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云南大学:激活临沧茶陶产业,实践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2023-12-11 来源:规划司收藏

  云南大学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办学精神,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坚决贯彻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要求,始终以“立足云南、服务云南;聚焦需要、解决问题”为思路,在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举办“陶器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培养产业领军人才,提升陶器制作水平,实现“土陶”向“茶陶”产业转化,助推临沧市非遗保护传承和设计创新,有效带动地方非遗文旅融合发展。2023年5月“陶瓷烧制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研修班”,获评文化和旅游部“优秀”项目。

  一、基本情况

  云南陶瓷非遗资源丰富,建水紫陶、玉溪青花、华宁釉陶、永胜彩瓷各具特色,2021年全省陶瓷产业规模超过120亿元。临沧市位于云南西部,与缅甸接壤,是佤、傣、拉祜、布朗、德昂、彝、景颇等23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临翔区拥有亚洲储量最大的优质高岭土,博尚镇碗窑村自明代以来开始烧制陶器,是滇西地区规模最大的陶器产区。碗窑村下辖2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642户2074人,设1个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有中共党员68名。碗窑村至今仍保留有包括乾隆年间修建的9条龙窑,并一直采用传统工艺烧制陶器。长期以来,由于交通闭塞,工艺传统,博尚碗窑陶器大多为生活所用的坛罐粗陶,加之制作粗糙,价格低廉。例如,一个35公分高,全手工制作的龙窑柴烧泡菜罐仅售价7元。

  另外,临沧茶产业资源优势巨大,“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分量重。”这是临沧茶的四个鲜明特点。拥有全球顶级的茶叶产品,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拥有勐库大叶种、凤庆长叶茶两个国家级良种,双江冰岛、临翔昔归位列三大顶级古树普洱茶其中。全市有栽培茶园种植面积173.4万亩,有野生茶树群落40万亩,其中百年以上栽培古茶园11万亩,毛茶产量15.38万吨,居云南省首位,是全国最大的普洱茶原料基地。2021年,全市茶叶产业综合产值257.9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64.8亿元、工业产值90.3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02.79亿元。全市77个乡(镇、街道)均有茶园分布,拥有万亩以上茶园的乡(镇)有58个。

  云南大学乡村振兴项目组针对博尚碗窑陶器产业发展路径不清、产品创新不足、资源消耗过大、制作工艺粗糙等问题,结合临沧丰富的茶叶资源优势和博尚碗窑悠久的制陶历史,推进茶与陶的深度融合,提出全面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临沧茶陶”文化品牌策略,实现“土陶”向“茶陶”升级,挖掘“博尚铁锈花”特色工艺,联合地方茶企实施“茶人转陶人”具体措施,为地方政府总体把握陶瓷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策略性建议。

  二、实施进展及特点

  1、村民们说,头一次见到这么多教授进村传技艺

  2022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大学、临沧市临翔区联合举办“2022年度陶瓷烧制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研修班”,此次研修班是面向滇西实施的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专项项目,也是实践校地深度协同开展研修培训的示范性项目。研修班采取学校和地方政府协同管理的创新方式,2022年10月10日至11月4日,研究班邀请清华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11位陶瓷工艺领域专家,在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集中为24名学员授课26天。2022年11月5日至2023年5月31日参训学员返乡完成各自创作,期间还组织开展了4次研培回访,持续指导临沧茶陶产业创新和学员创作。正如碗窑村支书杨章庭所说,碗窑村制陶已经三百年,头一次有这么多国家队的专家教授亲临碗窑传授技艺。

  2、拿毛笔写写画画,这笔感觉比锄头还重

  一次参观当地博物馆时,一只明代陶碗引起了工作组的注意。专家经过研究、论证,认为铁锈花自然随意的风格,十分适合碗窑村的土陶,可以极大地丰富土陶的文化内涵,激活当地文化基因。研修班老师、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张亚林决定,放弃原先安排的青花装饰课程,改用氧化铁颜料教学员铁锈花装饰技法。在陶器上作画,可难倒了不少村民。“拿毛笔写写画画,这笔感觉比锄头还重。”61岁的村民邓安康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制陶几十年,初拿画笔,难免感觉手生。“不要太复杂,用最简练的图案表达出创意。”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很快想出办法,为学员设计了一系列简笔画:一个简单的数字“2”,经过不同速度和笔力的勾勒,就变成一片叶、一只鸟……在老师的鼓励下,学员们在酒坛、腌菜罐、盘子上画了起来,老师们还设计了一系列图案,全部画出来供学员选用。“刚开班那阵,学员还不多,后来好多不是学员的村民也来旁听,晚上不少学员自发到培训基地做陶器作业。”

