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合肥工业大学:新时代高校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利辛实践

2023-02-16 来源:规划司收藏

  根据安徽省委的统一部署,合肥工业大学自2013年开始定点帮扶利辛县,在安徽省政法委的牵头指导下,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与利辛县干部群众携手并进,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当前,校县一起正奋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

  一、党建帮扶引领带动,汇聚全校定点帮扶坚强力量

  学校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和教育的重要论述,切实加强对定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高位谋划制定年度帮扶工作计划和任务分解方案,安排12个基层党委发挥科教优势和学科特色,对口帮扶利辛县;按照“尽锐出战”要求精心选派挂职干部、驻村第一书记6人次,驻村第一书记王良平同志病倒在帮扶岗位上。学校党委组织部每年向陈营村捐赠3万元的党组织建设经费,支持村“两委”开展理论学习和社会调研活动;安排专家教授为村“两委”和党员开展专题讲座;落实“党支部+贫困户”结对帮扶模式,一批批党员干部、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响应校党委的号召,为全面推进利辛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滋养和科技支撑。

  二、聚焦教育振兴乡村,激活乡村人才内生动力

  学校与利辛县政府签订《帮扶利辛职业教育发展框架协议》,对口支援亳州新能源学校、利辛机电科技学校,帮助解决师资培训、专业建设、实训平台、后勤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学校出版社向利辛机电科技学校捐赠了30万元图书,用于图书阅览室建设。2022年,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半月谈”教育帮扶活动,培训利辛中职学校师生达4100余人次。学校帮扶村基础教育发展,通过设立志愿者支教服务基地、对口支援、捐资捐物、教师培训、跟岗实习、“线上”指导等形式,在陈营村小学打造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示范点。学校为陈营村小学修建了篮球场、羽毛球场,捐赠厨房设备,捐建全天候校园监控系统。2022年7月,学校投入60万元,实现校园主干路“白加黑”、校舍内外全面翻新、每个教室配备75英寸智慧互动大屏,新增电子琴室、书法室等素质教育专用教室,组织开展义务支教、科普展览与讲座等进校园活动,捐赠10余万元图书建设小学生阅览室,帮助陈营小学成为办学条件优越的高标准村级小学。

  三、创新科技帮扶模式,为利辛县企业发展提质赋能

  学校推进定点帮扶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实施“需求导向的科技帮扶模式”,设立“科技帮扶引导专项资金”,投入资金200万元,鼓励专家教授与利辛县企业以项目为纽带开展合作,组织科技攻关与研发。科研院组织专家与利辛县企业联合申报获批安徽省各类科技专项7项,在食品生产、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方面提升创新能力。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在中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与利辛城北镇共建“食品加工产学研示范基地”,助力打造国家级果蔬小镇;帮助禾丰牧业公司等开发肉类产品预制菜,助力利辛县预制菜产业发展;智能制造研究院团队帮扶艾可舒医疗科技公司艾灸器具等新品研发,帮扶打造“艾草”产业;建筑设计院2022年开展利辛县村庄“多规合一”实用性空间规划编制项目,先后承担《利辛县城北镇工业园区规划调整》等6项规划。

  四、持之以恒精准帮扶,助力定点帮扶村全面振兴

  学校累计投入400余万元,引进资金200余万元,助力陈营村大棚蔬菜等富民产业发展,在村内修建光伏电站,实施主干道亮化工程,捐资帮助脱贫户修建厨房、入户巷道,引导学校师生到陈营村开展文艺下乡、感知乡村、捐款捐物等系列活动。学校坚持以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通过食堂采购、工会福利采购等形式采购利辛县农产品200多万元;对村民因疫情和洪涝灾害等原因滞销的水蜜桃、蜜薯、蔬菜等,第一时间组织教职员工购买;每年举办“利辛农副产品进工大校园”活动,2021年举办利辛县农产品直通工大活动达5次,销售累计16.28万元,2022年11月,学校再次与利辛县签订农产品采购协议,在下一年度采购利辛农副产品不低于100万元。

  五、校县合作同频共振,构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学校将乡村振兴主战场作为科技服务新天地、学生成长大舞台,先后组织精准帮扶专家团、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服务团到利辛县开展科技服务、义务支教、文化建设、社会调研等,让他们亲身感受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在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陶冶情操、增长才干。校县深度合作建立良性沟通衔接机制,主要领导之间定期走访交流,对接定点帮扶需求,确定帮扶项目,凝心聚力做好利辛乡村振兴这篇文章。2022年9月,校县就利辛县预制菜产业规划、职业教育发展、轻纺产业自动化生产设备研发、纱网产业功能性材料研发等十个方面帮扶需求进行了深入对接。

  合肥工业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继续担当起服务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使命,努力在全面助力利辛县乡村振兴工作中凝练经验、作出表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