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近年来,新疆大学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新疆大学‘双一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讲话精神和自治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精神,推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高校资政能力建设、高校教育改革创新”,依托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新疆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简称“研究院”)等科研力量,积极联合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人民政府共建“新疆大学乌尔禾乡村振兴研究院科研基地”和“新疆大学温铁军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室”两个智库基地,推动乌尔禾区“生态空间资源、农村社区资源、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资源”三大资源整合开发。新疆大学以智库之智赋能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推动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城乡融合发展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共同富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用村民远徙的“就地现代化之路”。
相关案例成功入选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名单,获颁由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七家单位联合评选的“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为新疆唯一入选案例,为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新疆大学力量。
一、基本情况
新疆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以建设国内一流高校新型智库为目标,以“双一流”高校跨学科协同研究、政策咨询、人才培养等优势为支撑,致力于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的重要平台、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科研高地和统筹疆内外专家资源服务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高端智库。研究院由中国著名“三农”问题和国家战略专家、中国“三农问题”理论提出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温铁军教授担任院长和学术委员会主席,拥有专职人员6人、学术顾问3人、专家委员会12人和特聘专家26人。研究院重点围绕兴边富民与乡村振兴、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新质生产力与城乡融合发展、双创教育与新农人培养、城乡社会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六大领域开展理论和咨政研究,成功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政策建议获得领导批示及国务院办公厅、中央统战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采纳,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影响。
乌尔禾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四个行政区之一,是大美新疆“五区三线”旅游精品线路北线的必经之处和中间点,是北疆西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全区总面积2229.19平方公里,下辖一镇(乌尔禾镇)、两村(哈克村、查干草村),一街道(柳树街街道)、一社区(柳园社区)、一个百口泉产业园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常住人口为17940人,总户数0.08万户,其中农村常住人口1086人,户数373户。辖区内共有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东乡族等10个民族组成,其中蒙古族占全镇户籍总人口的50.8%,维吾尔族占30.3%,汉族占16.3%,其他民族占1.6%。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乌尔禾区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截至2023年12月,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006亿元,村民人均年净收入达4.2万元,先后获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等。
在研究院的支持下,乌尔禾区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突破性成绩。2023年,依托“西部乌镇”项目乌尔禾区游客接待量突破600万人次,带动乌尔禾区国企旅游实际收入约1.3亿元。在拉动国企实现盈利的同时,“西部乌镇”项目还充分激发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查干草村和哈克村分别以全体村民为股东,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两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又分别出资成立公司。西部乌镇项目建成之后,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间接带动种植、畜牧、农产品加工、建筑和旅游产业就业近万人。随着农户宅基地权益的资产化、市场化,“死资产”变成了“活资本”,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了农村新业态的发展。2023年,两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294元。如今,田园乡村与现代化城镇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新格局逐渐形成,也吸引越来越多返乡就业和创业的年轻人。
二、主要做法
(一)校地合作共建在地陪伴式智库平台
新疆大学积极将智库建设作为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抓手,并委托新疆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与乌尔禾区委区政府经过深入调研与长期交流 ,确定采用常驻县乡村振兴相关部门开展陪伴式咨询、引入全国乡村振兴专家顾问讲座交流、深入本地干部群众开展调研与组织活动等工作措施,于2023年5月8日,校地合作联合成立了新疆大学乌尔禾乡村振兴研究院科研基地、新疆大学温铁军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室(简称“两智库”),作为研究院的智库建设创新平台服务地方发展。
“两智库”在全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新疆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温铁军教授的定期指导下,以在地陪伴的方式参与地方政府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领域相关工作,以“定期汇报+多方反馈”的机制保障项目运营,通过“仁人乡建”微信公众号发布工作动态,链接专家观点,以总结提升乌尔禾区就地现代化模式经验、开发在地化知识、提供咨询服务等行动参与地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引入资源推进县域经济内循环产业链建设
