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吉林大学:一场跨越六年的“大工程” ,崔金虎团队助力通榆县粮食丰产增收典型案例

2024-01-04 来源:规划司收藏

  一、嘱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吉林视察,对吉林念兹在兹,寄予厚望,并指出: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二、承诺

  通榆县边昭镇的一对留守务农小夫妻,生意失败欠下40万元外债,想通过承包土地翻身,怎奈通榆土壤沙碱严重,贫瘠的让小两口一筹莫展。2019年吉林大学的精准扶贫项目让小两口遇到了崔金虎教授团队,调研、采样,充分了解耕作方式和农业生产现状后,崔金虎当众立下了“跟我干,三年还完债”的承诺,同时这也是给边昭镇乃至通榆县立下的玉米“质”“量”双提的承诺。

  三、跨越6年的“大工程”

  2023年4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吉林省把“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作为农业强省建设的“一号工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力争到2035年粮食总量达到1000亿斤。而实际上,吉林大学崔金虎教授团队,早在2017年开始,就接受定点帮扶工作任务,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展开了一场在现有沙碱瘠薄土壤条件、干旱少雨自然条件下,通过科技实现高产增收的“大工程”,时至今日,已走过6个春夏,而且仍将继续。

  不负厚望,肩扛责任践行嘱托,立下承诺,不取全胜誓不退兵。示范推广面积超200万亩,实现年均玉米增产8250万公斤、高粱增产3100万公斤、谷子增产282万公斤、花生增产277万公斤,农民增收2亿5千万元,这组数据就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崔金虎教授和他的团队助力通榆县粮食丰产交上的答卷。2017年,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崔金虎教授受省委组织部委托,挂职通榆县边昭镇科技副镇长,同时,作为吉林大学定点帮扶重要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开始深入通榆县边昭镇多个村屯,用科技智慧和日复一日的坚守,与通榆23万农民兄弟心手相牵,演绎一场历史使命与乡村命运的攻坚之战,在无垠的乡野上,用最美金黄色描绘最美丽的乡村图景。

  崔金虎,吉林大学唐敖庆英才教授、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吉林省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脱贫攻坚实践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以及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厅、人社厅战略咨询专家,2021年2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分栽、七分管”,田间技术是高产的关键。2020年,崔金虎利用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使边昭镇的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崔金虎组织植物科学学院专家团队在通榆多次开展系统、高效、“接地气儿”的农民培训,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策略、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土壤培肥与养分管理等内容,集中举办专题培训班30期;围绕整地、播种、灌溉、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实施,开办田间大课堂,惠及1000余农户。其中,边昭镇哈拉道村汤金鹤夫妻种植的玉米田,公顷产量从14000斤增加到21700斤;铁西村王连河耕种的9公顷谷子和玉米在2018年纯收入就突破了70000元,成了脱贫户的典型代表。

  在崔金虎及吉林大学多学科专家的帮助下,边昭镇昭福家园种植合作社通过“田间大课堂”,不仅帮扶贫困户助力脱贫,而且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的转变与发展模式,实现“校、政、企、农”,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当地党委、政府、农业企业、农户融合发展之路。通过“田间大课堂”+贫困户、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模式的推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20年崔金虎带领专家团队助推铁西村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至2022年底,昭福家园种植合作社粮食总产增加30%,合作社年收入达10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科技专家做技术支撑,从选地到选种、从耕作到施肥、从收获到加工,全过程的科技指导让合作社的产品更加优质绿色,从“田间”直接到“餐桌”的产品供应模式,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023年6月25日,崔金虎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再次来到汤金鹤家的帮扶示范田,开启了新一轮的“田间大课堂”宣讲课。崔金虎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介绍着施肥浇灌设施的工作原理和安装要求,农户们围在老师身边不时发问,“师父,为什么要在玉米拔节期施用肥料呢?”其中一个农户问道。在边昭镇崔老师有好多徒弟,汤金鹤正是其中之一,而崔老师与汤金鹤的这段师徒缘分还要从2019年说起。2019年汤金鹤夫妇采用了崔金虎推广的玉米密植技术,之后他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丰收,而这样的连续增产增收的场景,细细数来已过去了四个年头。通榆县作为吉林的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但在乡村帮扶这条路上,崔教授师生团队从未止步,他们帮助解决的不是给予钱物所带来的片刻欢喜,而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边昭百姓长远的幸福。

  五、“以粮食安全为己任,扎根乡村振兴”

  2021年1月,他继续响应号召,承担起边昭镇以粮食生产为核心的产业振兴工作。通过每村抓一户、一户带十户、十户带百户的方式,逐步扩大西部风沙盐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面积,2021年边昭镇粮食产量达到9万吨,比2020年增加3万吨,2022年产量9万吨以上。崔金虎助力的昭福家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方位给予技术指导,复垦土地连续2年玉米公顷产量达2万斤。目前合作社每年投入资金30余万元用于购买种子、化肥等生产物资,种植玉米、高粱、谷子、绿豆、糜子等农作物80公顷。每公顷产量比之前增加30%以上,合作社年收入达100万元左右, 村集体增收50万元,入社群众户均分红6000元左右。合作社根据专家建议,采用了优化品种、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等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木,通过先进的种植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方式,田间作物长势明显好于农民自己靠传统方式种植的田块。这让老百姓对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有了一定的信心,加之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合作社,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纷纷说“村里种的地就是好”,看着这喜人的景色,越来越多的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央视新闻频道以《村里来了“种田能手”》报道了崔金虎的事迹,吉林新闻联播连续两日播出,韩俊省长做出重要批示:“对于成熟的高产技术模式要不余遗力采取超常规举措大力推广,坚持示范户带动,整村、整乡推进,及时总结经验,表彰一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典型”。

  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崔金虎连续17年为本科生讲授《作物栽培学》和《作物栽培学实习》主干课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课程实践教学团队荣获吉林大学“实践教学团队奖”,作为主要成员建设的农学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所在的教学团队“脱贫攻坚实践教师团队”被认定为第二批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担任2005级农学班和2011级农学班的班主任,累计培养28名研究生,其中2009届毕业生王孝先与崔金虎同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师生同台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成为一时佳话。

  解民生之多艰,共绘秋日的金黄。通榆县土地沙化碱化,常年干旱,被称为800里旱海。自然条件的限制成为贫困发生的主要原因,崔金虎师生团队的到来,让这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也让这碱地丰收梦由理想变成现实。望着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崔金虎教授有着更大的目标,“个别百姓的丰收不是真正的丰收”崔老师说,他要做的是以点带面,以少数带动多数,实现通榆百姓的共同富裕。现如今,在通榆的盐碱地上,你会看到,由105个玉米品种搭起的“擂台赛”,是让农民眼见为实的看到科技的力量;田间博览、科普讲堂、学生暑期实践,是推动新技术走进千家万户的快车道,“良种+良法”的科学施策,是实现贫瘠土地连年增产增收的制胜法宝。

  在崔金虎眼中,农田是秋收时节金灿灿的麦穗,也是农民四季轮回播撒的希望,让农民种出好粮食、过上好日子是崔金虎的愿望,在旱海变“粮”仓、“粮”仓变“良”仓的奋斗道路上,崔金虎依然笃定前行。

(责任编辑:许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