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光伏+农业”照亮绿色乡村振兴路

2023-12-11 来源:规划司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积极响应,主动作为,选派学校一名中层干部到重庆市垫江县砚台镇太安村(以下简称太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对口帮扶太安村。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深入太安村调研乡村振兴工作,并组织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开展了以科技、教育、宣教为一体的帮扶工作,并实施了“光伏+农业”项目,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2021年,太安村党支部被评为垫江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和2022年,太安村连续两年在镇对村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名列第一。

  一、基本情况

  太安村位于重庆市垫江县南部区域,是市级脱贫村。全村幅员面积6.83平方公里,有7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近3600人。太安村耕地面积为6399亩,全村产业主要以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为主。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国“三农”工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太安村自2015年以来,依托砚台镇万亩花椒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以花椒为主导的特色长效扶贫产业,花椒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年产花椒1000吨。2019年,太安村被重庆市农业农村委评为全市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2020年,太安村被评为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和重庆市“绿色示范村”。

  2022年,受市场因素影响,花椒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导致花椒价格下滑。太安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花椒产业分红,村民收益来源单一,且抵御花椒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收入较往年有所下降。对此,如何使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多渠道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就成为太安村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在学校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校领导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太安村山地丘陵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现实状况,学校利用本校电力专业、新能源专业的技术优势,经充分论证,建立了资源共享、项目共建、人才共育的项目建设方式,积极打造“光伏+种植”的“农光互补”产业模式,将光伏电站和农业生产、与人工种植相结,形成村民增收的复合效益。

  二、实施进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在人员、技术充分保障的基础上,多措并举抓质量,主动配合抓落实,有力助推了项目顺利开展,赢得了太安村村民的赞许。

  一是深入调研,把准现状。学校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到村开展工作后,走遍全村领导群众、村舍农田、荒山野地,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同时学校领导带领学校专业教师、基建后勤管理人员,深入现场调研、现场勘察。经一段时间的“日查夜访”,学校既了解到了太安村村集体经济花椒产业收入出现下滑趋势状况,也找到了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二是科学分析,选定项目。如何将学校的技术技能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实打实的措施和效果,第一书记和学校在把准太安村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更加广泛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活动。深入研究本地农户的家用光伏日常运行和发电收益等情况,同时还走出垫江县到邻近区县开展光伏产业的调研分析。学校的分析认为,太安村光照条件虽说不是很理想,但若结合农业、林业或渔业等开展光伏复合项目建设,且在清洁环保、技术支撑、可靠运行等方面具有可行性,不仅有效开发了一些荒山荒坡的利用,而且还会给农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最终学校明确在太安村建设农光互补项目,项目按“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方案进行设计,板上发电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消纳模式,板下种植作物选择喜阴的中药材——黄精。

  三是综合研判,明确步骤。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建设特点,学校将项目确定为分两期实施:一期装机容量为126.36kWp,二期装机容量为208.8kWp。项目用地位于太安村原废弃采石场旁边的一处荒坡上,占地约6亩,经相关主管部门审查,符合光伏复合项目建设用地要求。项目建设计划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形成项目申报文件并公示后,向垫江县乡村振兴局提出立项申请,最终争取到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

  四是主动配合,确保质量。作为太安村对口帮扶单位,学校高度重视太安村农光互补项目的建设。学校领导多次听取汇报,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做好项目对接和配合工作。学校下属的重庆电专能创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专长,主动派人参与项目前期工作,公司不计费用,人员不辞辛苦,为项目进行地形勘测和方案设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参建各方都把工程施工与安装质量摆在第一位,做最优的设计,选最新的设备,用最好的材料,按最严的标准,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力求把项目建成垫江县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项目。

  五是持续推进,初显成效。项目一期占地约2000平方米,于2022年5月开工建设,同年7月竣工投运。项目一期共安装单晶太阳能电池板234块(单块容量为540Wp),由13组光伏阵列组成。项目二期占地亦为2000平方米,于2023年3月开工建设,同年5月竣工投运。项目二期共安装单晶太阳能电池板360块(单块容量为580Wp),由20组光伏阵列组成。两期项目共在板下种植黄精约6亩。

  三、主要特点

  光伏发电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清洁、绿色、可再生的能源之一。在“双碳”目标下,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已成为我国多元能源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农民也开始关注并积极参与农村安装光伏的建设。太安村“农光互补”项目是现代农业综合利用土地的一种尝试,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新型产业助推土地复合利用。利用一般荒山荒坡和一些犄角旮旯不便于耕种的家田安装光伏阵列,光伏组件所发电量可以送入电网,产生发电收益。光伏组件离地最低高度都在2米以上,基桩间距与行间距都在5米以上,从而留足耕作空间,在光伏支架下部及阵列间嵌插种植农业作物,又会产生种植收益,板上发电收益与板下种植收益叠加,具有一地两用、立体开发、复合收益等特色,实现了土地立体化增值利用。