研究院经过多轮调研发现,乌尔禾区文旅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物价水平较高、文旅业态单一、企业债务风险上升、人口结构失衡等多个潜在问题。研究院从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视角出发,对接中国工商银行智慧银行行业资源,以区属城投企业为项目主体成功申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项目,分期搭建完善区域金融平台,沉淀金融+数据资产,创新产业链经营主体融资方式、降低经营成本及提高市场收益。
同时,从政策集成创新配套改革视角出发,研究院向乌尔禾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搭建县级农村产权交易所、区域集中采购公司、非遗文化公司、城乡融合产业园、新枫热线、新市民+新乡民+新村民“三新计划”、ASC·农业支持社区等系列政策建议,均得到高度认可和重视,并邀请研究院协助落地实施,助力建设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培育县域新质生产力,推进县域经济内循环产业链建设,将产业链收益更多留在县域,将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
(三)乌尔禾区就地现代化模式经验提炼与传播
一是加强政策倡导。乌尔禾区因地制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历经7年艰辛探索,从庭院经济到“玫瑰花园”民宿试点再到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打造西部乌镇国际文旅度假区,成功实现了以县域城乡融合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研究院经过多次研讨,将乌尔禾区以城乡融合发展的就地现代化推进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模式经验概括为“三不变+三整全+三确保+三融合”,并以此经验为基础,向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提交了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报告《“三大资源”整合开发推动民族地区就地现代化的调研报告——新疆乌尔禾探索城乡融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启示》,提升乌尔禾区就地现代化模式的政策价值。
二是发挥专家学者作用。研究院协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织部和农业农村厅共同邀请全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在“新时代新疆干部大讲堂”向全疆及全国介绍乌尔禾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经验达5场次以上,在全疆引起强烈反响。乌鲁木齐天山区、乌鲁木齐水磨沟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和田地区策勒县、阿克苏地区库车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第七师胡杨河市等地方政府邀约新疆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灵活借鉴乌尔禾区就地现代化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开展。
三是引导媒体网络化传播。研究院协助新疆日报、新疆广播电视台、今日新疆等官方媒体前来乌尔禾区现场调研5次,全年获新疆新闻联播报道2次,新疆日报纸刊报道5次,其中3次刊登在要闻版,2次刊登于经济视野版。同时,创立新疆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仁人乡建”微信视频号,累计发布视频52个,有效提升了乌尔禾区就地现代化模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成效经验
(一)服务地方方面
研究院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向乌尔禾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共计94项,汇报工作8场次,带领乌尔禾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赴天津市、德阳市等地调研农村改革工作8次,协助区城投企业有效化解债务风险,助力县域经济平稳转型。
同时,由研究院编写的《生态空间资源与农村社区资源整合开发的减贫经验》,作为新疆唯一案例,成功入选由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七家单位联合评选的“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名单。
(二)人才培养方面
在“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引领下,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作用,扎实推进新时代“一懂两爱”人才培养。截至2023年12月,研究院发表二区高水平论文1篇、获批三区要报1篇、四区内参2篇;获得新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十大好论文奖1项;出席国内学术会议12次;立项科研项目5项(其中省级人才项目1项、横向3项、校级教学项目1项),项目立项经费279.48万元,计入学院业绩经费236.48万元,占全院全年科研经费任务额的47.3%。
研究院培养研究生8名,其中成功申请博士1名;组建“新疆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优秀学生社团,并于2023年7月投入近10万元,资助24名研习社社员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最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1项、优秀团队1项、先进个人3人、优秀调研报告2篇;获得第二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学生乡村振兴创业大赛金奖1项,获得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省级二等奖1项;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新疆赛区校赛一等奖1项;入选首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英才”领军人才1人;获得2023年度新疆大学科研先进个人表彰1人。
同时,在乌尔禾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启动“领头雁计划”双创教育暑期实践团项目,推动社会实践与教育改革协同创新;并与东方出版社商定合作撰写专著2本,为新疆民族边疆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增添新动能,开辟新渠道。
(三)成果转化方面
根据乌尔禾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实需要,研究院协助区属城投企业联合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成功共同申报《智慧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文旅综合体高质量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乡村振兴项目,获得财政资助50万元。将依托西部乌镇智慧旅游平台,引入中国工行聚富通金融科技集成创新技术,将一揽子金融科技服务与乌尔禾区文旅产业、生活生产场景、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将数据信用和金融交易转化为平台信用资产和企业信贷资源,进而建设新一代乡村智慧金融生态平台,打造“政、金、企、社、农”新型县域共同体,覆盖10个政府部门、5家金融机构、120家公司、80家商户、373户农民等主体,支撑探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县域经济模式。
同时,面对过渡型社区现代化治理困境,研究院创新地提出“城乡社会工作+本土社会工作”解决思路,并成功孵化出新枫热线、ASC·农业支持社区及完整社区建设等多项在地实体科研项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