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塔里木大学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塔里木大学林果业科技服务团队

2021-10-11 来源:规划司收藏

塔里木大学

  一、基本情况

  新疆南疆是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其中,和田皮墨垦区属于“三区三州”国家深度贫困区,沙漠超过辖区土地面积的80%,自然环境恶劣。辖区59万人口,耕地面积113万亩,人均1.9亩地,人多地少矛盾突出;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大多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4500元,2018年贫困发生率30%左右。长期的区位和经济发展劣势,加之辖区人口文化程度低(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人口达90%以上),导致人们“固步自封”,思想观念陈旧,产业发展困难,脱贫内生动力不足,返贫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在学校、学院党委支持下,林果业科技服务团队基于人才本土化、科技项目在地化、技能入户化的思考,积极实施“专家教授变顾问、成果变项目、科技变产业”的“扶贫+扶智(志)+扶产业”的精准帮扶工作模式。

  自结对帮扶兵团第十四师(224团、皮山农场、47团)及墨玉县以来,团队针对该区职工农民文化程度低、思想闭塞,科技力量薄弱、产业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团队成员16人长期定点帮扶皮墨垦区,依托我校在学科、人才、科研方面的优势,以智力扶贫和科技扶贫为路径,将精准脱贫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将农民增收与技术提升相融合,采取项目支持、成果转化与示范园建设、科普宣传与技术培训、驻点服务、三下乡科技服务等措施,建立“高校团队+团场/乡镇+职工”的扶贫工作机制,探索出“专家教授变顾问、成果变项目、科技变产业”的“扶贫+扶智(志)+扶产业”的精准扶贫工作模式,打造科技示范园引领的服务机制,建立示范基地5个,技术培训400余场次,受益农民6万人次,精准脱贫120户,培养科技示范户85户,扶持企业及合作社5个,技术辐射面积400余万亩,贫困地区增收近3亿元。

  二、实施进展及具体做法

  塔里木大学林果业科技服务团队发挥高校专业教育和科技服务优势,自2004年以来,瞄准新疆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深度贫困团场、乡镇,重点在和田皮墨垦区,围绕脱贫摘帽根本目标,坚持大扶贫格局,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和专业优势,精心长远谋划,着力于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充分激活皮墨垦区团场、乡镇的“内生造血”能力,扶贫成效显著。

  (一)秉持初心,服务枣农,防疫助农巩固脱贫成效

  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对于刚脱贫摘帽的十四师皮山农场的枣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眼看天气转暖,作为农民职工“口袋粮”的枣树还没有修剪、施肥。枣产业服务团队深为农民感到着急,当疫情形势明显好转,在响应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号召下,为了帮扶皮山农场林果业和职工增产增收增效,在学校和学院党委的支持下,团队带头人吴翠云教授带领团队教师及研究生29人,于2020年1月至10月,分4次驻点团场90余天,在全团10个连队逐连逐户指导职工实施枣园树种统一、疏密改造、树形修剪、增施有机肥等关键技术,检查敦促职工实施管理。团队成员每2~3人一组,走访入户,组织调研,找出帮扶的对症方案。每天工作九个多小时,行走枣园几万步,顶着风沙、烈日,带着调查表逐连逐户摸底核查、技术指导、检查技术落实到位情况,每当遇到枣园管理技术实施错误的职工,团队成员都会不厌其烦的讲解示范,大到一片园,小到一棵树,直到职工明白认可,有些关键技术措施往往要重复几十遍,不但确保每个职工听到听懂,还了解他们的民情民意。晚上回到房间就要及时整理汇总当天的工作情况,给农场主管领导和项目实施负责人上报工作台账。

  5月4日,吴翠云带领3名团队成员在枣园检查职工管理技术落实情况时,发现皮山农场4连枣园出现枣树嫩叶焦枯现象,经诊疗是由于个别职工施肥过浅而导致轻微肥害,为防止影响枣树生长和开花坐果,吴翠云及团队及时提出应对方案,并组织职工实施覆土镇压或适度浇水的补救措施。

