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积极探索“数字支教赋能乡村教育”新模式

2023-12-12 来源:规划司收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总体部署,推动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相结合,积极参与首批“数字支教赋能乡村教育”创新试验工作。

  一、学校高度重视,上下齐心“做” 

  一是学校领导亲自谋划推动。学校主要负责同志对该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分管校领导组织召开数字支教赋能乡村教育专项工作会具体部署。学校相关部门多次赴蒲城县开展专项调研,并召开数字支教赋能乡村教育专项工作校地推进会、中期推进会、在地教师座谈会等,进一步落实工作方案,讨论研究遇到的困难,确保工作顺利实施推进。二是组建高标准课题研究团队。由校工会、定点帮扶工作办公室、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校团委、附属小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帮扶挂职干部、蒲城县教育局等共同组建高质量的研究团队,涵盖组织协调、专家研究、帮扶县协同以及志愿者等四个团队,携手推进项目实施。三是投入专项资金全面保障支教设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划拨经费,为参与支教项目的近100个乡村班级全面配备摄像头、收音设备、网络和线缆等,保障数字支教工作顺利开展。

  二、校地密切协同,全面协作“备”

  一是需求导向,构建高质量课程体系。按照蒲城县参与试验班级的支教课程需求,学校精准选定支教课程。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融合支教平台系统课程资源和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形成课程资源库,分年级进行课程资源整合,经附属小学专业教师和专业团队审核修订后投入使用,确保课程的科学性、连贯性和一致性。二是多方招募,完成系统性培训。在校大学生们收到校团委召集后,纷纷化身为“招募大使”“宣传大使”和“运营大使”。组织腾讯公司技术负责人、附属小学专业课教师以及学校负责项目运营的老师一起,为所有参与项目的志愿者们分专题开展平台系统使用培训、教育教学专业培训和支教服务纪律规范培训,保障志愿服务过程的政治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三是配备器材,提升支教课程质量。学校按照支教中科学实验课程、STEAM课程、美术手工剪纸课程、名著导读课程,为每一位大学生志愿者和乡村学生配备了科学实验器材包、机器人套件、剪纸套装和名著书籍等,确保课程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辅助系统测试,紧锣密鼓“推”

  2022年工作开展初期,学校一方面开展小规模数字支教测试,选拔12名优秀大学生作为数字支教志愿者,选定蒲城县3所小学,6个年级,206名小学生,联合蒲城县教育局开展数字支教小规模试验,为大规模试验摸清路子,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开展系统平台专项测试,招募12名系统平台测试志愿者,设定不同的角色分工,对支教平台的高校管理后台端、支教志愿者端和在地教师端进行3轮功能测试,协助平台完善系统、优化模块功能。

  四、强化过程管理,压实责任“干”

  一是构建常态“督”的机制。学校安排专人作为“督课员”,强化管理,保持常态“督”,督整体工作进度,督问题整改情况,督学生备课上课情况,确保整体工作时序符合预期安排,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实现上课质量稳步提升。二是多部门协作开展研究梳理。校内参与部门分工协作,组织撰写综合性结项报告以及关于数字支教制度框架、标准化支教流程、效果评估、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等子报告,同时,撰写关于支教平台数据资产管理的专项报告。三是合理运用项目资金。项目资金由学校统一管理,并按照学校的相关经费管理支出办法进行支出,确保支出规范合理,真正将研究资金用在刀刃上。

  五、注重支教实效,主体分类“评”

  组建评估团队,通过专家教授与蒲城县教育行政部门集中交流和现场访谈,并配合问卷调查的形式辅助开展成效评估。面向大学生志愿者,侧重评估对数字支教实践感知与个人能力提升,问卷主要涉及自身压力、支教收获和数字支教影响力等方面。强调服务乡村建设成效与自身成长并重。面向在地教师,侧重评估对数字支教新形式的认同度、满意度与辅助工作的难易程度,完善数字支教秩序管理。其针对教学课程及内容方面的见解也可为完善支教教学提供支持。面向乡村小学生,侧重评估其作为被支教者的课程体验与效果反馈,围绕数字系统使用感知、志愿者课程服务、学习感悟等多方面进行对比,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评估“数字支教”成效。

  截至2023年秋季学期,学校数字支教工作共招募204名大学生志愿者,面向蒲城县的15所小学,6个年级的4002名学生开展了数字支教服务工作,开设了音乐(合唱)、美术(手工剪纸)、主持与朗诵、STEAM课程、科学小实验、科学信息素养、名著导读等7门课程,累计开课710节,授课总时长503.5小时。

  “数字支教赋能乡村教育”项目充实和丰富了乡村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时段的培养维度和培养质量,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村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呆板、形式单一等问题,创新了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向乡村学生传递的新模式,使高校的优质教学科研资源能够惠及受援地区的乡村学校学生,使乡村学校学生足不出校就能感知和接触到前沿科技、人文艺术气息,有效培育学生的科技素养,提升了乡村学生数字化信息化素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认识。

(责任编辑:许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