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重庆市系统发力,绘好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五线”谱

2024-04-10 来源:规划司收藏

  重庆市教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控辍保学、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城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赋能等方面系统发力,持续推进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筑牢防线,脱贫成果持续巩固

  每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辍学学生、建档立卡已脱贫户子女辍学现象动态“双清零”。一是控辍保学。建立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动态管理平台,健全政府部门、镇街、教育部门、学校共同保障机制,发现疑似辍学学生,“一人一案”劝返复学,确保学生不失学、不辍学。二是送教上门。对4500名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建立台账,开展“送知识、技能、康复、关爱、温暖”送教上门活动,确保每学年不少于80学时,让重度残疾儿童在家也能享有学习和康复训练指导。三是资助兜底。严格落实政策、责任、标准、监管“四个不摘”,确保原脱贫建卡家庭学生资助政策有效衔接。2023年,安排各类学生资助资金46亿元,惠及学生250.4万人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

  二、铸牢标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加大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一是规划到位。根据人口出生趋势和城镇化进程,督促指导区县合理修编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三年滚动建设计划(2023—2025年),科学确定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的数量、规模及建设进度。二是建设到位。2023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2所,增加普惠学位3420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9所,增加普惠学位7710个。三是改善到位。大力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2023年投入13亿元,累计改善1596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三、建强一线,教师队伍持续提升

  建立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跨业务的乡村教师体系,保障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一是强化待遇保障。教师工资实现“大同城待遇”,近5年乡村教师工作补贴年人均增长1800元。实施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每年为8.5万名乡村教师发放补助4亿元。二是优化组团帮扶。每年选派800余名教师到“三区”支教,50余名骨干教师“组团式”帮扶4个重点县。各级关工委主动作为,借力“五老”人员打造“老校长下乡”等多个帮扶品牌。三是深化鲁渝协作。累计结对学校158对,山东省每年援助资金250万元,远程培训教师近9万人,2023年来渝支教教师483名。

  四、画好基线,优质均衡一体推进

  优化学校、教师、资源一体化配置,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一是学校发展一体化。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和集团化办学改革,支持优质义务教育学校组建教育集团。实施农村学校“领雁工程”,主城区优质学校一对一帮扶乡村学校。二是教师配置一体化。在全国率先建立乡村学校高级岗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制度,按照3%的比例为乡村学校增设定向高级岗位。全面实施“县管校聘”改革,从优质学校、城镇学校交流到薄弱学校、乡村学校的教师比例达23.5%。三是资源配置一体化。开展“三个课堂”和“互联网+教育”试点建设,建成重庆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免费开放优质课程资源1万余节,教学资源87万条。

  五、勇攀高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人才、智力、科技等优势,促进乡村振兴创新发展。一是强化科技引领育乡村产业。高校支持的“啵啵助农”直播平台、“苗妹香香”优质米专业合作社、“光伏+农业”产业等多个项目入选教育部精准帮扶典型项目。二是改进涉农专业育涉农人才。围绕产业布局和乡村振兴需要,加大对涉农高校和专业支持力度。全市职业院校开设涉农专业40个,在校生5.5万余人。三是建强产业学院育本土人才。建立由1所高职院校、1个地方政府(中职学校)和N个企业组成的“1+1+N”乡村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助力农村人才培养。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已建立乡村振兴学院56个,成立乡村振兴服务或培训基地300余个。

(责任编辑:许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