  为进一步了解枣园管理情况和职工对增收致富的认识,团队成员还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1000余份,编印发放培训资料1500余份。在枣树管理关键技术实施期,开展枣树施肥、摘心抹芽、病虫害防治、花果管理等技术集中培训46场次,技术服务面积22000余亩、8300个地块,直接帮扶职工7000余人。

  通过培训和现场指导,实施提质增效枣园每亩增产83.30kg,平均增产率达27.99%,既提高了职工科学管理的意识,也坚定了贫困户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信心,为筑牢农场防止返贫、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科技支撑。

  (二)凝核聚力,学子助农,青春决战脱贫攻坚

  田野当课堂,大地写文章。“核桃公主”张锐教授每年都带着学生深入乡村连队进行暑期“三下乡”活动,开展专业实习实践、生产调研和科技服务,提升他们实践运用和探索知识能力,让他们更加了解新疆和兵团。团队以墨玉县、洛浦县、和田县及第十四师核桃产业扶贫为抓手,先后建立了5个核桃提质增效及低产园改造示范田,通过整形修剪、科学肥水、病虫害综合防治、核桃产品深加工技术培训示范,实现核桃提质增效的目标。为了方便农民掌握核桃种植技术,团队编订《和田地区核桃周年管理历》,发放给乡镇林业技术人员及农民示范户2000份。这种“看示范园”、“看图管理”方式更新了农民思想观念,提升了科技种田素质,增强了脱贫致富的本领。

  通过开展核桃高效栽培技术推广服务,推动林果技术成果的转化,在带动农民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和田墨玉县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通过技术培训、建立核桃高效管理示范园等方式,促进科学管理观念的普及,有效改变了当地种植户历来都认为的核桃是“懒人树”不需要管理的旧观念。2010年至今参与送科技下乡活动120多场次、举办科技培训班100多场(次),累计培训2万余人次,培养乡土青年科技人才120名,发放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手册3万余册,依托项目给核桃种植示范户发放肥料等物资近40万元,高枝剪等修剪工具2000余把。推广核桃间作饲料油菜20万亩,有效解决了庭院养殖饲草难题,形成了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新模式。

  穆太力普•艾海提家一共有6亩核桃园,长期采用核麦间作,由于核桃密植且不修剪,通风透光差,小麦产量仅为130kg/亩。今年,团队将饲料油菜种子免费送到他家,并在他家核桃地示范了林下间作饲用油菜,通过团队技术指导,产鲜草2000kg/亩,有效地解决了羊的育肥问题。穆太力普•艾海提说:“我觉得推行林间间种饲料油菜是一件好事,油菜牛羊都可以吃,以前需要买草、小麦和秸秆等饲料。之前买一袋秸秆要70元左右,重量只有15-20公斤,入冬后还会涨价一袋秸秆要80元左右。现在我地里就有草,不用买了省了一大笔钱”。团队给他了一笔账,饲料油菜可收两茬,鲜草可晒成干料或青储,增收节支近800元/亩。

  (三)聚焦产业,攻坚克难,成果示范助农增产增收

  团队紧盯南疆林果产业发展瓶颈和难题,围绕林果新优品种引进推广、直播建园技术优化、高效优质栽培技术集成、省力化栽培开展技术攻关,建立新疆盐旱区枣高效直播建园、花果管理、品质提升综合应用技术体系;集成“枣-草-禽/畜复合生态种养栽培模式”,在少数民族聚集团场47团示范推广枣园林下覆盖/养殖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兵团4个师14个团场和南疆3地州6个县的枣产业生产,技术培训66700余人次,建立核心示范基地3个,示范推广面积94.99万亩,新增利润9.41亿元,累计实现总产值72.81亿元。

  (四)凝聚青春力量,农科学子助脱贫

  林果业服务团队的导师们在服务生产一线过程中,带领研究生团队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参与“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和全国大中专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贫困村实践,调查分析南疆落后现状及其原因,探索产业扶贫带贫益贫对策。