  二是共同参与助力集体和个人利益共享。项目所占用的土地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租赁方式,每年支付一定的土地流转费用给持地村民,确保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得到稳定收入。项目建设期间和投运后,附近村民通过参与工程建设、种植经济作物和清洗光伏板,获得相应劳务报酬。村集体经济组织也通过持续稳定的发电和种植形成的复合收益,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

  三是产教融合助推多方共赢局面。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产教融合得以深化。学校专业教师参与项目建设,获得了新能源项目建设的宝贵经验,经过归纳总结,在专业教学中作为典型案例向学生传授。项目建成后,经过校村联建,将其作为校外新能源实习基地,定期开展学生的认识实习,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好光伏发电知识。学校和供电公司在此项目中携手合作,在打造垫江县首个村级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项目的同时,锻炼了技术队伍,积累了光伏工程建设和并网的经验,在今后可以更好地推广应用分布式光伏项目,校企合作实现了双赢。

  四是党建引领项目高质量推进。太安村所在地砚台镇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采取“镇党委统领、村级党组织牵头、学校党委共建”的校地合作产业发展模式,扎实推进太安村农光互补项目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强化党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作用,镇党委与驻村工作队、太安村“两委”班子每周召开1次联席会,研究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协商解决措施。同时,通过设岗定位、以岗定责方式,组织引导身体健康、富有农业发展和工程建设经验的党员担任项目管理员、工程安全和质量监督员,形成“党组织围着项目转、党员盯着项目干”的良好发展局面,高质量推进项目进展,助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四、成效经验

  太安村“农光互补”项目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效益持久见效。项目光伏装机容量335.16kWp,年上网电可达30万千瓦时,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十余万元。项目设计寿命大于25年,可以帮助村集体经济组织长期持续增收。光伏板下种植的黄精,每年亦可带来数万元的收益。

  二是社会效益加速形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引进村中部分脱贫人口参与建设,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太安村还制定利益联结机制,按每年发电收入的30%向太安村监测户、脱贫户及低保户分红,从而增加重点帮扶对象的转移性收入,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项目投运后,还为脱贫户提供了多个长期公益岗位,主要负责光伏组件定期冲洗、设备日常巡检、黄精日常管护等工作,帮助脱贫户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三是生态效益优化提升。太安村农光互补项目通过光伏发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7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3.8kg,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51kg,具有良好的生态环保效应,将助推太安村村集体经济走上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项目建设在取得成效的同时,通过两年建设,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经验之一:产业引进要把好“本地关”

  我国在国家层面提出了“双碳”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太安村将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完全契合了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既符合国家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战略,又能有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开启低碳能源照亮太安村集体经济增收之路。  光伏发电的投资可大可小,农户也可自行投资,各家各户的星星点点光伏发电连成片,能最大程度实现产业的本土化。

  经验之二:党建联动要凝聚“新合力”

  在太安村农光互补项目建设中,党建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校地党委建立互联共建机制,整合校地资源优势,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学校方面派骨干、出技术、作指导,地方政府走流程,办手续,促协调,校地双方并肩携手推进项目建设。村党支部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书记带头跑项目,在项目建设中事必躬亲,以身作则,干在第一线。支部党员带领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从土地流转,到工程施工,再到日常管护,处处都留下了党员率先垂范的事迹。

  经验之三:驻村干部要甘当“营养剂”

  驻村第一书记身为学校谭世海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专家团队成员,充分利用自身专业所学,敬业担当,精益求精,把“工匠精神”书写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坚持给乡村送“营养”。在农光互补项目施工现场,他发现厂家没有考虑光伏组件电缆连接器的固定方式,由于项目所在地位于高台地区,会遭遇风力较大的情形,电缆连接器如果没有固定,就会随风摆动,时间久了,电缆连接器接头可能会出现松动或接触不良的问题。为此,他指导现场施工人员利用组件边缘的安装孔对连接器进行固定,并且采用套管保护的方式,顺带加强了电缆连接器防浸水的功能。在农光互补项目一期并网发电时,逆变器出口交流电压出现异常升高的现象,他在现场发现这一情况后,从保证用电安全角度出发,立即终止系统并网运行,并着手分析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论证,他找到了问题产生的根源,通过修改并网技术方案,最终顺利解决了这一问题。在项目竣工以后,针对太安村运维人员实际情况,他还亲自编写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项目运维手册,并组织开展运维人员培训,为太安村农光互补项目今后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和人员保障。

  五、后续工作考虑

  太安村农光互补项目自2023年5月25日全部建成并投运以来,日均发电量达1000千瓦时,最高日发电量达到2185千瓦时。随着炎炎夏日到来,日均发电量将会更高。项目一期自2022年7月投运以来,历经一年,所有电气设备工作正常,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以良好的实际运行表现验证了系统的高可靠性。板下种植的黄精,经过精心管护,长势良好,预示未来也将会有良好的收成。从项目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项目建设取得了成功。

  下一步,学校将秉承“立足电力行业、服务社会发展、践行民生责任”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以太安村农光互补项目为引领示范,加强绿色低碳能源项目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农村地区“光伏+”模式,将光伏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用“光伏+”打开农村能源低碳发展更广阔的空间,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许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