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践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实施产业帮扶提升行动,紧密围绕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牢牵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在助推绿春产业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学校根据定点帮扶的云南省绿春县典型山地农业经济特点,针对茶叶、红米、香辛料等当地主要农特产业,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聚焦一条主产业链,瞄准“种研产销”四个关键环节,持续补链延链强链;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完善产销衔接一体化布局,突出“精优畅深”四大行业特色。精准指导、持续构建产业振兴“一元四素”,不断增强绿春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2020年至今,学校累计直接投入和帮助引进产业帮扶资金1890余万元,先后12批次专家、技术团队赴绿春开展产业帮扶,扶持绿春县龙头企业14家,扶持农村合作社11个,帮助建立帮扶车间3个,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绿春农特产品1720余万元,覆盖农户3万人,帮助农民人均增收500元/年,支持茶产业、梯田红米、香辛料等农特产品提质增效,实实在在助力绿春产业振兴。
一、基本情况
绿春县坐落在云南省红河州境内,与越南孟谍县接壤,世居哈尼、彝、瑶、傣、拉祜、汉6种民族,总人口21万人,少数民族占比97.32%、哈尼族占比86.45%。县内多山,少平地,没通高速,只有一条二级公路连接邻县。全县无工业基础,无大面积耕地,仅有零散种植业,为典型的山地农业经济,主要产业为茶叶、梯田红米等农特产品以及草果、八角、白胡椒等香辛料。
针对绿春主要产业为茶产业的现状,重庆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智力支持,集成学校生物、设计、经管、规划等相关专业,联合重庆大学技术产业研究院功能农业中心(以下简称“功能农业中心”)、重庆檬多乐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檬多乐”)等研究机构和龙头企业,深度融入茶叶种植、技术研发、生产加工、推广销售四大关键环节,升级完善绿春茶产业链全链条,提供关键技术保障,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哈尼文化特色茶叶品牌。
针对绿春当地的梯田红米、香辛料等农特产品,依托重庆食品批发业协会(以下简称“重庆食协”)、重庆檬多乐等行业协会和合作企业,引进重庆檬多乐在绿春当地成立檬多乐(绿春)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春檬多乐”),负责选品、育牌,将产业布局前移,同时由重庆檬多乐负责后端加工设计和供应链管理,聚焦打造“绿春优品”。由重庆食协,联合会员企业,通过产销联动,帮助打通香辛料等大宗商品产销衔接渠道,构建销售网络,推动品牌化、体系化运营,打造绿春特色地标产品。
二、实施进展
(一)聚焦“种、研、产、销”四大环节,打造一系列全产业链茶品牌
1.精挑细选用“芯”种
学校联合绿春檬多乐,与绿春当地的绿鑫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玛玉茶厂签订合作协议,选种优质茶树,布局前端种植,把好茶叶种植源头关。针对绿春的土质,由功能农业中心研发提供功能营养液以及相关技术支持,采用阻隔技术有效降解农残、阻隔有害重金属,帮助改善土壤土质,同时有效提升茶叶中锌、叶酸等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含量。2021年获批“云南绿春茶产业‘芯’体系创新集成与应用示范”创新实验项目,在绿春建立1000亩重庆大学功能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并先后推广到重庆、四川、新疆、宁夏、云南等地开展四十多批次功能农业种植试验,有效助力、推广和扩大土壤改良及种植技术。为绿春获评云南省重点帮扶县“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共获批3000万发展资金。
示范基地的茶叶试验样品送上海SGS检测,结果显示有害重金属铅、镉含量符合国标要求,茶多酚增加26.1%,由14.2到17.9,咖啡碱增加20%(以干基计),由3.0到3.6,氨基酸增加10.5%,由3.8到4.2,检测结果优于欧标标准。在“首届红河州茶叶评比”中荣获二个一等奖、二个二等奖。为绿春原茶品质提升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2.提质增香专业研
为帮助绿春茶产业提质增效,针对绿春茶叶的风味、品质,由学校生物工程学院王永忠教授团队在绿春建立重庆大学茶叶发酵技术研发专家工作站,研制适于绿春茶叶固态发酵的复合微生物菌剂。通过小试、中试放大实验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团队选育出能高效分泌纤维素酶的枯草芽孢杆菌、里氏木霉、黑曲霉等微生物菌株,有效降解茶叶细胞壁,充分释放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等活性成分,同时结合具有高产酯能力的酵母菌等益生菌菌种,共同培养构建复合微生物菌剂。经理化指标分析,用新研制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发酵后的茶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等风味物质含量分别得到1.8%到3.3%的提升。解决了绿春红茶汤色油润红亮度弱,熟茶陈香味过重以及清爽甘洌和醇厚甜滑度差等品质问题,实现了茶叶的提质增香。
