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高校城乡规划帮扶联盟:汇聚规划联盟合力 推进引领乡村振兴

2023-04-10 来源:规划司收藏

  高校“城乡规划帮扶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联盟成员组团式开展帮扶,实现高校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合力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三个面向”推进联盟交流建设

  (一)面向成员高校,以“基地示范、人才赋能”为抓手,持续推进联盟建设。联盟始终把城乡规划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按照教育部的部署要求,高质量牵头推进联盟建设和规划帮扶工作。在发展规划司的统筹指导下,联盟通过微信工作群、线上会议等形式,增进联盟成员高校交流,凝聚联盟建设共识,明确年度重点任务,从“人才赋能、基地示范”两个方面推动以“规划引领”为特征的高校组团帮扶工作,在发挥各高校特色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推动资源共享,为联盟践行“三个面向”的帮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面向帮扶地区,推广以“规划引领”为特征的乡村振兴实训基地,以高校智慧服务乡村振兴发展。2021年以来,联盟着力推动“一个基地、两个队伍”专项建设,发布了来自6所高校的9个乡村振兴实训基地,旨在为脱贫地区提供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实训基地。联盟高校积极组织帮扶地区学员赴实训基地考察学习,这批规划策略清晰、培训流程标准的实训基地,已成为“规划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理念的重要平台和最好名片。2022年10月,来自云龙县的78名学员赴华南理工大学实训基地考察学习,学员们通过专题辅导、现场教学、观摩学习、分组研讨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规划引领”的乡村振兴实践;12月,联盟举办第二届“乡村规划人才培训”,持续为帮扶地区一线管理人员和乡村规划人才提供针对性和实操性强的专业培训。

  (三)面向高校学生,协办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以规划实践反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2022年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活动共设置深圳、上海崇明、北京门头沟三个指定基地和全国529个自选基地,每个基地设立三个竞赛单元,分别为乡村调研报告单元、村庄规划方案单元、乡村设计方案单元。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185所高校的876个团队报名参加,其中联盟高校共有105个团队参赛。

  二、“三条路径”发挥规划学科力量

  (一)规划引领打造美丽乡村。华南理工大学组织旅游学科专家团队编制《云县“水润云州·幸福味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发展建设项目库》,组织建筑设计专家团队编制云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项目规划,近4年共为云县编制全域旅游规划等各类发展规划、项目规划等13个,为云县城乡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规划指引。合肥工业大学坚持“一村一品”,按照“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要求,完成灵璧县8个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砂坝村持续加强砂坝村幼儿园和小学校区建设,先后投入和引进经费近600万元用于村幼小园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并帮助规划设计和建设村史馆。西北工业大学在定点帮扶地区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江竹村,组建专业团队完成《江竹村(大东江屯)乡村振兴规划建设报告》,指导推动“宜居、宜业、宜游”最美乡村建设。天津大学聚焦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规划设计,举全校之力统筹资源,通过“开拓探索-品牌培育”,在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两方面精准发力,助力大寨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案例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社会帮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案例”。大连理工大学前后投入160余万元建立龙江乡域规划项目,建设雪山村绿美乡村示范点、朱家庄红色美丽村庄示范点,打造大连理工大学“城乡规划+绿美村庄”精品项目。西南交通大学出资270余万元,完成麦尔玛镇风貌规划设计工作,该规划采取“整体规划、重点实施”的策略,在全镇聚居点范围内,选取重要区域并整合其功能,形成“一心两带五片”的重点区域规划格局。同济大学规划帮扶团队秉持“以问题为导向、传承乡村美学、坚持绿色生态”的编制原则,完成《永安村大村整治与提升规划》《永安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2项规划编制,倡导从局部的人居环境改善扩充到村庄全域空间的重构和环境治理,始终保护西南山区典型山水环境和山地白族特色生产生活风貌。

  (二)帮扶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东北大学选定龙潭社区大泺部傣族自然村为乡村振兴创新示范点,累计投资160万元,争取上级项目支持资金500万元,结合大泺部村未来发展定位,开展村容村貌整体改造方案设计,打造具有傣族文化特色的市场经营性场所开展修缮性改造,以及面向墙画、村庄标志性建筑等具有文化特色标识的去除、优化、保留等文化宣传类改造。重庆大学以云南省绿春县咪丕村、大头村为规划试点,探索融合民族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一系列绿春县沿途地域风貌和人文风情记录工作,创作了大量油画、水彩、摄影等艺术作品,共同助力哈尼民族艺术的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西北工业大学支持广西融水80万元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馆,增进自治县各民族团结,并提出以“谷仓+”为核心的文化建设路径,推动大东江屯谷仓吊脚楼申请传统村落在地遗产保护,建设大东江谷仓吊脚楼博物馆,打造以谷仓吊脚楼为核心的文旅融合产业示范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推动青海省化隆县“阿河滩黄河地质文化村”获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目前最高级别),建设成果被中国地质调查局确定为全国地质文化村建设三大典型案例之一。同济大学坚持规划先行的发展理念,形成了 “规划引领、科研支撑、教育链接”的文化帮扶模式,2022年共举办3场“盐马古道”遗产保护与利用座谈会,全力推进《“盐马古道”遗产保护与利用项目》,深入挖掘以“盐马古道”为主线的“盐文化景观”的整体价值,并以宝丰为示范进行“区域—聚落—节点”的规划与设计,探索以文化遗产引领乡村振兴的机制和路径。合肥工业大学在凤阳县小岗村建立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与小岗村联合主办文创产品展览活动,在深挖“小岗精神”的基础上对小岗系列产品进行统筹设计,实现“艺术激活乡村”的创新实践。

  (三)帮扶实践培育立德树人。东南大学整合高校、设计院、地方政府等多方力量,组织“井冈山乡村振兴联合营”师生深入实地对井冈山15个乡镇开展乡村规划实践,工作营将井冈山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据地”,由师生联合小组担任驻村规划师,建立了长期服务当地乡村发展的合作机制,在革命老区的红色传统中凝聚青年志气,赓续精神血脉。同济大学推动多学科团队以“师生实践共同体”为特征的规划帮扶考察实践,城规学院师生赴云龙开展为期11天的“盐马古道”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和以文化为引领、五个方面统筹的乡村振兴特色模式;同济规划院团队开展永安村村落随访和乡村规划调研,完成永安村全部12个自然村落的实地考察和航拍记录,为编制和完善永安村村落规划积累扎实基础。华南理工大学组织设计学院师生举办“‘高山古树,魅力云县’文化创意大赛”,组织师生30余名赴云县小忙兔村开展彩色墙绘、产业调研和景观设计、“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等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助力发展乡村产业,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