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9.2万人、7000多科研基地、1880亿元经费……江苏高校十年科创成效显著

2022-07-19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收藏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喻婷 童棹凡)2022年7月19日,“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八场新闻发布会在南京举行。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徐子敏、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介绍江苏在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的有关成效。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苏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省教育厅和全省高校坚持“四个面向”,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徐子敏表示,江苏高校科技工作在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1年底,江苏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9.2万人,拥有两院院士79人,国家高层次人才1800余人,高层次人才总数占全国高校10%。

  “十年来,我们始终聚焦科技攻关能力提升,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徐子敏说,目前,江苏高校建有各类科研基地(平台)7000多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6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0家,居全国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获批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居全国第二;获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3个,居全国第一。同时,江苏持续增加高校科技经费投入,累计获得科技经费达1880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经费732亿元;2021年,江苏高校获得科技经费285.49亿元。

  科技创新需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据悉,江苏在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制造科学、能源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等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祝融”探火、“羲和”逐日、“蛟龙”探海、“天和”遨游星辰等重大工程的背后,都有江苏高校的科研贡献。

  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把高校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当前,江苏高校共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5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0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16所、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0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高校专利转让数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提升的关键阶段。陈发棣介绍,农业科技创新要扎根基础研究,坚持创新引领,聚焦农业科技前沿“无人区”,要守住粮食安全,聚焦农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立自强。

  “南京农业大学围绕大豆、水稻、小麦等作物开展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等科技创新攻关,收集保存了3.5万份大豆资源,深度挖掘抗病虫、高产、优异基因。”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已经实施“大豆南下行动计划”,在海南、广西等地建立种源研发基地和新品种试验基地,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鉴定技术体系,服务全国60%以上大豆主栽品种的审定。

  深耕“三农”事业“主战场”,高质量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涉农高校的责任,也是使命。在南京农业大学,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团队依托5000余份菊花种质资源在全国20余个省市打造了30余个“菊花海”,前伸后延牵引菊花产业链条,促进地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定点帮扶贵州麻江县,成立10支产业技术专班,以科技激发当地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陈发棣表示,南京农业大学还将继续与全国涉农高校一道,围绕保障粮食安全集中攻关,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