同发展关系,将中医药文化有机嵌入中药一二三产,实施“中医药文化+”品牌、教育、治理,推动镇坪中药首位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推动优秀文化建设,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镇坪地处全国四大药带的秦巴药带,以优质的道地中药材闻名于世,享有“巴山药乡”的美誉。镇坪中药材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曾有“无农不药、无地不药、无商不药”传统。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形成了镇坪独特的中医药养生文化,让镇坪成为全国著名的长寿文化之乡。学校深入发掘镇坪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基因和深刻内涵,以文化为媒介和灵魂,一方面直接嵌入到中药材种植业、中药材加工业、中医药康养业中,另一方面通过中医药文化来建设地方文化品牌、打造中药特色教育、提升乡村治理能效,为中药产业提供有利条件和有效保障,多轮驱动,同向发力,共同促进县域主导产业中药产业发展,成为带动全县脱贫致富、引领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

  二、实施进展

  (一)将中医药文化嵌入中药一二三产,为中药首位产业赋能增效

  文化对经济有方向导向、力量汇聚、环境规范、科技支撑等功能,将中医药文化有机嵌入中药产业,有助于一产、二产向三产升级转化,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中药产业整体价值与效能。

  1.以中药基地观光体验带动种植业。许多中药材不光具有药用性,还具有很高的美化观赏性。学校在发挥“双一流”学科中药学力量,推动镇坪黄连、玄参等优势中药材基地化、标准化种植的同时,遴选芍药、百合、牡丹、菊花等观赏价值高的花卉类中药材,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推广规模化种植,实现以花为媒,药材搭台,经济唱戏。经过积累发展,相继推出了镇坪上竹镇百合花节、曾家镇菊花采摘节、曙坪镇夫妻树芍药花节、牛头店镇油葵节等系列品牌活动,成为吸引周边消费者游玩打卡的网红地。观赏节以中药材为核心,融合中药材观光、中医药文化展演、药膳美食品尝、乡村民宿休闲等系列元素,推动了“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建设,成为镇村的文化标识。以上竹镇百合花节为例,百合寓意百年好合、和和美美,并且融入镇坪特有的“薅草锣鼓”“五句子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展示了药农在中药材种植中形成的原生态乡土文化,每年能够吸引大约3000人参与,达成上千万元投资项目。

  2.以中药养生产品开发带动加工业。中药材深加工能有效提高药材的经济价值。学校发挥科技优势,从古代中医药经典名方中寻找灵感,进行中药养生产品开发,以产品带动产业发展。中药学院谭宁华教授团队依据中医药药食同源、治未病的思想,参考《圣济总录》与《幼幼新书》中治疗眼目昏暗、赤痛的良方“决明丸”配方,以金丝皇菊为君药、以枸杞子、栀子、决明子、甘草为臣佐使药,运用现代萃取技术研发出金丝皇菊系列凉茶产品,培育生产企业2家,发展金丝皇菊种植基地1万亩,带动农民增收超1500户,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学校研发出中药护眼眼罩、百合面膜、伸筋草浴包等大健康产品20余种,带动镇坪一批加工企业转型升级。

  3.以中药养生保健旅游带动康养业。学校坚持立足镇坪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围绕药乡养生游的主题,重点发展“中药养生”项目,坚持药游融合、互动发展,打造镇坪中药旅游。依托镇坪飞渡峡景区、南江湖景区等重点景区,牵线搭桥,以商招商,先后引进落地“飞渡峡中药康养小镇”“南江湖康养旅游示范区”两大项目,重点打造集道地药材种植园、中药养生体验馆、特色康养住宿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园区,一站式体验吃、住、购、娱等旅游元素:“吃”方面以天星米粑粑、苦荞饼、神仙豆腐等为主体的药膳宴、长寿宴;“住”方面以森林康养基地、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精品民宿为主打的休闲度假区;“购”方面以道地药材产品、秦巴山珍、乡村味道等为主流的优质农副产品;“娱”方面以中药沐浴、中医艾灸、中医推拿等为主题的中医药养生体验。以中医药文化为灵魂主线,将中药产业一二三产有机串联起来。

  (二)将中医药文化嵌入地方文化品牌,为中药首位产业汇聚资源

  特色文化是重要的地方名片,是提升地方发展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效载体,对于地方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吸引汇聚发展资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根植镇坪“巴山药乡”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不断发掘药乡元素,弘扬药乡文化,凸显药乡价值,为镇坪中药产业发展搭建平台,吸引各类发展资源。

