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北京农学院:科技特派员驻点 数字平台发力 提升精准帮扶成效

2022-11-15 来源:规划司收藏

  2021年至今,北京农学院持续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北京市农业科技人员帮扶低收入增收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通知》(京教职成〔2018〕10号)等文件精神,发挥资源优势、结合目标需求、创新帮扶机制,重点围绕京冀地区开展精准帮扶工作。

  一、基本情况

  北京农学院立足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把乡村振兴、技术升级、品牌创建作为精准帮扶工作的总抓手,选派科技特派员通过驻点帮扶和互联网服务,将精准帮扶工作落到实处、提升成效。2021年下半年至今,学校联合地方政府共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2个、技术转移分中心3个、博士工作站1个、北农云服务中心12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近百个,示范种植4000多亩,受益低收入农户超过3000户,组织农产品安全、品牌创建等上门培训活动8次,培训地方行业主管人员、致富带头人、农业企业负责人等680多人,带动近千名农户增收。

  二、具体举措与工作成效

  (一)推行科技特派员举措,对接地方驻点帮扶

  低收入农户或者产业基础薄弱的区域,往往存在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技术落后等情况,需要专业人员提供上门帮扶。从2020年开始,北京农学院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政府建立对接帮扶关系,派驻科技特派员1名(胡春岭),协助宣化区政府农业农村局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打造三大平台、发展四型农业、建设五个中心”的总体规划,帮助宣化区江家屯、深井、赵川、贾家营四个乡镇建立了葡萄、生猪、蛋鸡3个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宣化建设了质量检测中心1个、博士工作站1个、杂粮繁育示范基地1个,有效提升了宣化区的农业科技水平和产业发展基础。各特色产业集群辐射周边村庄30多个,辐射农户1000多户,年出栏商品猪3万多头,存栏蛋鸡300万羽,解决500多名村民就业。

  2021年5月,在驻点科技特派员主导下,学校安排甘薯、小豆、大豆3个科研团队,在宣化开展3个类别15个新品种的扩繁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共示范引种300多亩,其中大豆200亩、小豆50亩、甘薯50亩,最终经扩繁实验确定在宣化及其周边地区推广3个大豆品种、2个小豆品种,以此为宣化培育种业公司1个。

  (二)依托学校农安云平台,运用互联网优势开展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创建帮扶

  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创建与运营,是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提高产区收益、带动农民致富、做强区域农业产业的重要举措。但是,品牌运营主体在实际创建与运用过程中,存在缺少管理规范、难以防范风险等诸多问题,导致公用品牌的创建与运营往往停留在商标注册、包装设计等初级阶段,对于品牌内涵的质量、信用、宣传等运营核心,因欠缺规范有效的管控手段而停步不前。

  2021年9月,学校与承德地区供销集团(承德农产品公用品牌运营商)、承德电信(承德乡村振兴服务平台承建与运营商)建立帮扶对接关系,依托学校农安云平台为承德农产品公用品牌的创建与运营提供支持。基于农安云构建的农产品生产追溯、农产品质量信用评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为承德农产品公用品牌运营提供准入、退出标准,并提供运营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构建了以质量信用评测为核心的质量、品牌、效益转换机制,形成了品牌运营管理的全套体系。在此过程中,学校为承德供销集团提供200个企业、40亿元承保额度的免费帮扶服务,为承德农产品公用品牌的创建和运营奠定了基础。

  三、经验启示

  (一)科技特派员驻点帮扶事半功倍,是提高帮扶成效的重要举措。在中央政府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的大政方针背景下,地方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并不缺少振兴发展的积极性和紧迫感,派驻科技特派员的核心目的是协助地方主管部门理清思路、做好谋划、对接资源、配套支持。

  在具体实践中,北京农学院发挥了专家团队、资源集成、技术创新等优势,由科技特派员结合帮扶区域的产业现状、需求特点,因地制宜地组织校内校外相关资源,为帮扶区域提供包括顶层设计、实施策略、专项技术等在内的全面支撑。

  实践证明,由科技特派员主导的精准帮扶模式,可以结合实际、落到实处、办成实事、提高实效。但是同时也应注意,不能仅靠特派员个人素养解决问题,而是要将科技特派员定义为前线侦查员、组织联络员、工作督导员,以科技特派员为主导,整合校内校外的专家、成果、团队等各类资源,集众家之力为帮扶区域提供精准服务。

  (二)基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机制创新,能够解决更多过去难以解决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数字化互联网云服务平台,以其特有的跨越时空、数据共享、高效协同、精准服务等特点,正在积极发挥作用。北农云平台于2020年开始筹划搭建,包括农安云、农科云、农教云三个子平台,分别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新农人教育培训等服务。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和新农人从业素养的逐步提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云服务得以在农业全产业链中推广应用。云服务应用,可以帮助农业产业解决更多过去难以解决的痛点问题、难点问题,比如智慧云服务解决农业精准生产问题、跨组织协同云服务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数据共享云服务解决农产品公用品牌创建与运营问题等。

  在具体实践中,北京农学院发挥了农安云平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公用品牌创建与运营方面的创新机制作用,采用大数据采集、运算、共享等方式,构建了以农产品质量信用评测为纽带的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三者间的有机联系和良性转换,为解决农产品优质优价问题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措施手段。实践证明,农安云基于数据采集、信用评测、公众监督和赔付保障的底层服务,有效推动了农产品生产追溯应用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工作,为农产品质量提升及效益提升提供了有效的链接机制,激发了广大农业生产者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积极性。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发挥优势,重点围绕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薄弱区域,结合学校教学科研的目标、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学校科教发展的互利共赢,探索形成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科教与帮扶同步。北京农学院已围绕京津冀地区开展多年的帮扶工作,对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产业经济现状较为了解。下一步,学校将把自身教学科研工作与地方人才及科技需求紧密结合,一方面对标帮扶地区的实际需求,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解决帮扶地区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按照学校的教学与科研计划,对接具有对等需求的帮扶地区,支撑学校的科教事业,实现学校科教与地方帮扶的双向同步开展,促进帮扶行动的长期开展。

  (二)实践与帮扶大协同。将实践教学、学生实习等与精准帮扶结合起来,引导教师和学生以教学实践为契机,参与到帮扶行动中,形成教学实践与地方帮扶的协同模式,在帮扶中促进教学,在教学中提升帮扶。

  (三)学校与地方共发展。充分考虑北京农学院都市特色高水平应用型现代农林大学建设需求和帮扶地区产业发展应用需求,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不影响各自发展的前提下,寻求共性交集、构建协同机制,以满足彼此发展为基本原则,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形成长期协作模式,奠定科教事业与经济培育共赢双促的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