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打造高山“绿珍珠” ,造就乡村“金名片”

2023-12-12 来源:规划司收藏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驻村帮扶宁强县阳平关镇酒房坝村以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彰显职业教育优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学院重大的责任担当,统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推广应用学院经过多年实践、凝炼形成的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秦巴山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脱贫攻坚互融共进的‘432’模式探索与实践”成果,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精准定位、长远谋划、深化落实,结合阳平关镇酒房坝村地理条件和基本村情,创新以“支部+企业+农户”的方式,打造酒房坝村高山蔬菜产业“绿珍珠”,擦亮了酒房坝村乡村振兴的“金名片”。

  一、项目基本情况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结对帮扶宁强县阳平关镇酒房坝村,先后选派了三轮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自2017年以来,在第一任驻村第一书记黄庆林的带领下,确立了发展高山蔬菜产业的帮扶计划,后经王文军、杨彦宏两位第一书记的努力,先后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3个,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完善产业产销闭环,打造了高山蔬菜品牌,同时带动发展了红脆李、中药材、烤烟种植和传统养殖等产业,村民收入大幅提升,使学院帮扶的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正稳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

  二、项目实施进展

  (一)立足本地,全面摸清发展基础。驻村工作队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迅速行动,主动作为,立足帮扶村的实际,全面摸清发展基础,找准产业发展结合点,为确定发展产业奠定坚实基础。酒房坝村位于巴山深处嘉陵江南岸,距阳平关镇20公里,海拔在650—1300米之间,区划面积28平方公里,土地面积8362亩,林地面积29000余亩,山高沟深,可耕种土地坡度较大,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土地贫瘠投入产出效益低下,种植养殖业均发展缓慢,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加上农户文化水平低,科学种养殖技术缺乏,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依然按传统的“靠天吃饭”来发展产业,导致产业规模、产品品质都不尽如人意,且缺乏品牌意识,造成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户稳定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性不强。

  (二)因地制宜,精准选择脱贫产业。如何扬长避短将村内自然条件劣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农业专业知识和学院人才、科技、专业优势,深入开展土质检测、调查走访,用脚步丈量酒房坝村的每一块山林、每一块土地,在反复进行村情分析、市场预测、效益评估的基础上,基于酒房坝村山高无污染、气候冷凉、病虫害少的特点,决定将发展高山蔬菜(甘蓝)作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引领村民走发展产业助脱贫奔小康的道路。

  (三)党建引领,支部带头平稳开局。确定了发展产业就要推进实施,可是面对既陌生又熟悉的蔬菜种植产业,村民们没有信心,不认为可以利用蔬菜种植脱贫致富。由于村民们基本每家每户都会种植蔬菜自用,但从没感觉到种植蔬菜可以脱贫致富。为扭转大家的观念,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委员挨家挨户做工作,充分发挥支部和党员的带头作用,并联系学院安排125名结对帮扶干部入户宣讲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技术支持,打消村民的顾虑。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村民们纷纷响应,在自家田地开始种植高山蔬菜,形成产业发展良好开局。学院选派专家教授常态化进村入村开展蔬菜科学种植和产业发展技术培训指导,培训村民学员500余人次,提升了村民的种植技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四)倾力帮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为确保产业发展顺畅,驻村工作队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帮扶和人才技术帮扶,学院投入8.5万元、免费提供挖掘机1台,并争取交通部门资金20万元,完成了产业路3.5公里和通往四川马家乡旅游景点的最后2公里毛坯路,挖通5个通组道路20余公里;争取到县电力局为该村免费更换了4台变压器,改造和架设农电线路5公里,解决了126户村民的生活用电问题;争取到基本农田建设费200万元,整修河堤5公里,修复水毁农田100余亩;学院投入近20万元,为该村购买了办公设备、安装LED太阳能路灯累计56盏、修建环保公共厕所1座,有力地推进和改善了该村的办公条件和人居公共卫生环境。

  (五)协同发力,构建产业发展链条。驻村工作队多方联系,引进四川蔬菜经销商来村创立蔬菜专业合作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完善产业产销闭环。合作社以蔬菜种植、销售为主业,以“基地+农户+市场(超市)”的经营模式,在农户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家庭承包、订单生产等形式建立高山高产无公害蔬菜基地,流转土地1000余亩,吸纳了156户贫困户种植晚秋甘蓝(包包菜)600余亩,仅仅3个月,就实现了8个贫困户家庭纯收入过万元,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后期,又分别新成立了“正平”“丰顺”两个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分别吸纳贫困户15户和24户到合作社务工,共为贫困户增加务工收入17.5万余元。自2017年以来,酒房坝村的高山蔬菜种植面积不断上升,从起初的600亩发展到1800亩,平均亩产1万斤以上,单价从最初的0.35元/斤涨到1.3元/斤,平均亩收入超过8600元,村民们脱贫致富和发展产业的信心得到极大提升。在汉中职院的帮助下,酒房坝村成立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和酒房坝村互助资金协会,现有会员分别为1868人和231人,财政注入资金115万元和73.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有效促进了高山产业的发展。