  1.摸清药材资源,保护珍贵家底。镇坪地处大巴山北麓,位于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涵养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8%以上,土壤富硒肥沃,适宜于南北药用植物生长,全县境内共有中草药3类152科1730余种,其中,载入《药典》的有420种,名贵珍稀药材有40余种(重楼、白芨、石斛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的52种植物药材中,镇坪就有17种,地道中药材以黄连、玄参、葛根、杜仲等为主。优质中药材是大巴山馈赠给镇坪的珍贵礼物,也是镇坪发展最大的资源与底气。为帮助镇坪摸清中药材资源,开展珍稀药材保护,学校组织中药学院中药资源系师生党员多次到镇坪,对黄安坝、化龙山、鸡心岭等地常见中药资源的种类、蕴藏量、分布等进行调查,发现800多种药用植物,制作1500多份植物标本,为镇坪中药产业发展提供详实参考。同时,依托“中国药科大学秦巴中药材研究中心”开展镇坪道地药材有效成分鉴定分析,结果普遍高于《药典》标准,为镇坪药材打出品牌、走向市场提供了科学依据。

  2.发掘药乡文化,凸显独特价值。镇坪好山好水好空气不但孕育出种类繁多的道地药材,也衍生出独具特色的药乡文化。历史上,镇坪因药而兴,明清时期,钟宝旧城曾建有“黄州馆”“江西馆”“武昌馆”等药商办事协调机构,药市兴盛。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镇坪人民不但学会识药、种药、售药,也善于以药为食,药食同源,与当地饮食文化相融合,发展出特色的药膳文化、养生长寿文化。学校组织师生在深入发掘整理镇坪民间药膳经典的基础上,汇编成书,编撰《镇坪养生药膳辑》,形成药食篇、药茶篇、药酒篇等三个篇章30余个单品,这些单品有补精益气、舒经活血、健脾益肾、美容养颜的功效,成为展示镇坪药膳文化的重要窗口。此外,学校结合镇坪中药材资源普查,编写《镇坪药文化手册》《巴山常见药用植物》等书籍,系统详尽地介绍了镇坪黄连、天麻、重楼、葛根等道地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药理作用、药食同源等方面的特征,为镇坪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进一步打响“巴山药乡、养生天堂”的地域文化品牌提供了学术支撑。

  3.建设文化展馆,打造地标品牌。文化展馆是中医药文化的物理空间载体,学校结合镇坪全域旅游规划,大力支持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材标本馆建设。位于曙坪镇的“国心之眼”规划展览馆依托曙河经济示范带“一线八景”发展规划,以沙盘、图片、视频影像等多种形式展出了镇坪特色饮食、民俗文化等。馆内的秦巴中药材展览馆是集对外交流、科普宣传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展馆,收藏药材标本有600余份,涵盖了镇坪大部分常见的道地中药材。馆内还配备了现代化虚拟交互系统,通过3D动画,参观者可以模拟体验中药材的识别采摘、标本制作、饮片炮制、药膳加工等过程,提高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生动性、趣味性。曾家镇中药材标本馆,位于镇坪县北大门曾家镇宏伟村,展示标本总计280份,其中蜡叶标本100份、浸指标本60瓶、中药材120份,包括独花兰、白花延龄草、手掌参、八角莲、七叶一枝花等40余种濒危名贵中药材标本。学校为展馆建设提供规划咨询、学术指导、标本制作、文字说明、讲解服务等全方位支持,帮助镇坪以展馆彰显文化自信,弘扬文化内涵,成为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的生动名片和窗口。

  (三)将中医药文化嵌入全过程化教育,为中药首位产业培育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地方发展的持续动力。学校将中医药文化融入镇坪教育体系全过程,打造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有效衔接的中医药教育,为镇坪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1.推进中药特色小学建设。以镇坪中药名镇华坪镇为试点,推进华坪小学中药特色小学建设。从中药文化墙、中药绿植绿化、中药特色班级、中药科普讲座、中药特色阅览室、食堂药膳食谱等入手,推动中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思想。着力培育浓厚的班级文化,稳步推进中药特色班级建设,指导每个班认领一种镇坪当地中药材作为班级名片,设计绘制视觉形象;领养黄连、重楼、芍药、白芨等多种中药盆栽,制作中药材知识卡片,美化班级,绿化空间,在身边营造浓浓的中药文化氛围,让学生从小能识中药、知中药、种中药、用中药,从中领略中药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培植中药传统文化传播的土壤,通过中药文化启蒙,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2.开展中药文化教育活动。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开展镇坪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研学教育活动。每年由校团委牵头、共建学院参与,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镇坪,开展学业帮扶、科技展演、文化传承、心理咨询等支教活动。药大学子与药乡孩子因药结缘,对镇坪学生开展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医药科技科普、中药材鉴定识别、中药材标本制作、用药安全知识宣传等教育,让学生体验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光明前景,树牢中医药文化自信。开展“筑梦药大”镇坪中学生励志研学夏令营活动,邀请镇坪中学生来药大参观学习,精心设计研学菜单,组织精干专业教师授课,内容包括“战胜疾病的武器--药物”药学科普,“皿上添花”“硫酸四氨合铜的制备及表征”药学实验,“中药香囊制作”药学实践以及校史馆、药学博物馆、新实验大楼参观等,让镇坪学生实地实境近距离接触医药文化,感受药学专业的魅力,产生对药学高等学府的憧憬向往,励志为医药事业而奋斗。

