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河北医科大学充分发挥医学专业特色和博士生人才优势,自1995年开始组建送医下乡博士团。二十多年来,组织了600多位来自内、外、妇、儿、中医等专业的博士深入西柏坡、阜平、隆化、张北、易县等13个河北革命老区和偏远地区进行健康帮扶,行程总计2万多公里,开展“送医送药送技术”的接力。期间,博士团为乡村医生开展医疗专题讲座200多场,接诊患者6万多人次,参与手术40余台,发放药品价值50余万元,发放卫生防疫宣传材料30多万份,撰写相关调研报告110多篇,将一流诊疗技术和医疗卫生建设报告送到田间地头,为扩大医疗卫生普惠服务,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博士团开展的健康帮扶活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聚焦三农》《光明日报》《农民日报》《河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21年,博士团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集体”称号;2000年,被中宣部等部委授予“全国优秀博士服务团”荣誉称号。据统计,2012年至今河北医科大学博士团共获得25项省、市级及以上荣誉。
二、实施进展与主要特点
(一)乡医培训,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帮扶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博士团除了义诊,更想把“压箱底”的技术留在基层,长期发挥作用。为此,博士团从活动伊始,就始终重视乡村医务人员培训。
博士团下乡前先进行调研,了解当地医疗卫生现状及常见病、多发病,开展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每到一地,乡医培训都是最受当地医务人员欢迎的品牌项目,团队结合临床病例讲授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内容深入浅出,使当地医务人员真正受益。2012年,博士团到承德市丰宁县胡麻营乡开展健康帮扶,出发前博士团通过各种途径对胡麻营乡进行调研,了解到该乡矿产资源丰富,有13家矿山企业,矽肺等职业病情况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团队专门挑选了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呼吸内科和预防专业的高年资博士,精心准备了《尘肺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等针对矽肺等职业病的专题讲座。通过规范、系统的培训,不断提升全省乡村医生的岗位胜任力,促进当地并带动周边地区基层医疗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二十多年来,共培训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和乡村医生近两万人次,将精准医疗带下县乡,为基层打造了一批带不走、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化医疗团队。
(二)精准发力,让优质医疗资源“沉到底”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实施医疗帮扶,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在下乡中,博士团发现河北省偏远山区或贫困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较为落后,有的行政村只有一位医生,医疗水平相当有限,当地广大群众和医疗机构对医疗援助的需求很大。
回应群众期盼,就要让优质资源进一步“下沉”。针对河北省偏远地区的多发病、常见病,河北医科大学每年选派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相关专业博士,来到群众身边,进行精准治疗、专科治疗。保定市阜平县不老树村、南庄旺村等村是学校扶贫脱贫驻村点,自2015年对口扶贫开始,博士团每年为当地群众义诊、送医送药、对口医疗援助。在承德丰宁县胡麻营乡,博士们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走村串户,为老百姓义诊。在隆化,诊室设在村养牛场新建的牛棚里,看病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在近乎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博士团为600多人诊治答疑。为使老百姓节省开支,博士们随行都会携带常用药免费发放,对于处方药尽量开具便宜、常见的药物。对于那些必须到医院作进一步治疗的病人,博士们不但介绍几所医院供病人参考,还留下手机号方便群众咨询就医。对于因病不能来到现场的年迈老人,“博士团”都会带上医疗器具,亲自上门诊治疾病。
路走得越远,博士团越能感受老百姓那渴求的眼神。参加过多次送医下乡活动的博士生董玉英说:“那眼神,灼得让人心疼。”2018级博士郭鑫说:“每到一个村庄,早早就已经等候了大批的村民,大多是老人和儿童,迫不及待地向各位专家老师咨询,拉着手说,‘你们就是亲人啊’”。
百姓的需要和期盼就是博士团接力前行的动力,他们一届一届翻山越岭,用坚实的脚步为河北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奔走着。
(三)调研科普,助力基层全民大健康
博士团还深入开展面向基层的医疗卫生状况调研活动。通过充分论证,设立科研课题,由公共卫生方面的专家、教授牵头,组织博士团成员参与,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重大疾病等开展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开展面向农村疾病筛查预防、环境污染、食品卫生安全等的调查研究,提出整改和预防措施等。撰写相关调研报告110多篇,《河北省农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调查》《丰宁县医疗卫生现状与发展建议》《建设幸福乡村 改善贫困落后面貌》等多篇调研报告被评为省级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为改善偏远及贫困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
博士团广泛开展卫生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组织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团成员编写卫生与健康教育普及读本,内容包括安全用药、卫生保健、中医应用、一般疾病的预防等,并将读本免费发给群众,同时通过举办现场讲座、在线系列讲座、微信科普专栏等形式,对群众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升群众文明卫生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结合疾病筛选、普查,努力降低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流行病的发病率,促进肿瘤、心血管病等重大疾病的早诊早治,提高治愈率。
(四)立德树人,让科班教育融入基层感情