  (六)优化结构,扩大产业规模类别。在发展高山蔬菜的同时,驻村工作队继续发掘产业项目,从四川引进红脆李试点种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稳步发展,目前已种植高山果树(红脆李)1200余亩,驻村工作队发挥专业特长,为群众进行技术指导、示范修剪、幼树整形,耐心给农户讲解红脆李种植和管理知识,增强了村民产业致富的信心与决心,也为早日实现农户增收打下坚实基础。目前,酒房坝村已经形成了以高山蔬菜、红脆李、中药材、烤烟种植和传统养殖为主体的“四种一养”产业发展布局,全年实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20余亩(天麻410亩、淫羊藿200亩、其他中药材110亩)、高山蔬菜种植面积2000余亩、红脆李1200余亩、烤烟300亩,全年生猪出栏500余头,牛存栏200头、出栏100头,羊存栏500余只、出栏300只,鸡2000余只,中蜂养殖500余箱,产业类别日益丰富,发展效益日渐增加,产业发展基础日渐夯实,村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三、项目主要特点

  (一)党建引领力度强。通过村党支部和党员带头,入户和率先垂范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项目宣传和讲解,讲清实施高山蔬菜产业扶贫项目的内容方式、重要性、可行性和保障措施,打消村民顾虑,树立产业发展信心,积极动员贫困户参与。经宣传发动,全村有195户参加高山蔬菜产业。

  (二)保障措施统筹好。充分用好用足扶贫政策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积极发动各方力量,助力产业发展。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和投入资金进行道路建设、办公设备配置、村容村貌改造等,积极引进企业带动,加强人才培养和提供技术支持,解除产业发展遇到的困难问题,自2017年以来,汉中职院共计投入 17.18 万元用于帮助酒房坝村发展高山蔬菜产业,投入4万余元给帮扶村购买复合化肥10吨。并且每年向学院申请3-5万元对种植15亩以上的大户进行产业奖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因地实施项目准。立足酒房坝村自然条件,在反复进行村情分析、市场预测、效益评估的基础上,基于酒房坝村山高无污染、气候冷凉、病虫害少的特点,科学确定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红脆李、中药材、烤烟种植和传统养殖等产业发展。

  (四)产业发展成效大。通过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增产增收,村民收入大幅提升,酒房坝村得以整体脱贫摘帽,正稳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产业发展基础坚实、后劲充足。

  (五)脱贫攻坚成果丰。近年来,在包村扶贫、双百工程、消费扶贫、帮困助学、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 4168万元,为扶贫村形成了“四种一养”的产业格局,贫困家庭顺利脱贫,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学院连续5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驻村联户扶贫先进单位”,学校驻村第一书记被评为省级、市级“优秀第一书记”。1名服务中药材产业的教师荣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驻村帮扶成效和经验在中央电视台、人民网、学习强国、中国教育网、陕西日报、陕西教育厅网站等主流媒体多次推介,陕西电视台、汉中电视台对学校帮扶资助工作进行了专访,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赞誉,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

  四、项目成效经验

  (一)党的领导是关键。学院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学院党委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领导作用,严格执行学院的安排部署,联合各级政府齐心协力共抓共促脱贫攻坚工作,形成了工作合力,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明显。此外,通过不断强化村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

  (二)选准产业是重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而发展产业首先是要选准产业,要立足帮扶村自然条件、特色资源,在反复进行村情分析、市场预测、效益评估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产业发展项目,培育优势产业,打造地域特色品牌,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三)真抓实干是保证。真抓实干决定着工作效率的高低,更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形象,确定了发展规划后要严格按照规划扎实推进,一步一个脚印,始终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始终保持滴水石穿、持之以恒的韧劲,只有这样才能在农村产业发展工作中趟出一条新路子,顺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按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思路,全力打响“高山蔬菜”品牌,推进酒坊坝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眼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增收问题,把农民增收嵌合到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把群众的积极性凝聚起来、发动起来,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谱写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许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