  3.培养高端医药行业人才。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优势,为镇坪培养从本科到博士各学历层次高素质医药人才。自2014年通过高考农村专项招生以来,累计录取镇坪籍学生24人,已毕业13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人。学校关心关爱镇坪籍学生的成长成才,书记、校长亲自赴镇坪发放录取通知书;定期召开镇坪籍在校生座谈会、午餐会等,在学业指导、实践锻炼、生涯规划、就业服务等方面给予个性化帮扶;组织镇坪籍学生参加党办、组织部党支部党日活动,让镇坪学子在药大感受到家的温暖。镇坪籍中药学博士毕业生徐顶巧放弃东部优厚待遇,毅然回乡发展;中药学硕士毕业生刘席花选择在西部医药企业就业;中药学本科毕业生刘旭辉回到镇坪县农科所工作,从事玄参、重楼、白芨、铁皮石斛等道地药材组培研究,用所学知识为镇坪中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四)将中医药文化嵌入农村基层治理,为中药首位产业提供保障

  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学校深入发掘中医药文化中友爱、互助、仁善等积极因素,与乡村治理、村规民约相结合,努力塑造团结和睦、互济互助、向善向上的淳朴民风,为全县中药产业发展提供积极进取的思想共识和社会秩序。

  1.结对共建强引领。农村各级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坚强领导者,学校深入实施“院镇共建、支部结对、党员结亲”结对共建模式,共建学院党委、教师党支部发挥学科优势,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党建,邀请专家教授为结对镇、村开展文化帮扶。如邀请中药学院黄芳教授结合镇坪特色中医药养生文化为农村妇女讲授中药香囊的制作方法;邀请中药学院赵志英副教授为村民讲授中医养生文化知识,既增强了村民的就业技能,又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2.文化建设润人心。文化是一种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文化标识与符号有团结人心、汇聚思想的功能。学校以华坪镇尖山坪村绿色生态中药产业为底色,以“两山”理论为灵感,以该村鹰嘴山为原型,设计了尖山坪村的专属标识,获得了村民的认同与欢迎。此外,学校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村庄,支持中医药文化墙、科普栏等建设,让中医药文化成为村民身边的风景线、生活的幸福源。

  3.乡风文明促和谐。学校大力发掘中医药文化中关于孝道、仁爱的优秀思想,与移风易俗、塑造文明乡风相结合,支持打造“秀美药乡”特色文化品牌活动,营造浓郁乡情乡韵。凸显镇坪长寿之乡的价值底蕴,举办“秀美药乡 最美重阳”长寿礼活动,为八十岁以上老人集体过节祝寿,为长寿老人送上菊花茶、葛根粉等健康产品,弘扬爱老敬老文化;关心农村留守妇女,举办“秀美药乡 乐享健康”三八妇女节健步走活动,围绕药材种植区域设计行走线路,让她们在强身健体、放松心情中增进邻里感情;举办“秀美药乡 快乐成长”少儿成长礼活动,带领儿童在药材种植园开展中药材采摘等劳动实践教育,让孩子们体会劳动的价值和丰收的喜悦,感受中药产业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成效经验

  1.找准地方特色,发挥文化作用。优质中药材是镇坪最宝贵的资源,中医药文化是镇坪最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地方要打出品牌,提升知名度,文化是重要的内容。本项目以镇坪聚力打造“巴山药乡”“中国黄连之乡”地方品牌为切入,着力发掘镇坪中医药文化内涵,将药材文化、药膳文化、养生文化、盐道文化、民俗文化等有机融合,通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表现形式,展现镇坪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帮助提升地方软实力。

  2.找准实现路径,推动产业发展。在我校多年全力帮扶下,镇坪中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县域首位产业,成为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中医药文化与中药产业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本项目找准中医药文化推动中药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一方面将中医药文化直接嵌入中药一二三产,另一方面通过打响地方品牌、兴办特色教育、提升治理能效,为中药首位产业提供社会资金、专业人才、有序环境等有利条件,推动持续发展。

  四、后续推广

  文化既能形成一种产业,拉动经济,也能成为提升教育、增加文明、完善治理的重要手段。后续学校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文化在推动产业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方面的强大作用。一是在整体性上做文章。推进镇坪“秦巴中药名县”建设,将散落的、遗失的中医药文化有机串联起来,加强整体开发与包装,有机嵌入到中药一二三产中,真正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二是在个性化上做文章。结合镇坪各个镇、村中药产业、康养旅游发展规划,个性化地进行复制与移植,实行差异化、互补化发展,实现“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一户一风景”。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