学校不断创新育人方式,搭建育人载体,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育人模式,把乡村振兴作为立德树人和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广大师生在下乡实践活动一线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社会调查中发现新知、掌握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通过实践活动达到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激励人的教育目的,构建起河北医科大学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并赋予深刻的人文情怀,逐步形成品牌文化积淀。通过博士团成员的成长经历和精神感召,在校园内树立博士团品牌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现在,博士服务团已成为被广大群众和在校研究生认可的热心公益、甘于奉献的青年社会实践团队。博士服务团这个品牌,其文化内涵不断向外延伸辐射,带动和感召了一批批在校研究生投入到服务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在做好下乡帮扶的基础上,每次活动,学校均安排博士团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如易县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塞罕坝机械林场、隆化县董存瑞纪念馆等,与老党员、塞罕坝机械林场职工进行座谈,让青年学生感悟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深入学习塞罕坝精神,了解河北省情和红色文化,在红色精神伟力的感召下,积极投身到“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中。
在多年实践育人的基础上,学校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将社会实践列入研究生培养必修课,所有博士、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前均须参加规定学时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对基层群众的感情,提高学生解决基层医疗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服务基层打下基础。
三、经验与成效
河北医科大学是省属重点医学院校,拥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医疗技能过硬的博士研究生,学校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将健康帮扶作为主要方向,每年组织在省级医院工作多年、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在校博士生组成博士团下乡开展医疗帮扶,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卫生服务。
在多年的医疗帮扶活动中,学校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行之有效的做法,逐步形成了“围绕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一个特色,打造一个品牌,惠及一方百姓”的“五个一”模式。围绕一个主题即开展医疗帮扶,贯穿一条主线即全面人才培养,突出一个特色即医疗卫生服务,打造一个品牌即博士服务团,惠及一方百姓即送医送药。
下乡送医是一场对医疗技术的考验,基层就是考场。下乡送医是一次对意志品质的锤炼,基层就是熔炉。
博士团每到一地,都深入当地医院科室,向医护人员传授医疗技能,搭建技术服务桥梁,把先进的理念和治疗方法“种”到基层医生的心里,使得当地医院的门诊量和年平均病床利用率逐年攀升。“我们卫生院的医疗水平提高了不少,患者的就诊量和治愈率大幅提高。”时任河北省安国市西城乡卫生院院长王占亭说起卫生院的变化,“这都得感谢河北医大博士团送医下乡给我们传经送宝呀!”博士团成员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省城来的博士专家、白求恩式的高大夫”。
在健康帮扶的活动中,成员们不但充实了科学文化素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培养和增强了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了服务思想和贡献精神,培养了正确的劳动观,真正实现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参加实践活动的博士团成员,如今均活跃在各自的医疗卫生岗位中,正是由于在研究生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其服务他人的精神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塑造了他们坚韧的学习作风和无私的贡献精神,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够在工作中汲取经验、快速成长,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如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赵宗茂、田子强、王鹏程及河北省五四奖章获得者倪志宇等。
博士团健康帮扶活动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高度认可。2012年,博士团在河北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优秀组织活动案例;2013年,博士团荣获河北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荣获河北省青年志愿服务20周年“最具影响力十大集体”。2015年12月19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通讯《擎灯人——河北医科大学30余年支农惠农纪实》,对河北医科大学多年来博士团送医下乡、为基层培养医疗人才工作等进行了深入报道;当年,博士团获首届“石家庄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此外,博士团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级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四、推广实施计划
(一)学校将在原有帮扶点的基础上,在河北省搭建健康帮扶东西“两带”,即西部“太行山带”和东部“平原带”,以带辐射构建基地网,把原来的帮扶点串联起来,成规模、成体系、成系统地继续做好健康帮扶服务工作,开展医疗卫生防疫人员培训、医药卫生咨询、联合科技攻关等,真正提升基层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二)进一步发挥医学博士生专业特色,不断扩大博士团队伍,增加社会实践次数,引领高层次医学人才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在下乡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提升自我,服务基层医疗卫生。
(三)进一步丰富卫生健康科普宣传材料,组织博士生针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防治常识编制形式灵活、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各类宣传图册,在农村宣传健康生活方式和疾病防控常识。
坚持送医下乡,一干就是二十七年,河北医科大学一批又一批、一届又一届博士生为农村群众“保健康、奔小康”奔走着,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田野上,执着前行,如豆的灯光一点点汇聚成束,凝聚成了“擎灯”精神。学校将继续弘扬“擎灯”精神,牢记职责,久久为功,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尽心竭力,为乡村振兴增砖添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