  提质增效促发展,“枣”日致富奔小康团队是一支20余人的学生科技服务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皮山农场助力脱贫攻坚,挨家挨户指导,手把手教农民技术,累计服务60余天,发放红枣病虫害防治手册、红枣周年管理历和栽培技术手册。为更好服务农民,搭建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红枣夏季修剪技术、田间管理技术、土肥水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扶贫效果显著,得到了十四师领导和皮山农场广大职工和党委的高度认可,2020年团队荣获全国大中专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近几年,培养了大批知农爱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获得兵第二届兵团青年志愿服务大赛团队获特等奖,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等多项奖励,获得全国农科学子联合行动和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4个。

  三、主要特点

  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通过“科技特派员帮扶行动+示范地 +技术明白人”的模式,在技术培训的同时加强精神激励和思想引导,树立自主脱贫典型,营造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转变思想观念。

  上下联动、凝核聚力、定点扶贫。团队派出驻点帮扶人员,充分发挥团队在学科、人才、科研等方面优势,充分利用教师、科研人员和农科学子学生团体的帮扶力量,围绕帮扶成效,稳步推进各项精准扶贫工作。

  聚焦产业,成果示范助农脱贫。扶贫要扶产,以南疆林果产业为抓手,抓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将科技扶贫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团场和县市进行校地合作,充分拓展产学研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自我造血”。

  四、主要成效

  自2004年以来,团队承担国家星火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兵团“十件实事”、民生实事等成果示范与技术服务项目53项,通过蹲点指导、示范园建设等方式,建立示范基地9个,开展新技术示范20余项,技术培训400余场次。受益农民6万人次,精准脱贫120户,培养科技示范户85户,扶持企业及合作社5个,技术辐射面积400余万亩,贫困地区增收近3亿元。

  团队推广核桃间作饲料油菜20万亩,实现饲草效益500~800元/亩,有效解决了庭院养殖饲草难题;2010年至今,墨玉县核桃产量增收1倍,核桃收入占林果总收入增加近20%,人均收入增加642元,直接带动5个村60户农户脱贫,通过带动引领,技术辐射到和田市、洛浦县等地,辐射面积达150万亩,有效提升了农民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当地农民的高度认可,显著提高了核桃产业的经济效益,推进精准扶贫。

  由于科技服务成效显著,林果业科技服务团队荣获2020年兵团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集体,所在学院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所在学校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团队成员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科技部表彰优秀科技特派员、人社部表彰“三区三州”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个人、兵团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特派员等国家或省部级荣誉24人次,省级科技进步奖36人次。

  五、项目经验和推广价值

  1.重主体,抓落实,着力推进各类技术措施实施。为了提高核桃高效栽培技术普及效果,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采用乡镇林业技术员+(农民修剪技术员+植保技术员)模式,重点培养农民技术员将技术进行辐射推广。推行每村有3名农民成为修剪技术员,3名村民成为植保技术员的核桃技术梯队模式,培养一支坚实的乡农民技术实施人才队伍。通过技术明白人队伍的建设有效促进了技术的落实落地,同时农民技术队伍开展有偿服务更促进了技术农民的脱贫问题。

  2.重效益,抓典型,着力加大“示范”效应。林果科技团队创新思路,大力开展“培训+高效示范”模式的推广。采用“蛙跳式”示范点建设方式,便于农民就近在示范点观摩学习,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农资帮扶、田间示范、关键管理期的培训等方式,借助科技示范田为教学现场,通过田间红枣、核桃长势对比,鼓舞、带动广大农民学习先进的核桃管理技术。

  3.学规划,定目标,做到贫困户增收项目规划与产业发展意愿高度统一。林果科技服务团队围绕着十四师和墨玉县核桃、红枣主体产业解决技术难题。农民缺什么技术我们就培训什么技术。实时掌握和了解农民贫困户现状,从解决庭院种植扩大到产业发展技术瓶颈等微观、宏观层面多方位围绕脱贫核心,增加林果业农民收益。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