此外,团队还协助绿春县茶企开展红茶、熟茶发酵工艺培训,推动茶叶加工技术创新和提高,实现企业标准化生产;并打造茶叶发酵工艺研发试验示范地,开展茶叶微生物发酵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助力当地茶产业实现现代化转型。
3.品牌升级努力产
针对绿春茶叶多为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结合学校经管、设计等特色专业,帮助绿春茶叶进行品牌升级打造,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影响力。连续举办4届校园文化创意设计暨绿春产品推广大赛,为绿春农产品进行产品包装、文案推广、品牌logo、广告标语等一体化设计,为产品注入新活力,活动涵盖艺术、建筑、经管、博雅等14个学院相关专业师生,累计覆盖12万余人次。举办川渝及在黔帮扶部属高校助农产品包装设计大赛现场评审及作品展,作品涵盖川渝及在黔帮扶的10所部属高校,邀请四川美术学院、云马品牌设计、浪尖工业等业内知名高校和设计机构的学者、专家作为评委,高标准评选产品设计方案,帮助打造全新产品形象。
充分发挥学校建筑规划专业优势,在校内设计打造集勤工俭学、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直播助农活动为一体的“乡约文化广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联合重庆檬多乐,以绿春茶叶、蜂蜜、红米等为原材料,开发哈尼民族文化特色茶饮品牌“白鹇·小间茶”(白鹇鸟为哈尼族神鸟)。同时,对绿春茶叶进行深加工,生产开发出“歆甜”“芸昕”等新兴茶品牌,并打造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周边产品,助推绿春茶产品华丽出圈。
4.打通渠道全国销
针对绿春交通不便,产品销售难等问题,结合学校经管、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充分发挥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专业优势,从源头链接、产品研发、连锁营运、异业合作等环节,打造特色化的定点帮扶营销策略。依托重庆檬多乐的供应链服务优势,与中石化易捷、中石油昆仑好客、壳牌石油、重庆医药连锁、重庆新世纪百货等强势渠道商达成深度合作,搭建起强大的销售网络。
在校内成立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志愿者协会,依托乡约文化广场,组织开展“橙心橙意·请你喝茶”“感恩知遇·美好同行”“青春助农大赛”“电商带货直播”等一系列推广活动,第二季“青春助农”产品推广大赛更是请来著名“国嘴”韩乔生助阵。一系列活动及举措获新华网、央视网、重庆大学官网、官微、官方短视频运营号等校内外主流媒体广泛报道200余次,累计覆盖20万人次。让“白鹇·小间茶”品牌作为绿春形象IP深植入心,同时将其纳入“小间茶”其他连锁门店销售体系,年销售量30000+杯,合计金额30余万元。此外,在推广活动中实践形成“乡协+”育人模式,实现了服务乡村振兴与育人双向转化。
(二)突出“精、优、畅、深”四大特色,完善农特产品产销一体化布局
1.布局前移选购精
通过绿春檬多乐,负责在绿春当地选品、育牌和平台搭建,将产业布局前移,同时由重庆檬多乐负责后端加工设计和供应链管理,聚焦打造“绿春优品”。学校与重庆檬多乐签署合作协议,由其支持购买绿春等脱贫地区农产品,每年不低于1200万元。
扶持绿春梯田红米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模式,覆盖梯田红米种植面积8534亩,带动农户3110户,实现农户的生产与合作社纽带作用的有效对接和融合。2024年3月29日,绿春檬多乐与绿春县农科局签订茶叶、红米、蜂蜜、香辛料等帮扶采购协议,现场采购绿春红米、蜂蜜等过百万。
2.产品升级品质优
重庆檬多乐以绿春梯田红米为原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开发出红米奶茶饮品、御田胭脂红米粥、红米粽子、红米吐司、红米酥等系列红米糕点产品群,帮助绿春梯田红米进行产品升级及体系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采购绿春滞销高山蜂蜜10余吨,消费帮扶金额60万元,将绿春蜂蜜注入自有品牌“花千源”,利用自有品牌渠道,助推绿春蜂蜜入驻重庆新世纪连锁、中石油、重庆医药集团连锁、自持智能销售终端等;采购绿春特色开发产品夏威夷果,制定双品牌联营战略,与新世纪和中百仓储进行渠道定制,解决产品销售问题。
3.产销联动销路畅
与重庆食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产销联动、消费助农、展会展销等方面加强合作,通过重庆食协发动会员企业优先采购销售绿春优质香辛料等农特产品,并合作探索消费助农的先进运作方法,形成销售助农、扶农长效机制。
举办重庆市食品行业产销对接会,19所高校帮扶县的34家农特产品企业参展,帮助销售绿春草果30多吨,打通绿春农特产品大宗销售渠道。在重庆东西部消费协作中心设立“重庆大学消费帮扶馆·绿春县农特产品展销馆”,打造绿春农特产品和非遗文创产品在渝销售“桥头堡”,和绿春县面向重庆开展特色文化旅游推介、项目推介“双招双引”服务平台。帮助绿春香辛料、香菇干货等农特产品亮相2024重庆国际餐饮食材展览会,帮助绿春农特产品走向国际。协调重庆市食协在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投放绿春宣传广告、推广视频,设立批发销售仓位,帮助绿春宣传、展示、销售香辛料等。当年累计销售绿春香辛料500余万元,预计年均销售额在2000-3000万元。
4.打造地标底蕴深
与重庆美食文化发展研究会、重庆市干辣椒销售协会合作,探索将绿春香辛料与重庆火锅等美食深度融合,多元化发展。将“绿春八角”和“绿春胡椒”收录进《重庆地标菜》,推荐参选“重庆地标菜十佳食材”,并授予“重庆地标菜食材示范基地”证书,打造有影响力的地域商标,提升绿春香辛料文化特色底蕴,帮助进行升级加工和品牌化运营。