  碗窑村的杨丕伟,自小跟随父亲学习制陶,但是从来没有学习过陶瓷装饰绘画,在研修班上自己绘画的铁绘石榴纹罐,竟然被北京来的客人出价8千元。相比此前他制作的产品,这件经过艺术“加工”的陶罐增值了数百倍。研修班举办期间,博尚镇党委书记王一户每天都要到村里了解培训情况,将村民们前后的转变看在眼里。

  3、碗窑村的新鲜事,茶企老总转做陶

  以茶带陶,以陶促茶。碗窑村的土陶变茶陶,融通了茶和陶两大产业,找准品牌定位,发挥地域特色。“临沧茶陶”的发展思路让村民们眼前一亮。“现在已制作出500多件铁锈花茶具,每件价格上涨了50%。”看准茶陶发展前景,省级非遗传承人罗星青开始积极谋划:“希望把村里新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起来,通过专业分工搭建流水线,扩大茶陶的生产规模……“产业前景良好,当地一批制茶人也开始向制陶业转移。博尚镇的年轻制茶人杨帆也参与了研修班的培训,看到铁锈花装饰出的精美茶具,杨帆与父亲杨德印转行做起了茶陶生意。杨德印说“以前我对碗窑村的土陶不了解,宁愿舍近求远去买其他地方的陶器。现在云南大学和临沧市联手打造”临沧茶陶“品牌,政府推动力度大、政策优惠多,我们信心很足。

  三、成效

  1、瞄准地方切实需要,实现带动产业创新

  项目组针对非遗研究不足,产业发展路径不清,产品创新不足,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提出全面打造“临沧茶陶”文化品牌策略,挖掘“博尚铁锈花”特色工艺,联合地方茶企实施“茶人转陶人”具体措施,为地方政府总体把握陶瓷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策略性建议。研培班集中授课任务在博尚镇碗窑村执行。研培工作小组克服碗窑村没有餐厅、没有旅社的不利条件,与清华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授课专家进入乡村,举行“茶陶设计创新与文旅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研培班中期作品展暨优秀作品评选、等丰富的活动,对博尚陶瓷产业发展起到了关键性引领作用。12月2日临翔区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博尚镇碗窑村茶陶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有力助推临沧陶器非遗产业创新。

  2、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培养青年产业人才

  选定邓安康、杨丕伟、赵兴发等学员,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农户主体”的原则,按照“前店后厂”的结构布局,统一标准,对有意愿、有规模、有技术的制陶大户厂房进行改造升级,以点带面,逐步实施,着力非遗作坊文旅融合。通过研培,对博尚镇碗窑村老村委完成了改造工程,添置设施设备,建成了集展示、培训为一体的标准化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站。2022年底,博尚镇成功入选云南省“绿美乡镇”,碗窑村入选云南省“绿美乡村”。

  3、多种渠道宣介成果,乡村振兴持续发力

  以陶器项目为引领,博尚镇得到了快速特色发展,2022年底,博尚镇成功入选云南省“绿美乡镇”,碗窑村入选云南省“绿美乡村”。同时项目组依托研培计划,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4项,云南大学服务云南省高质量发展部省合建项目1项;编撰系列教材《非遗·文化与技艺》2部、作品集《承薪:云南青年陶艺家作品集》2部、论文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中的艺术、设计与非遗》1部。2022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推送“大咖走进临沧碗窑授课,云南大学以陶瓷设计创新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和“大教授们来过小乡村后……”两篇报道,点击率近20万次。2023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升级工艺、创新设计,云南临沧——碗窑村的陶艺“蝶变”(艺术改变乡村)》专题文章;项目成果也于2023年5月9日至11日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中国非遗研培计划交流活动”上展出。

  四、经验

  1、紧扣学校学科优势,优化项目实施成效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边疆省份,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大省,但仍不是非遗研究和非遗保护传承强省。云南大学长期围绕非遗研究和教学工作,形成了以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文艺学多角度多学科非遗研究的优势学科群,是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设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中心的高校。长期以来,云南大学紧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由文旅部云南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作为支撑平台,联动各相关单位,形成了非遗研培计划项目多学科、多学院、多资源的执行优势,有力保障非遗研培计划项目高质量开展。

  2、校地深度协同研培,擦亮云大非遗品牌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要点,一是在非遗研培工作中,全面展开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多角度、多模态协同保护方式,能够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二是通过非遗研修计划实施,对高校非遗科研教学能力提升、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企业产品创新具有很高价值;三是校政企深入协同实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能够集合资源,形成非遗研培高校特色品牌。

(责任编辑:许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