三、主要特点与成效经验
(一)聚焦学科优势下好“一盘棋”
学校针对绿春产业振兴主链条中的各个环节,聚焦多个优势学科,充分突出智力支持,一条龙解决产业振兴中的痛点、难点、堵点。
针对绿春茶叶发酵问题,依托生物工程学科优势,由学校生物工程学院王永忠教授团队研发适于绿春茶叶固态发酵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帮助绿春茶叶提质增香;针对绿春农产品包装相对固化过时,不适应主流市场的情况,充分发挥设计类专业特色,开展文化创意设计、产品推广和包装设计大赛,帮助树立全心产品形象;针对绿春交通不便,产品物流运输成本过高的问题,结合学校经管、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成本控制、管理营销策略;发挥建筑、规划设计专业优势,设计打造集勤工俭学、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直播助农活动为一体的“乡约文化广场”,助力绿春产品推广。
(二)聚焦资源汇聚织好“一张网”
学校引入重庆食协、重庆檬多乐公司、功能农业中心等社会力量和校友企业,充分发挥三方优势,汇聚各方资源,打造产业闭环。
利用功能农业中心技术优势,引入功能营养液,打造1000亩重庆大学功能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帮助改善土壤土质;依托檬多乐公司的供应链服务优势,与中石化易捷、中国油昆仑好客、壳牌石油、重庆医药连锁、重庆新世纪百货等强势渠道商达成深度合作,搭建强大的销售网络;借助食品批发业协会的行业优势,通过举办产销对接会,参展国际餐饮食材展览会等,打通绿春香辛料的大宗销售渠道。
(三)聚焦帮扶实效锁定“一目标”
学校紧扣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帮扶成效目标,通过坚持实化、量化、项目化,明确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并细化分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分步实施、打表推进,确保帮扶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与重庆食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达成绿春香辛料大宗采购合作,锁定产业帮扶目标;通过引入社会力量直接采购与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年帮助销售额达3000万以上;与重庆檬多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明确每年帮助销售助农产品额度不低于1200万元;真金白银投入,实实在在支持,帮扶实效显著。
四、下一步推广思路
下一步,学校将严格落实“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的工作要求,凝心聚力,持续开展志智双扶,深化区域协作,全方位多层次汇聚广大社会力量,助力绿春产业振兴并进一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帮扶模式和典型做法。
一是进一步发挥学校专业优势,突出智力支持。持续开展产业提升行动,对绿春主要产业,分类分层次开展技术指导,巩固一批链条较完备的、升级一批发展有基础的、盘活一批经营有困难的、调整一批自身有短板的。持续帮助改良土壤土质,扩大功能营养液使用范围;进一步完善茶叶发酵工艺流程并优化相关参数,缩短发酵周期,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并利用新发酵工艺,开发新茶叶加工品类,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绿春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形成绿春县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茶产业生产格局,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进一步汇聚社会各界力量,扩大帮扶朋友圈。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与更多的合作单位、友好企业、校友资源和行业协(商)会达成共识,进一步推动绿春县香辛料、梯田红米等农特产品在川渝两地的市场普及和销售,并逐步扩大推广到全国,持续推进社会力量和绿春的产销联动,积极营造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扩大帮扶朋友圈,助推绿春产业全面兴旺。
三是进一步促进学校学科专业转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绿春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乡村一线的产业特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反哺校内规划设计、生态环境、生命健康、能源、信息、人类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专业,促进相关学科专业转换赛道、转型升级,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形成一批综合示范、带动一批科技人才,完善新型乡村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创新模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扎根于广大农村的沃土里。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